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铁皮石斛兰花介绍与种植管理.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705029 上传时间:2024-11-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皮石斛兰花介绍与种植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铁皮石斛兰花介绍与种植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斛兰介绍与种植管理 大农网  发布时间:2006-11-28 22:02:00 【字体:大 中 小】 石斛兰别名:石斛、石兰、吊兰花、金钗石斛。  科属:兰科石斛属。  产地及分布:分布于日本、朝鲜及我国华南、西南各施台湾地区,现各地温室有栽培。有一定应用前景。 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丛生,稍扁,株高50—80厘米,黄绿色。叶近革质,长圆形。总状花序,花大,白色,顶端淡紫色,自然花期3—6月。现有不少杂种和变种,花色艳丽。  生态习性:喜温暖气候和多湿环境。忌阳光直射曝晒,在明亮半阴处生长良好。要求排水良好与通风环境。  繁殖方法:用分株和组织培养法繁殖。分株法可在秋季进入休眠期时进行,用利刀将大丛植株分割成每丛带有2—4个老枝的植株即可直接定植。  石斛兰分为两种,一为春石斛,即Nobile系列,春季开花,花梗在两侧茎节抽出。另一种为秋石斛,花在秋季开,花梗由茎顶抽出,每梗著花可达一、二十朵,花形有大花蝴蝶兰型和小花卷瓣。石斛兰本质野性強,对环境适应力好,繁殖力大,所以栽培很普遍。石斛兰分为春石斛和秋石斛类,春石斛春季开花,花开在茎节两侧。秋石斛秋季开花,花从茎顶抽出,一长串能开出多至二三十朵的花。 场所:石斛兰可在室外栽培,室內则要有充份的日照进來。石斛兰本生于树干上, 极爱通风,吊挂栽培较好。  栽种:小苗用蛇细木屑或与水苔混合栽培,成株用通气良好的质料,春石斛多用混合植料,排水良好即可。因春石斛茎头细小,茎条粗,所以要特別注意扶正绑好。秋石斛用较粗的蛇木或蛇木块就可栽培。 日照:石斛所需光照较一般兰类要强,通常只遮光30%~40%。日照足,其茎部会鼓得大大的而且呈亮黃色。 温度:幼小苗在10℃以下有可能受冻,其他适应力很,只要不闷热、强光、高温 就可。秋石斛在夏季受日照充足,秋季开花好。春石斛在夏秋充分接受日照,至冬季可开出多量的花。 水份:春、夏季8月以前是成长期,应充分浇水,但保持干了再浇最好,不要硬性规定几天一次。进入秋季,应减少浇水,使假球茎成熟,促进开花。一般來說,用干燥刺激可促进开花。 肥料:新芽成长期(春夏、季)要施较多氮肥,在芽株长高后,就要改用磷肥高的肥料,加强茎部肥大,再用钾肥促进开花。到假球茎成熟期或冬季休眠期,应停止浇肥。 本站发布其文稿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春石斛又名美花石斛,因春天开花而得名,为兰科、石斛属多年生附生蓝本植物,与我们常见的秋石斛相比,具有株形紧凑、花多、色艳、有香味,且管理粗放等特点,是近年来比较浒的盆栽花卉之一。春石斛的始祖是原产于我国的金钗石斛,最先由英国引入欧洲栽培,并进行改良和育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大力发展春石斛,与其他品种的石斛杂交,培育出许多园艺品种。春石斛按颜色的不同,可分为红花系、白花系、黄花系三大品系,每个品系又有不同的品种。   春石斛为石斛中的落叶品种,在前一年生的假鳞茎上部茎节上帛出花序,2朵至3朵一束。花后从假鳞茎基部长出新芽,当年发育成新的假鳞茎,老茎则逐渐皱缩,一般不再开花。有时在老茎上的休眠牙会萌发,长成带根的小植株,这些老的假鳞茎和小植株通常作为繁殖材料。