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巩固强化1.下列加黑的宇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漆黑(x)折损(zh)倚靠(y)麂子(j)B.瑶族(yo)撵走(nin) 简陋(l)修葺(q)C.菌子(jn)着落(zhu) 陡峭(qio)驿路(y)D.晶莹(yn) 露宿(s)恍惚(hung) 竹篾(mi)2. 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茂蜜的树林把柴米补上抢着说感激的话B. 幅员广大不禁一颤等待赦免C. 豁然开朗怡然自乐迷茫的幕色D. 喷香的米饭香飘四溢译路梨花3结合句意解释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修理房屋)B. 这么陡峭的山。(形容山势直上直下)C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D. 梦中恍惚
2、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听得不真切、不清楚)4. 本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用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这一个个故事是由()引出来的。A.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B. “我”和老余的谈话C. 瑶族老人的出现D. 哈尼小姑娘的出现E. 小茅屋的启示5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含义是()A. 因为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姑娘,作者是在赞美她。B. 因为驿路上到处是梨花,特别美,值得作者赞美。C. 以花喻人,使自然界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D. 表明是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而且梨花姑娘的名字与梨花相同。6驿路梨花的体裁是_,作者是_,本文以_为主,兼用了_的表达方式。7. 深山中小茅屋的主人是_
3、。本文立意新而深:把_作为雷锋精神的见证;把_作为雷锋精神的体现;把_作为雷锋精神的象征。迁移拓展8.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句子或短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依次是()青春,不是人生的一个时期,而是一种心态。青春的本质,不是_,不是_,也不是_,而是_,_,_,也是荡漾在生命甘泉里的一丝清凉。A. 朱唇红颜B. 粉面桃腮C. 坚强的意志D. 灵活的关节E. 丰富的想象 F饱满的情绪9.看下面儿子和父亲的对话,回答问题。儿子:爸爸,墨水很贵吗?爸爸:不贵。你问这干什么?儿子:因为我洒了一点墨水在地毯上,妈妈像非常痛心似的。(1)妈妈痛心的原因:_(2)儿子认为妈妈痛心的原因是:_10. 写出下列各自短
4、语的名称。(1)雄伟壮丽()(2)非常朴素()(3)阐明道理()(4)擦得干干净净()(5)红火起来()(6)美丽图画()应用创新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118题。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一弯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
5、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快看,有人家了。”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
6、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11. 文段开头写出山的什么特征?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12. 用波浪线在文中标出故事发生的季节的语句。文段开头写山高、写暮色、写“我们着急”,回忆我们学过的诗句,用一句诗表达似乎有“_”之感;突然,看到梨花,猜想前边必有人家,于是,又似有“_”之感。13文中第段中能体现幽静优美景色特征的词语是_,这里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_14. 文中对小茅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描写的顺序是_,写屋的摆设和墙上的字,就表现茅屋主人精神来说,是属于_描写。15. 文中加黑的字“清凉可口”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加点的“温暖”、“喷香”、“滚热”这些词语为了说明什么?_16白木门上“请进”二字,表现了主人什么精神品质?“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中的“粗大”两个字的用意是什么?_17第段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_18. 整体感知文段并联系全文,从这个文段中可以看出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从全文来看,文章以什么为线索?题目“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指什么?又指什么?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