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备课人:张俊文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三)情感态度于与价值观: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教学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法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 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自然
2、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 和乡村等。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 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九条,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 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改善生 态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防沙、森林保护法 等实施条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河养育了中华 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亲河,以前的黄河可以跟今日的江淮 媲美,可今天她变了 1、出示地图,引导学生寻找黄河流经哪几个省、区。 2、简介黄河。 3、学生读“资料袋”的介绍后,想想自己最想说什么?最想问
3、 什么? 4、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母亲河”呢?待我们阅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后,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怎样变化的。 二、根据要求,自读自学。 1、说说,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 汇报确定: 先读熟课文, 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 师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文。 (2)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讨论交流。 1、了解黄河的变化,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
4、情地朗读重点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 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对于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恶性循环”之现象和“水土 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强烈的社 会责任感。 3、拓展延伸:可以结合最后一自然段和“资料袋”的内容,联 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再引导学生读科学家“数 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 教师适当补充国家治理 黄河的情况。 4、法制教育渗透。 中华人
5、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 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 和乡村等。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 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九条,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 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改善生 态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防沙、森林保护法 等实施条例。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1、师小结:我们通过读书和交流读懂了这篇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
6、的摇篮,可是现在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 让我们把自己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 (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 2、学生自由用饱满的激情朗读课文。 五、总结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 救黄河”的道理,你们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的号召”呢? 2、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保护方案。3、根据自己的所想,试写一份治理黄河的方案或标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7、黄河是我家,黄河养我我爱她。) 六、作业设置 七、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以前 适宜生存 现在 忧患河 人类资源破坏课后反思: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略读课文,文章较长,但是说明性强,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变化,变化的原因,还有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怎样的方案,使人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我们人类要保护大自然,爱护环境。课初,我让学生读课题,围绕课题提问。学生说出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 “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而变化?带着这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自读课文。以上问题学生们能轻而易举的从文中找到答案进行解答。可是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学生的课文只是贮备量不多,一些自然知识不了解。比如说:“悬河”一词落实的不到位,学生对于这样的一个地理概念不理解。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随机应变,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所以课堂上会出现教学思路混乱,一个问题重复讲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