秋季天气转凉后,植株逐渐进入休眠期,并在低温时形成花芽。   春石斛喜温暖湿润的环境,生长开花的适宜温度为10℃至30℃,冬季能忍耐2℃至3℃的低温,夏季也能忍受30℃以上的高温,但是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使植株生长受到抑制,部分叶片受害。在充足而柔和的阳光下生长良好,若光照不足则植株徒长,叶片细长嫩薄,叶色转浓绿,长势减缓,易发生病虫害,而在光照充足处,植株生长茂盛,叶片宽厚有光泽,花色艳丽,花期延长。同时避免强光照射,夏季要遮去50%的阳光,其他季节也要给予全光,开花时宜保持弱光照射,有利于花朵的品质。   春石斛常在春节前作为年宵花上市,新买的植株放在室内观赏时,要离暖气、空调远一些,以免热风直吹,否则花朵会很快凋谢。花开三周左右花朵自然凋谢,应及时将残花剪去。平时浇水做到见干见湿,避免盆土积水,以免引起烂根。但空气湿度要大,并要求有良好的通风。生长期每月喷施1次到2次叶面肥,也可每2月至3月施一次固态复合肥,施肥时注意宁淡勿浓。由于春石斛需要一定的低温的刺激,才能形成花芽,帮11月份在10℃至13℃的条件下,要经过一个月的低温处理,并暂停浇水,等花芽伸出后再恢复浇水。经过低温处理的春石斛在升温时,升温幅度不要超过10℃,也不要将温度升至28℃以上,否则这种情况持续7天至10天,植株会产生“回芽”现象,即已萌动的花芽会逆转为叶芽,这点一定要格外小心。如果养护得当,春节前植株又会缩放出美丽的花朵。   春石斛的家庭繁殖可用分株或在花后将无叶的老茎切成几段进行扦插,大规模繁殖常用组培法。由于是附生植物,不要用普通的泥土栽培,用椰丝、椰糠、枯树枝、水苔等材料栽培较好,栽种前将这些材料用清水浸泡2天至3天,以利于根系生长。小苗上盆后的2天至3天内不要浇水,30天内不要施肥,等植株恢复正常生长后再开始水肥管理。 秋石斛兰美丽耐开,有大花与小花品种。大花者形肖蝴蝶兰。     其开花习性,与春石斛的落叶种稍有不同。若要花多而艳丽,应留意以下要点:     1、光照影响花芽分化——根据笔者个人研究,春石斛要经过低温的天气才会使花芽分化(春化作用)。但秋石斛则不同,开不开花,受光照时间的长短和光量影响最大。     只要是“短日照”,那么不论气温的高低,秋石斛皆有花芽形成。     何谓“短日照”呢?就是每天光照不超过十二小时,同时光度只是阳光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亦即以过滤光线 (间接光、散射光)为宜。     若每天超过十二小时光照,花芽的分化过程即受到抑制,可能导致无花。     秋石斛的“兰头” (假球茎)成熟时,花芽即开始分化。每日其“暗期”必须超过十二小时。就算足短暂的闪光(任何光线),只要打破其“暗期”的连续性五分钟,也不能开花。     故每天光照最好由上午八时至下午五时许,余下时间要保持阴暗,便很易开花。     2、要用素烧盆和芒骨种植——窄小的素烧盆和芒骨既能保湿气,亦能疏水,不易引致烂根;盆底或另加木炭块,盆面则在夏天加湿水苔。保持根壮、吸收力佳,才易孕花。     3、肥料要淡薄勿太浓——施浓肥会引致烂根,没法吸收“花肥”。春天回暖,迫一两次淡薄的液体化学平均肥之后,每隔两周可施一次磷钾肥,稀释2000~3000倍较佳。     4、空气流通——秋石斛怕翳炯不通风,会影响孕花;而且忌低温多水和高温干燥,这些皆是孕花的致命伤。日常可多喷水雾于叶面及四周。石斛兰分为春石斛和秋石斛,两者的冬季管理应区别对待。   一、春石斛   春石斛在冬季已完全停止生长,花芽也开始出现,此时茎上的叶片会开始掉落。   1、日照:当花芽开始出现后,最好将植株移入室内光线明亮的窗户边,以利于花芽顺利生长。   2、温度:纵然移入室内,仍须注意温度的变化,以日温不超过25℃、夜温不低于5℃为最适宜的栽培温度。否则温度过低时,会导致开花延迟,同时也会影响来年植株的生长状况。   