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河南省兰考县兰阳街道第三小学 雷连凤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第46-49页。
【教材分析】
新教材“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内容与过去“元、角、分”的教学内容相比有较大的突破。过去的教材以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和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为主;现在的教材,要求学生在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学习使用人民币,要求学生在买东西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节课从一幅二名孩子在商店里买书的画面引入,使学生联想到“买东西要使用人民币”,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组织学生通过识币、换币、付币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人民币形成整体的认识。另外学生学过100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后,再集中学习各种面值人民币不会感到困难,更有利于100以内数的认识巩固。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
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经历认识人民币的过程,能熟练识别人民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人民币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使学生从小懂得节约用钱,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难点】:熟练的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课件、模拟人民币、实物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出示主题图活动的照片
师:小朋友们,这张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小朋友去书店买书。
师:是呀,这是小明去书店买书.可是买书要用什么去买呢?
生: 钱呀.
师:对。钱也叫货币。谁知道我们国家的货币叫什么?
师:对,人民币。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导入新课,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人民币的初步认识
(一)情境设置:
小明要去买书,没有和爸爸妈妈去要钱,而是他拿出了自个的存钱罐。
师: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存钱罐吗?
生:有。
师:那好,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存钱灌。
(二)初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师:现在我们国家流通的是第五套人民币。请同学们把学具人民币拿出来,在小组内摆一摆,认一认,说一说。不认识的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生:小组内相互认认
师提示:从它的图案、字样、颜色、数字、大小还有它的单位这些方面来认识
那么我想问问大家,认识一张人民币关键要看什么?
生:数字和单位
师:课件展示若干人民币。
师小结:从刚才认识几张人民币我们发现要认识一张人民币可以从它的图案、字样、颜色、数字、还有它的单位这些方面来认识。但关键要看数字和单位。
(三)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1、师:这些人民币摆放得太乱了,你能把它们分分类整理一下吗?
2、在小组内活动
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人民币认识、分类、交流,充分体现了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已有经验的拓展延伸。)
3、汇报分类情况(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演示课件)
生1:可以分为纸币和硬币(课件展士)
生2:也可以按元、角、分来分
师介绍: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元、角、分
提问:哪些是纸币,哪些是硬币?;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
三、人民币的兑换、进率
(一)情境设置:
小明想把这些人民币都捐出去。可是,把这么多零钱带到学校很不方便,怎么办呢?
生1:把储蓄罐带到学校去。
生2:那也不方便,还不如去妈妈那儿把零钱给换了。
师:是呀,小明也是这么想的。那么小明和他妈妈会怎样换钱呢?请你在组内演一演。
(二)生在组内分角色活动
(三)师生表演
生1:老师,我想用这些钱换1元。
师:这些钱是多少?
生1:是10个1角。
师:10个1角能换1个1元?角和元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10个1角就是1元。
师:也就是说,1元和10角......?
生1:1元和10角相等。(课件展示)
生2:老师,我想用2个5角换1元。
师: 2个5角能换1元吗?
生2:对呀。你看,5角加5角是10角, 10角是一元。(课件展示)
师:说出其他正确方法的给予鼓励表扬,你真能干,知道1元等于10角。(师板书:1元=10角)
(设计意图:在表演中引出1元=10角情境的设置,既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兑换的意义,又能使学生在分角色活动中对元、角的进率有了初步认识。师生表演更是把这一活动推进了高潮,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率。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上了这么久的课,同学们有点累了,我们来放松一下,听唱歌曲:《一分钱》(课件演示)。
师:这一分钱交给谁了?
生:警察叔叔。
师:可是警察叔叔拿着这一分钱犯愁了,因为他找不到这钱的主人呀,不过不要紧,小聪给他出了个主意,就是再添上几分凑成1角钱把它捐给灾区的小朋友,可是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还要凑几分吗?
生:9分
师:真棒,1分再凑9分就是10分,10分就是1角,
板书: 1角=10分 (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跟唱熟悉的儿歌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一分钱的作用,很自然的探究出10分和1角的关系,不仅体现学生主体这一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活动
(一)体验人民币的功能
师:小朋友们,人民币可以干什么呢?
生:买东西。
师:老师带同学们去商店的货架看看。(出示课件)
1元
5角
1角
2角
师:若 1元钱可以买5支铅笔,那么1元钱还能买什么呢?
生:组内模拟购物
生1:2个作业本……
(设计意图:模拟购物这一环节体现了人民币的功能,进一步强化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加深学生对1元=10角关系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
(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师:用钱能买来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可有的小朋友却把钱一分一分、一角一角的存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生1:如果我们把钱存起来,长大后可以给爸爸妈妈买衣服。
师:你真有孝心。
生2:我们把钱存起来,可以捐给“希望工程”
生3:给汶川灾后的小朋友买学习用具
师:你真有爱心。
生4:如果我们把钱存起来,以后读大学还可以自己付学费
师:小朋友们真懂事,知道爸爸妈妈赚钱很辛苦,节约用钱,把钱用在有意义的地方。
教师小结:爸爸妈妈赚每分钱都很辛苦,我们要从小养成节约用钱,爱护钱的好习惯,把他们用在有意义的地方。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五、实践应用
学了这么多知识,老师想考考大家,这些题目你会做吗?先看看题目,想好了再举手。
1、数一数,填一填。
_____元______角
____元______角 元 角
2.填一填
3元=( )角 50角=( )元
80角=( )元 9元=( )角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各自谈收获的同时,有效的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巩固。)
七、布置作业
回家到自己家附近的商店或超市里去调查一下练习九第8题这些物品的价钱,并填在书上。
[板书设计]
人民币的认识
人民币的单位: 元 角 分
1元=10角 1角=10分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设置情境,通过分类活动、换钱活动、购物游戏三个实践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人民币,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体会到人民币的功能,同时渗透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本节课以下两方面体现较好:
1、情境教学使整节课环环相扣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本节课的情境来自学生买书活动,以“小明”在这一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主线,把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学生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做得投入、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的教育理念。
2、在多个实践活动中大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交流、讨论等多样化的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既使学生很熟悉的认识了人民币,又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元、角、分之间关系。另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节约用钱,爱护人民币的习惯。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小组活动时,学生聚在一起,看似你问我答,氛围非常浓厚,其实有些孩子没有真正参与进去。因为我发现有些孩子对被遮住数字的人民币辨认有困难。原因可能是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只是根据人民币上的文字、数字读出它的面值,没有认真观察人民币的颜色、图案等因素,也许是留的合作时间不够才导致的结果。可见,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更要避免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进行两三分钟,就草草收场的现状。也有几个环节过快,有些学生根本还没有完成,就马上进入下一个任务,同时汇报面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