收藏 分销(赏)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754572 上传时间:2024-11-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短 新 闻 两 篇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4、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5、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1、 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2、 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1、新闻报道如何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2、一些难句的理解。教学设想:1、通过介绍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课外查找一些香港历史和纳粹暴行的背景材

2、料,以辅助阅读。 2、质疑、探究式教学3、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别了,“不列颠尼亚”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了解的关于“香港回归”的事情。由此,导入对本课的学习。二、感知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2、请同学自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请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明确:体现新闻的及时性和真实性。三、鉴赏课文1、读了这篇新闻,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扬眉吐气,大快人心言之成理即可。2、如何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 明确:一方面,参加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

3、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3、本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1)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 (2)讨论、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如:提到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卑贱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4、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

4、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的7月1日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5、做课后“研讨与练习”三的第1、第2小题。 第1题: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第2题:英国人从海上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而如今,香港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又从海上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

5、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四、齐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文意;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五、布置作业1、做同步作业巩固2、预习下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导入新课“二战”期间,日本人在南京展开过杀人比赛,创立过731细菌部队;其实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惨剧,今天我们将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沉重的脚步走进奥斯维辛,用我们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我们善良的心灵去碰撞那段不忍碰撞的历史。二、速读课文要求:1、不动笔墨有读书,拿出钢笔,注意力更集中,读书效率更高 2、了解

6、奥斯维辛集中营,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对不理解的内容作出标记。三、简介奥斯维辛(指名回答)补充: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这里是希特勒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这里有400万人惨遭杀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就是介绍奥斯维辛的,其中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二、学习课文内容1、读后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课文里哪些地方引起你的这种感受?作者如何表现的?明确:可怕、恐怖通过

7、阅读第715自然段;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2、作者是否记叙了发生在这些地方的惨绝人寰的杀戮,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明确: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3、参观者参观时的感受和反应如何?(让学生在原文中找并划出来。) 明确: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布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

8、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4、读到这,大家有什么感受? 明确:恐怖,发抖,惊惧,窒息,(原文的语言,也是我们大家的感受)压抑,沉重 5、这种手法叫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明确:侧面烘托:人们的表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6、用这种手法写新闻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新闻有何不同?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

9、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这样一种新闻文体,即是消息。它的特点是:及时性、客观性、简明性。新闻要求以事实说话。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四、质疑、探究1、作者在开篇描写了一幅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图画,然而面对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明确:如果这种景象出现在维也纳的多瑙河旁,只会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

10、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灰暗的天空、凋零的花朵、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无一句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压抑。同时可怕的是人们忘记了它的过去。(文章结尾处也有这么一种景物描写: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大家看看,这一段与第一自然段是不是重复了,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从结构上看,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从内容上看,用美好的景象象征今天美好的生活,和过去形成对

11、比,强调了奥斯维辛曾是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提醒人们牢记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如何理解?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细节的魅力)3、“这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为着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有一种

12、甜甜的、温馨的感觉。?明确:不是,特沉重! 这也是一处细节描写: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美好的生命化为灰烬,这是对法西斯的控诉。这也与现实构成了对比、反衬,多么可爱的一个姑娘,而今安在哉?以相片中的有,反衬现实的无,更突出现实的无,更突出了那种上天入地再难寻觅斯人的撕心裂骨的痛!(温和的微笑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为梦想而微笑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美好而又隐秘的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4、照片上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在遇难墙上现在她又在想什么?如有兴趣,请结合具体情境,发挥自己的想象,课后写一篇小作文,练练笔。5、作者为什么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作

13、祷告,无非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是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这个“人间地狱”里,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这也是多么令人伤痛,多么令人无奈,多么令人绝望啊! 五、探究本文的构思1、文章题目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你是怎么理解的?明确: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14、 2、但作者还是写了不是新闻的新闻,为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明确:第六自然段:“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 是啊!此时的他已被深深地震撼,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3、使命感是什么?明确:否则的话,就对不起逝去的那些人,并以此祭奠亡灵,揭露罪恶,反省人性。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4、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来欣赏它的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

15、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第一和结尾自然段景物的描写)、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六、谈读后的感受“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那段历史虽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我们应该去反思: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硝烟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

16、同学们,二战到现在,六七十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河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仍然蜷伏着,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请牢记历史,决不能让惨剧重演。我们应该牢记我们的使命,好好学习,为保卫我们的美好 生活,为强盛中华而努力,因为未来属于我们。七、布置作业1、做同步作业巩固2、小作文:照片上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在遇难墙上现在她又在想什么?请结合具体情境,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作文。板书设计:别了,“不列颠尼亚”下午430 告别仪式 第一次降旗晚6时15分 告别仪式 第二次降旗子夜时分 交接仪式 降旗与升旗零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 参观感受 牢记历史试验室纪念墙 细节描写 珍爱和平绞刑室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