3、浇水:此时植株已完全停止生长,需水量也大大减少,可待介质已干燥发白后,约2~3天再浇水即可。浇水时间则以接近中午为宜。   二、秋石斛   冬季植株于花谢后,即进入休眠状态。花谢后的残梗必须剪除,以避免消耗更多的养分。   1、放置场所:进入休眠期后,秋石斛可置于室外培养,当温度太低时,必须将植株移至室内或增设防寒设施,以便安全越冬。   2、浇水:浇水量可减少至每隔3~5天浇水1次,当寒流来袭时,则须暂停浇水,避免植株遭受寒害。   3、施肥:休眠期间,秋石斛的生长势变弱,所以可暂停施肥,以免浪费肥料或造成肥害。 4、病虫害防治:冬季各种病菌及害虫的活动力较差,所以只需要注意夜间对蛞蝓和蜗牛的捕杀,不必再施用农药。 中文名:滇金石斛 种拉丁名:Flickingeria albopurpurea Seidenf. 种别名  : ..............更多图片: 国内分布:产云南南部(勐腊、景洪)。生于海拔800—1200米的山地疏林中树干上或林下岩 石上。 国外分布:分布于泰国、越南、老挝。模式标本采自泰国。 海    拔:800-1200 命名来源:(植物分类学报)[Dansk Botanisk Arkiv 34(1): 48 1980] 中国植物志:19:152 属中文名:金石斛属 属拉丁名:Flickingeria 亚族中文名:石斛亚族 亚族拉丁名:Subtrb.Dendrobiinae Lindl. 族中文名:树兰族 族拉丁名:Trib.Epidendreae Humb,Bonpl.et Kunth 亚科中文名:兰亚科 亚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中文名:兰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纲中文名:单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ORCHIDACEAE 形态特征:根状茎匍匐,粗4—8毫米,节间长3--7毫米,每相距3--6个节间发出1个茎。茎黄色或黄褐色,通常下垂,多分枝;第一级分枝之下的茎长2—12厘米,具2—4个 节间。假鳞茎金黄色,稍扁纺锤形,长3—8厘米,粗7--20毫米,具1个节间,顶生 1枚叶。叶革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9—19.5厘米,宽2—3.6厘米,先端钝 并且微2裂,基部收狭为很短的柄。花序出自叶腋和叶基部的远轴面一侧,具1—2朵 花;花序柄几不可见,被覆数枚鳞片状鞘;花梗和子房淡黄色,长5毫米;花质地薄, 开放仅半天则凋谢,萼片和花瓣白色;中萼片长圆形,长10毫米,宽3.5毫米,先端 锐尖,基部稍收狭,具3条主脉和多数横脉以及支脉;侧萼片斜卵状披针形,长10毫 米,中部宽3.5毫米,先端锐尖,基部歪斜而较宽,具3条主脉和多数横脉以及支脉; 萼囊与子房交成直角,长约5毫米,末端钝,淡黄色;花瓣狭长圆形,长9毫米,宽 2.2毫米,先端急尖,具3条主脉和少数横脉以及支脉;唇瓣白色,长1.2毫米,3裂; 侧裂片(后唇)内面密布紫红色斑点,直立,近卵形,先端圆钝,摊平后两侧裂片先端 之间的宽7毫米;中裂片(前唇)长约5毫米,上部扩大,呈扇形,宽7毫米,先端稍 凹缺,凹口中央具1个短凸,后侧边缘折皱状;唇盘从后唇至前唇基部具2条密布紫红 色斑点的褶脊,褶脊在后唇上面平直而在前唇上面呈深紫色并且变宽成皱波状;蕊柱粗 短,正面白色并且密布紫红色斑点,长约3毫米,具长约5毫米的蕊柱足;药帽白色, 半球形,前端近半圆形,其边缘具微细的齿。 花期6—7月。 产地分布:产云南南部(勐腊、景洪)。生于海拔800—1200米的山地疏林中树干上或林下岩 石上。分部于泰国、越南、老挝。模式标本采自泰国。 