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版七年级下教案(全期)1、石 榴教学设计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领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过程设计教法学法: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领会作者所托之志,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习惯。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 1、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一边让学生说出有关石榴的诗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和资料)。 2、教师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
2、 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果在秋季成熟。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
3、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o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o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三)检查预习 1词汇积累(结合注释,明确一些词语的音或义)。 奇崛 枯瘠 犀利 辟易 金垂 安普刺 忍俊不禁 骨朵 柔媚 争妍斗艳 古味盎然 光嫩 潜溢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说说作者
4、的写作意图(对于写作意图,学生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指出,但不必作结论)。 (四)整体感知1朗诵全文(配以轻松愉悦的古筝音乐)。 (1)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2)学生朗读2-9自然段(每人读一段),然后让其他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教师稍加评价,意在指导朗读)2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可以讨论、交流)在刚才的听和读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石榴的什么感情?请告诉大家。 参考答案: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可分几部分?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参考答案: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
5、榴”的思路结构全篇。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具体描绘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自然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依次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和“子粒”。 枝叶:(与梅、柳比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花:深红色;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比作夏季的心脏。 骨朵:“小茄形”,“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玛瑙琢成的花瓶。 果实:似“破口大笑”。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齿”,丰腴,有酸甜两种o (
6、五)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1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在小组内探讨、交流,说出喜爱的理由。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教师可作巡回引导,让学生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的作用) 答案不惟一,只要说明理由即可。 例:(1)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2)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比手法,把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的作比较,形象地刻画出石榴的独特风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3)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垒吗?它会笑你呢。(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写出
7、石榴的变化和惹人喜爱)(4)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这句使用拟人手法,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米写,形象地描绘出石榴果实成熟的样子。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2请你用下面的词语各造一个句子,最好使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枯瘠 柔媚 争妍斗艳 忍俊不禁(六)作业诵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并领会作者所托之志。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分析了石榴的形象,初步感知了石榴的美。本节课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借石榴所托之志。 (二)局部品味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第一段主要运用什么写法,
8、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对比写法,点出了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 2学生品读第二、三部分。 (1)文中揭示了石榴什么样的内在特征?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3、7自然段) 参考答案:揭示了石榴毫不辟易阳光的直射敢于对抗骄阳,毫不示弱的精神;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品格。 (2)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参考答案:第一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比喻;第二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热烈”、“充满活力”、不受束缚这一内在特征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
9、力(二者在这一点上相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天的,b脏。 (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下抗争,毫不示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无畏精神和品格,而这精神正好与作者性格特征相契合,所以喜欢石榴。 (三)主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讨论、交流后归纳)作者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了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四)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通过质疑互助互学,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互动一起解疑。(五)小结本文写法上的特色提示: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10、。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六)感悟拓展1对比阅读。牡丹的拒绝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1)在作者印象中,牡丹的性格应该是什么样
11、子的?(在文中找答案)参考答案:喜欢热闹,耐不住寂寞,喜欢众人的参拜和瞻仰。(2)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牡丹的什么品格?参考答案: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牡丹的卓尔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3)你知道关于洛阳牡丹的典故吗?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本应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传说唐朝时,女王武则天在冬天赏花,命令百花齐放,只有牡丹因为自己是花中之王没有听从,从而惹怒武氏,被逐出都城长安,流放东都洛阳,所以洛阳从此成为牡丹的故乡;第二问答案,可引导学生。参考“思维点拨”,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肯定。 把牡丹的拒绝与本课课文比较,试举例说说它们在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异同。 提示。相
