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务必重视朗读摘要:朗读,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不可或缺!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关键词:语文实践能力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新课标中强调实践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朗读,是重要的
2、语文实践活动,不可或缺!从古至今,朗读一直被重视着的。有句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朗读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但是现在的校园琅琅的读书声是越来越少的。我常在心里想,一个校园没有了琅琅的读书声,那不明内理的人一旦经过校园这种地方,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困惑,他们或许会纳闷:这是什么地方,这么的静悄悄?现在的校园,学生的琅琅读书声已经被教师的马不停蹄式的讲解给淹没,如果学生没有了朗读的时间,我觉得是异常悲哀的。换句话说,他们被剥夺了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的机会,他们被剥夺了思考的机会。我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不会读书,所以从始至终,我都要求他们要大声地朗读。朗读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我们的思想
3、与作者的思想进行着交流与撞击,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我们的心灵又接受了一次新生的洗礼。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朗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语文课上,要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那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重要意义呢?一、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
4、就是,只有经过反复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想结合,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二、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道出了读的重要性。因为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音、形、意等的品味与琢磨,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
5、提高了学生的语感素质。三、朗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与感悟。小学语文,篇篇语句优美,内容优美,文质优美。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朗诵,从中品味语言美,领略节奏美,欣赏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体会意境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朗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务必要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一、激发朗读兴趣。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
6、老师。与做任何事情一样,朗读能力的培养,其首要条件也是要激起学生读的兴趣。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欲望是兴趣的源泉,有了欲,才有趣。2、建立朗读的激励机制,当学生在朗读得好时进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朗读成功的喜悦。注重朗读评价。我们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我们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
7、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与肯定。学生们在我们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3、营造浓厚的朗读氛围,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让学生觉得学习与朗读分不开,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读的氛围中。4、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朗读的形式有:齐读与指名读;轮读(男女轮读、小组轮读);配乐读;分角色朗读。只有学生有了朗读兴趣,才能谈培养。二、加强朗读训练。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道渠成了。可结合以下形式
8、训练学生朗读的基本功:1、范读。恰如其分的范读最大的优点是形神兼备,声情并茂。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熏陶。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特别注重备范读。教师范读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可以范读某个重点段落或学生难以理解把握的长句;可以范读课文中的句逗停顿,也可范读句中的语气、重音、轻声、儿化等。这样可以规范训练学生朗读的一些基本功。2、领读。这种训练形式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和声调,可使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字字读准;不重复、不破句,句句读通。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会有所提高。3、揣摩读。学生朗读不能为读而读,读正确,读流利,并不是朗读的最终目的,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揣摩着读,要使学生朗读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消极模仿和朗读技巧的机械运用上,而是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感而发。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务必要重视朗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