参考文献:Flickingeria albopurpurea Seidenf.In Dansk Bot.Ark.34(1):48,fig 1980; Averyanov,Vasc.Pl.Syn.Vietnam,Fl.1:97.1990;S,C.Chen et Z.H.Tsi in Acta Pnytotax.Sin.30(3):260.1992;Averyanov,Iden.Guide Vietnam.Orch.: 173.1994;Z.H.Tsi,S.C.Chen et K.Mori,Wild Orch.China:100,p1.186. 1997;中国兰花全书:59.1998. 本属概述:Hawkes in Orch.Weekly 2(46):451.1961;Seidenf.In DanskBot.Ark.34(1):9--67.1980.---Desmotrichum Bl,Bijdr. 7:329,t.35.1825,nom.reject,non Kuetzing 1845(nora. Cons.),----Ephemerantha P.E.Hunt et Summerh.In Taxon 10 (1):102.1961.附生草本。根状茎匍匐生根,其上生多数近直立或下垂的茎。茎质地坚硬,近木 质,分枝或不分枝,上端的一个(少有2—3)节间膨大成粗厚的假鳞茎,每茎具1至 数个假鳞茎,干后具光泽。假鳞茎为稍扁的圆柱形、棒状或梭状,具1—3个节间,明 显比茎粗,顶生1枚叶,基部或有时其下的1个节间基部发出新枝。叶通常长圆形至椭 圆形,基部稍收狭而不下延为抱茎的鞘,与假鳞茎相连接处具1个关节。花小,单生或 2—3朵成簇,从叶腋或叶基背侧(远轴面)发出,花期短命;萼片相似,侧萼片基部 较宽而歪斜,与蕊柱足合生而形成明显的萼囊,花瓣与萼片相似而较狭;唇瓣通常3 裂,分前后唇;后唇为侧裂片,直立;前唇为中裂片,较大,先端常扩大,具皱波状或 流苏状边缘;唇盘具2—3条纵向褶脊;蕊柱常粗短,具明显的蕊柱足;花粉团蜡质, 近球形,4个,成2对,无柄。约7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东南亚,新几内亚岛和大洋洲的一些岛屿。我国有9种 和1变种,主要产于云南南部,其次海南、台湾、广西和贵州南部。本属后选模式种:Flickingeria angulata (Bl.)Hawkes(Desmotrichum angulatum Bl.) 亚族概述:Lindl,Gen.Sp.Orch.P1.:45.1830,"Dendrobieae".附生或罕有地生草本,具假鳞茎或茎。茎常肉质,具多节,有时1至数个节间膨大成种种形状。叶扁平、圆柱状或两侧压扁,有时肉质,基部有关节。花序侧生或顶生,不分枝或分枝,具少数或多数花,较少减退为单花;花小至大,扭转;侧萼片基部常与蕊柱足形成萼囊;唇瓣着生于蕊柱足末端,基部常收狭成爪;蕊柱粗短;花药俯倾;花粉团4个,成2对,不具花粉团柄,亦无粘盘;蕊喙常有粘性物质,为一薄膜所覆盖;柱头凹陷。本亚族模式属:Dendrobium Sw.共含6属,产亚洲热带地区和大洋洲,少数种类也见于亚热带地区。我国有3属。 本族概述:Humb,Bonpl.EtKunth,Nov.Gen.Sp.Pl.1:269.1815.附生或较少地生或腐生草本,偶见攀援藤本;附生种类常有假鳞茎或肉质茎。叶基生或茎生,常为革质、纸质或肉质,罕有草质,少数无叶(腐生种类)。花变化较大;萼片合生或离生;唇瓣有距或无距;花药以狭窄基部或花丝连接于蕊柱,常俯倾,两药室一般密接并藏于药帽之内,花后常枯萎或脱落;花粉团一般4—8个,较少2个,蜡质或有时粒粉质,具或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偶见粘盘柄;蕊喙一般位于柱头上方。本族模式属:EpidendrumL.共约340属,全球均有分布,主要见于热带。我国有29个亚族含72属。 亚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亚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