12、同点:两文都运用拟人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不同点: 石榴语言较活泼,催人向上;而牡丹的拒绝一文的语言则较含蓄,让人沉思等。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思维点拨:牡丹象征着雍容华贵,它被人称为花中之王。作者怀着参拜和瞻仰的心情来到洛阳,满心以为牡丹也会喜欢热闹,没想到牡丹“朱唇紧闭,洁齿轻咬”,拒绝盛开。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中之王的卓尔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品质。作者的心情由期待变成失落,甚至还有“惊愕伴随着失落和疑虑”,这也引发了作者对牡丹为什么要拒绝的思考。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请向同学们描绘你最喜欢的一种,要求尽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最好用上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适当抒情。先让学生在小组内
13、交流,然后由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七)作业 1“思考与练习”中的第四题。 2把本课中你喜爱的词语、句子摘录下来,抄进你的摘录笔记本中。 教学探讨与后记: 本文是文学大师郭沫若写于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的一篇名作。由于时代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思想不易理解。因此,我首先让学生熟练地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篇章结构,分析石榴的外形特点;然后品味课文生动传神的语言,再以造句的形式加以拓展。后半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落重点品读,学生可以自主思考、可以合作探究,理解石榴的内在特征,领会作者所托之志,以求突破难点;最后,以比较阅读和口头作文的形式,实现学生能力的
14、迁移和思维的开发。 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方面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用词造句、问题探究、对比阅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朗读贯穿了教学过程,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朗读中,学生对课文从整体感知到重点品味,再到感悟拓展,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也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围绕教学目标,一方面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互帮互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设计子富于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
15、题和练习,有效地驾驭着学生学习的方向。这样的教学让课堂充满生气,学生也学得扎实有效。2、海燕备课时间 2006.2.19 执教时间 2006.2.2021 教案总序号:3、4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乡的燕子、海上燕子与作者乡愁之间的联系; 3、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学习阅读状物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2 学习难点:2、3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写在下面。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轻隽逸隽妙粼粼纹皎洁 憩息融融泄泄蹇劣忧戚 匾额 3、解词。 轻 憩息 忧戚 隽逸 劲俊 融融泄泄 游子 4、背景资料
16、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相思,写成这篇文章。 5、题目解说 (1)燕子:鸟纲,燕科各类鸟的总称。体型小,翼尖长,尾呈叉状,喙扁而短,口裂很深,飞行时捕食昆虫,为益鸟。 海燕鸟纲,海燕科。小型海鸟。鼻孔呈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中国所见 海燕体长在30厘米以下。较普通的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关心它 它的生活。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
17、象征物,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 学习研讨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资料。 选自第二卷。作者(1898-1958)现代、。福建长乐人。 (二)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渎有机结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提示:作者按忆()看()思路结构全文。课文共有14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2、思考: 第一部分 (1)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2)选文对小燕子的描写是从哪四个方面着笔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和故乡 怎样的情感? 四个方面: 情感: 春天时描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乡春天怎样的特点?描写故乡
18、的春天有 什么作用? 景物: 特点: 作用: (4)选文记叙的顺序是() (5)请在选文中找出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巩固延伸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语段对的小燕子在“”里活动的情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2、作者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从语段中找出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下列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 (1)春风:(2)春雨: (3)春柳:(4)春花: (5)春草: 4、作者描绘烂漫无比的春景图为写小燕子起了作用。 5、作者写小燕子的外形时写了小燕子的、。 6、作者为了更细致地描绘小燕子从动、静两方面入手。写飞翔的小燕子时,不仅写了在中飞翔的小燕子,也
19、写了在中飞翔的小燕子,描写顺序是由到。写静态的小燕子分别写了憩息在和里的小燕子。 7、作者写小燕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8、作者写小燕子突出了小燕子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研读文章的第二部分,学习阅读状物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点:1、2 学习难点:1、2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并说说作者怎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故乡的小燕子。 外形 活动背景 飞翔 憩息 故乡的小燕子 海上的小燕子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新课 (二)研读第二部分 思考: 1、概括选文内容。 2、同
20、写故乡的小燕子一样,选文也描写了它活动的背景,作者描写了海上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3、作者对海上的小燕子哪两个方面进行了描写?着重写了小燕子的哪些行为? 4、请找出能表明全文线索的词语。 5、文章突出海燕的什么性格特征?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6、作者满怀思乡情,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这种写法叫什么? 三、巩固延伸 1、作者从动、静两方面描写海上的燕子,各举一例。 动态: 静态: 2、作者描绘海上小燕子的活动背景时先写,然后写,这是作者远眺;然后作者(描写角度),写天的,天上的,构成一幅“”图。 3、作者喜爱小燕子,进而关心小燕子。用横
21、线在原文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对小燕子十分关心的语句。 4、体现语段主旨的语句是: 5、语段中两次提到“乡愁”,而且说它是“青烟似的”,“一缕两缕”,这样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青烟似的”说明这种思乡之情很淡,不是很浓厚的。 (2)“一缕两缕”说明作者的思乡之情不是很强烈的。 (3)青烟可挥去,一缕两缕可剪断,理出头绪,说明作者看轻这份感情。 (4)作者的思乡之情,像烟雾缭绕,挥之不去;像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写法。3、白 鹅备课时间 2006.2.22 执教时间 2006.2.24.27 教案总序号:5、6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
22、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学准备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2简介作者丰子恺。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
23、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播放“净角”脸谱图像) “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e”,而不是“jiao”。自己读两遍。(点评: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四年级的阅读课,识字教学也不能放松。)3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4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白鹅某方面的特点。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1课文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自学)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2学生谈体会,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
