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三单元的要点总结.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5744569 上传时间:2024-11-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04KB 下载积分:5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三单元的要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三单元的要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三单元的要点总结   《古诗两首》   1、《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古诗都是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一句千古绝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七夕节、端午节、冬至节、元宵节等)。   3、《回乡偶书》中的“书”就是(书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萧萧”就是(风声)。   “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篱落”就是(篱笆)。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逢”就是(遇到)。   “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独”就是(单独),“异”就是(别的,的)。   4、《夜书所见》(南宋诗人:叶绍翁)古诗大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出门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突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一定是孩子们在听蛐蛐。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朝诗人:王维)古诗大意:“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是登上了高处,他们的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人。   《风筝》   1、这篇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我们做风筝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3、在中国,风筝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前它还叫作木鸢和纸鸢。山东潍坊是著名的风筝之都。   4、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了树梢了。   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云彩上。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秋天的》   1、这篇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是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把秋雨当作一条线索,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和(深秋中各种动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   美丽 丰收 欢乐   2、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翻开了。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