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几减九教学案例及反思计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全过程,课程标准针对第一学段的数与代数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但是,由于计算内容较枯燥、抽象,学生往往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为了提高计算教学效果,我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
2、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低年级中的计算教学进行了探究。教学过程:“十几减9”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为学生学习退位减法铺路,又为四则计算奠定基础。由于班中同学刚刚学会跳绳,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课的一开始,所以我设计了甲乙两个同学在比赛跳绳,两个同学共跳了15下,甲跳了9下,乙认为他比甲跳得多,但同学甲却不服输,双方为此争执不下。师:同学们,你们能用数学知识帮帮两个同学吗?生(大声地齐答):能!生:可以用159来表示乙同学跳的下数。师:真棒!那如何来计算这道式题呢?(这时课堂上静了一
3、会儿,又开始有所躁动)面对这种情景,我马上顺水推舟,说:“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小组成员好吗?”(学生的情绪一下子上来了,小组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有的学生就急不可耐地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我立即组织全班交流)下面是他们发表意见和争论的情景:生1:159得多少呢?我们不如这样想:9个再加几个就是15个呢,我就把9记在头脑里,再往下数到15,看数了几个,那159就等于几。生2:我想,因为我们已经学过9615了,所以159当然就等于6啰。师:看来你们俩都懂得用学过的加法来计算减法,确实不错。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想加算减法”吧。生3:我是这样算的:159我们可以看成是15510,再用10-4
4、=6,所以1596。师:有新发现真是不简单呀!生4:还不如我这样呢,把159看成1091,再加上少掉的5就是6了。师:好,真是不甘落后,有志气。师:真是没想到一道减法式题,小朋友们竟有这么多算法,真是百家争鸣,可是这么多方法选哪种好呢?到底哪一种是最好的呢?(各小组都说自己组想的方法好,都不服输)面对这争吵的场面,我索性让学生来测试一下自己的方法,让各小组用各自的方法计算同一题目,看哪组计算得快且准。(比赛过程略)下面是比赛后对各种方法的评析:生l:用第1种方法太笨了,如果加的数很大,那要数很久。生2:用第4种方法能很快算出得数,但它对我来说太难了。生3:用第5种方法也不错,既简单又快。师:小
5、朋友们,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是你喜欢的,而且能较快地算出得数,那就是好方法,你们就用自己所喜欢的方法来做下面的练习吧。最后我把他们的方法取名为:想加算减法、破十法、联想法和差得法。教师反思:在对本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1、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正在兴趣点上的体育运动踢毽子一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2自由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
6、主动权还给学生。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本节课我采取了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实现了算法多样化,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本节课,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当然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我在学生得出多种计算方法之后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选取更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善学、乐学!当然,在课堂过程中,还有小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学习效果,这就要靠老师慢慢地去开发和引导,使所有的学生基本都学会如何去展现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