24、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相机板书: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叫声步态吃相(点评:以“怎么写”为着眼点,引导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表达顺序。)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四、学习第三自然段。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点评:“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
25、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动手批注或画画,调动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从形态、声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既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又丰富了语言积累。)2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3认真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雪白的大鸟”可以看出鹅十分可爱;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相机板书:尽职勇敢可爱。4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
26、,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点评:通过引读有关句子,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认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阅读。)5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和写作方法。7齐读本段的词语: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五、学习第四自然段。1齐读课文,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2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
27、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点评:改变学习方式,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一是了解对词语把握的情况;二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准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出特点的表达方法;三是在多种感官及师生合作参与的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3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4小结后齐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5积累词语“步调急速、局促不安、大模大样、从容不迫”。六、积累运用,读写结合。1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白鹅,向别人介绍自己吗?出示“快乐写话卡”:我是一只_的白鹅。_(点评:该练习题很灵活,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练习,既可以
28、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2练笔,展示,评议。(点评: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后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本课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多、形式多,功能多,训练密度大,每项活动目的明确,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适时传
29、授新知、指导方法、训练技能。教师遵循学科、年级、课文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导和教,能起到推动、规范、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这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4、鹤 群备课时间 2006.2.27 执教时间 2006.3.12 教案总序号:7、8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摹写事物的方法。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摹写,条理清楚地抒发情感的好习惯。 三德育目标 学习鹤群严密的组织性、高度的集体性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四美育目标 领略鹤群翱翔的自然美、鹤鹰激战的场面美、感受扶救伤鹤的精神美。 教学重点
30、 学习抓住特征摹写事物的方法。 积累词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到匠心。 教学难点 熟读课文,领悟故事中作者寄托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 教学用具 电脑平台、VCD歌碟、CAI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文章描写细致传神,语言贴切富有表现力,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以及语言领悟能力,在教学中宜注意加以引导。本文安排一课时。一、
31、激发情趣,导入新课。可以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或者一段介绍鹤的生物短片,使学生初步感受鹤的形象,以导入新课。二、介绍学习重点,交代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三、指导学生学习全文。指导时,可分步进行,步步推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时,讲解不宜过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主动投入,积极思考。教师作适当点拨即可。(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伫(Zh)立绮q)丽湮
32、(yn)没剽悍(p)盘旋(Xn)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伫立:长时间的站立。绮丽:鲜艳美丽。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剽悍:敏捷而勇猛。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二)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3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提示: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抒发者。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
33、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其中鹤鹰之战是重点,战前,战斗,战后,是三个大层次。战前又有两个小的层次,前一层写“一”字形模队的飞翔貌,后一层写变换方向。战后,也分两层,一层是护送,一层是远飞。(三)深人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1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2找出文章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3找出表现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提示:1关于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主要有:1)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2)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问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3)排成一字模队的鹤
34、群以此为信号,一齐掉头向左转,变成单列纵队。(4)排头大鹤先向有旋转,而后悠哉游哉翱翔高空。后续鹤也都一只紧接一只,向右旋转,直腾高空。(5)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飓;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6)开始大小如麻雀,转眼间有如蝴蝶,不久像飞蛾,最后小如蚊。(7)从排头依次掉头向北,敏捷地变成一缕长长的细丝。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飞去。2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主要有:1)鹤群立刻发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鸣声。(2)静静旋转的鹤群,阵势立即崩溃,惊恐万分,慌乱啼鸣,扑打双翅,陷入一片混乱。(3)于是其他鹤更加狂乱啼鸣,一只紧跟一只,疾速转身,俯冲下来去追逐下滑的苍鹰。(4)在阳
