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当乡长的几点体会 一、不要先说话。 到xx任职后,我并没有马上说话,更没有发表什么就职演说之类。“初来乍到,摸不着锅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熟悉和了解情况,找干部谈,找群众谈,力求全面真实地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了解,我很快掌握了全乡的基本情况,知晓了xx乡的优势所在和问题所在,然后针对乡情和现实,理出 了工作思路,并在乡党政联席会议上提出了一系列工作建议,其中多数建议被采纳,这为日后的工作开了个好头。 二、用制度说话。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和冷静观察,我发现乡里有几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工作人员纪律松弛,作风漂浮;二是吃喝风比较严重;三是干部下队租车现象比较
2、普遍,处于失控状态;四是财务开支混乱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针对这种情况,我亲自动手起草了上下班工作制度、请销假制度、财务支出审批制度、差旅费报销制度、食堂招待管理制度、小车使用和管理制度、办公用电、用电话制度等十七项工作制度,在提交党委会议修改通过后,打印成册,印发到全乡每位干部手中,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有了较大的改观:上班时间玩牌下棋的没有了;中午到处找“场子”的没了;下村随便租车的没了;不假而别的没了;报假发票的没了;用办公电话海侃的没了。三年过去了,制度手册已成了一把尺子,量度了我们的每位同志,并化为全体工作人
3、员的自觉行动。实践证明: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 三、理清经济发展的路子。 xx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人口3万多,土地7万亩,人均2亩多,同周围乡镇相比,农民收入较低。其原因主要是种植结构单一,粮经比例不合理,土地复种指数小,土地产出率低。xx有一个享誉皖北的西瓜市场,依托这个市场,群众扩大了西瓜的种植,同生产粮食相比,虽然收入高些,但增幅不大。根据市场调查和专家建议,我们在尊重群众传统种植习惯的基础上,调优了西瓜品种,通过典型示范引路,在全乡推行了瓜棉菜套作、轮作的种植生产模式,使全乡一跃成为全县的西瓜生产之乡,棉花生产大乡,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也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农民收入增加后
4、,村内公益事业如建校、农田水利建设、植树造林等也有了较快发展。 农业收入增加了,但乡财政捉襟见肘的状况未能改变。乡党委政府经过认真讨论研究后,把招商引资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乡政府提出了以地招商,以商招商,以环境招商的工作思路,逐级分解招商任务,实行全员招商。对招商有功者,论功行赏,及时兑现。三年来,乡政府在既无资源又无区位优势的情况下,完成招商引资3000余万元,居全县前列。 四、找准位子。 作为乡长,从行政的角度而言,算是“一把手”,但同时又是党委副书记,是书记的助手,处于“二把手”的位子,是“主角”与“配角”的统一体。那么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呢。我的理解是:首先要唱好“主
5、角”,对于经过党委研究和定下的重大事项,乡长要带头去落实,全力维护党委的威信,工作不允许打丝毫折扣。慎用“一支笔”,严把财务支出关,把有限的财力,真正用在各项工作急需上,确保工作运转。其次要甘当配角,协助书记抓好其他工作。乡长与书记工作上要注意始终保持一个调子,不允许出现杂音,要相互补台,而不要互相拆台,要同唱一台戏,而不要各唱各的戏,这一点非常重要。乡长与书记的关系协调好,步调一致了,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就无机可乘,就失去了市场,工作起来就比较顺畅,这就要求平时乡长要多与书记沟通,多交流、多汇报。我任乡长三年来,先后与两位书记合作,彼此配合都非常默契,合作非常愉快,没有因为“位子”问题产生意见或
6、隔阂。 五、协调好关系。 我原在县直机关工作,95年5月调到xxx。八年多农村工作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了协调好关系的重要性,对于工作和协调的关系,我的理解是三分工作,七分协调。工作要干好,这是前提,是基础,但更要把方方面面的关系协调好。协调工作搞好了,就会给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工作的开展,反之则相反。同时,能否协调好与各方面的关系,也是对乡长综合能力的检阅与考察。协调好关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协调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我认为工作不能唯下,但也不能抗上。对上级领导安排的工作要全力以赴地抓落实,努力体现上级领导的意图。同时要做好工作汇报和反馈,工作既要干又要说,光干不说叫不会干,光说不干叫假把式。汇报工作逐级汇报,切记一杆子到头。这样工作就会得到领导的支持。领导不支持或反对的事,最好不要呈能,否则吃力不讨好,何苦呢。二是协调好与县直各部门的关系。县直所有部门都掌握着一定的人、财、物、誉的权力,与他们协调好关系,就会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很大帮助。反之就会给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有必要和这些部门搞好关系,尽量不要搞僵。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