35、光下,鹤们双翅奋节搏击,银光闪烁。鹤群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迅速形成漩涡状,上下左右飞舞,光莹莹耀眼。3表现鹤群救助同伴的细节有:1)这时鹤群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2)队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立即降到看来已精疲力竭。缓缓下坠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鸣,盘旋周围。(3)来救的两只大鹤,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各自伸出一只长长的翅膀,将伤鹤架起来了。(4)在这段时间里,其他鹤高声啼叫,盘旋高空,一齐等待伤鹤返回。(四)通读,进一步思索以下问题,并从总体上体会全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1作者描写鹤悠然飞翔于空中的意图是什么?2在鹤鹰之战中,一开始写鹤群“立即崩溃”“惊恐万分”“陷入一片混乱
36、”,这些描写是否破坏了鹤的形象?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到因车祸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般作何反应。与鹤群比较,体会鹤群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4文章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5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提示:1写鹤群飞翔于空中,主要是从直观形象上表现鹤的精神,鹤姿极为美妙,给人一种视觉美,鹤在队形变换时,整齐划一,这正是鹤的团体精神的体现。2鹤是动物中的弱小者,因而凶恶的鹰冲击时,它们“慌乱”“陷入一片混乱”,这是种本能反应。而当同伴遭受苍鹰攻击,有生命危险时,弱小的鹤团结一致,以众击寡,这又是一种本能反应。两相比较,更加突出鹤群的整体精神。
37、3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不愿或不敢帮助别人,人类必须要有极高的道德境界才能表现出英雄行为。就鹤而言,互相救助,互相保护,竟是一种本能的行为,这实在令人惊叹。4主要修辞方法是比喻,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将鹤群翔空的美妙姿态和搏击场面形象地表现出来了。5注意把握要点,主要是表现出一种整体精神。四、课文学习小结。注意结合所学内容的主要点小结即可,突出学习收获即可。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细心体会,学会运用。板书设计:战斗前一字形飞行一律笔直变换方向旋转腾轻盈上升战斗中拧成一团银光闪烁光莹莹耀眼战斗后护送引吭高鸣架盘旋高空远飞如麻雀如蝴蝶像飞蛾小如故口语交际向往奥运备课时间 200
38、6.3.3 执教时间 2006.3.67 教案总序号:9、10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奥运”为主线,贯穿始终,由“知奥运(史)悟奥运(情)想奥运(景)做奥运(人)办奥运(报)这五大环节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运用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通过调查实践、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法,开展问题解决活动以及交流、协作、表述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活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体现了知识运用的综合性,切实达到课标中所要求的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综合目标。教材分析:2001年7月13日,北京
39、申奥成功,中国人终于圆了一个世纪的“奥运”梦。作家肖复兴难以抑制心中的喜悦与激动,写了这篇向往奥运,全文表达了作者申奥成功后的兴奋与激动,也表现了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文章语言流畅,情感真挚,耐人寻味,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治情操和爱国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2、感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活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并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奥运会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知“奥运”史
40、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收集了有关奥运的资料,你们收集了哪些资料呢? (学生自由展示所收集到的资料,资料可能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奥运历史知识类、奥运吉祥物类、奥运名将类、奥运承办地资料类等)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多种多样,种类也各不相同,请你们将自己的资料分门别类,根据类别,自由组合成小组,再在小组内加以展示,并适当交流一下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的感受。 (学生对资料类别作以判断,自由组合成小组,并可根据兴趣进行精彩命名。如奥动历史知识小组,奥运吉祥物王国,奥运点将台,世界奥运各地漫游等。在小组内学生积极展示、交流。) 师:每一组请一位同学代表上台交流,其它同学可适当补充。 (从学生的谈话中,教师
41、适时总结收集资料的方法和作用) 策略:学生按照课题目的,准确地运用信息手段,自主地收集、判断、表现、处理信息,并能根据情况传达信息,培养综合学习中学生的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并通过结果的展示,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熟练化。 二、学习课文,悟“奥运”情 1、教师过渡:奥运会源远流长,每举行一届奥运会,世界人民都把它当作一次盛会。能够承办一次奥运会也是国家的光荣,人民的骄傲。2001年7月13日,中国人民用自己最深的期待终于圆了这整个世纪的奥运梦。(播放课件)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表述,可能会从人们的欢欣鼓舞、激动、欢乐的心情这方面去回答)而作者肖复兴是
42、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写作的呢?此时此刻,你们最想干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或是想弄清作者的心情,或是想看文章是怎么写的?或是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是怎样的感受等等) 策略:播放课件导入,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动、自豪之情由学生的心田悄然而生。在这种独特的感受之下,学生心中升腾起亲近文本的欲望,此时,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感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综合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可向学生请教,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画出喜欢的段落和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并用心体会。 3、说一说,初读课文后,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各抒已见。) 策略:留给学生充分读
43、书的时间,强调读书的层次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通过读、找、画、悟,对课文有个初步感知,既可锻炼学生感悟课文的能力,又使学生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同时,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引导、鼓励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各抒已见,汇报交流自己对课文最深的感受,体现了综合性学习提出的“培养学生个性”的要求) 4、再读课文,深入感悟交流 (1)教师过渡:你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吗?(相信学生初步读文后能够有所感知)他是怎样表达这种感受的呢?试着用自己的方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学生可能会找出的句子有:1、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44、2、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自身特殊的魅力影响着一切。3、竟技体育是一种理想。4、在那一刻进步和发展。) (2)找到伙伴,共同体会。 从句子中选出一句你最感兴趣的,用自己的方法与同伴相互启发,相互交流。 (3)小组讨论,感悟稍难的句子。 (学生可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发表见解,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体会作者的感情,鼓励学生有感情地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4)小组推荐一位同学作班内交流,其作同学作补充。 (5)练读,品读,促进朗读技能的提高。 策略:在这里,以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沟通、补充、影响,求得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和谐、民主的师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关系,扩大充实了探究学习的内容,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互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三、自主策划,想“奥运”景 1、过渡 师:作者对奥运的深深向往之情真实地打动着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作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