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寄生虫重点寄 生 虫第一章 总 论 1.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关系的科学;研究范畴为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医学节肢动物;主要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学的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和防治2.六类主要热带病:除麻风病外,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都为寄生虫病 3.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利什曼病)、钩虫病 4.共栖:指两种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生物,一方受益,而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如海葵和寄生蟹;人体与结肠阿米巴 5.互利共生:指两种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生物,双方均获得益处并互相依赖,如白蚁和鞭毛虫 6.寄生:指两种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生
2、物,一方受益,一方受到损害,如病毒与人,(寄生物、宿主) 7.世代交替:需要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交替进行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 8.生活史:即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整个过程,包括宿主的种类和数量,感染的阶段、方式和途径,移行途径,寄生部位、阶段,致病阶段 9.专性寄生虫: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或整个生活史期过寄生生活 10.兼性寄生虫:可以过自由生活,但有机会侵入宿主体内也可过寄生生活者 11.偶然寄生虫:因偶然机会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如蝇蛆 12.机会致病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在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出现异常繁殖、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如刚地弓形虫、卡
3、氏肺孢子虫 13.终宿主: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14.中间宿主: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15.储蓄宿主(保虫宿主):寄生于其体内的寄生虫在一定条件可传给人的脊椎动物(例子: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为牛、羊、鼠) 16.转续宿主:寄生虫在其体内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便可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宿主即为转续宿主(例子: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转续宿主为猪、兔、小牛、小羊) 17.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掠夺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与免疫损伤 18.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清除全部寄生虫,并具有抵御再感染能力;清除部分寄生虫,并具有部分抵御再感染能力,大多数
4、属于此;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发育甚至大量繁殖,引起寄生虫病 19.免疫应答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与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分为消除性免疫(宿主能清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如热带利什曼病引起的东方疖)与非消除性免疫(宿主对再感染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对体内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维持在低虫荷水平) 20.带虫免疫(获得性免疫):人类感染寄生虫后,能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能抵抗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但同时其血液内又有低水平的寄生虫,如疟原虫感染 21.伴随免疫(获得性免疫):宿主感染寄生虫后原发性感染继续存在,对再感染具有一定免疫力的现象;如血吸虫感染
5、后,对再次入侵的童虫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而对原发感染的成虫不起杀伤作用 22.感染期(感染阶段):能使人体感染的阶段 23.带虫者: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病原体却存在的感染者,他们能传播病原体 24.隐性感染: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不能用常规方法检测出病原体的寄生,而当免疫功能不全时,寄生虫会大量增殖,致病力也大为增强 25.幼虫移行症:一些蠕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以幼虫状态存在,在皮下,组织,器官间窜扰,造成的局部或全身病变;分为内脏幼虫移行症和皮肤幼虫移行症;其共同特征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中丙球蛋白及IgE水平升高 26.异位寄生:指在
6、常见寄生部位外的器官或组织内的寄生,引起的异位病变 27.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经水、食物、土壤、空气、节肢动物、人体传播),易感者 28.感染途径:经口感染(溶组织阿米巴、蛔虫、蛲虫、猪囊尾蚴),经皮肤感染(钩虫、血吸虫),经胎盘感染(弓形虫、疟原虫),经呼吸道感染(蛲虫),经输血感染(疟原虫) 29.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30.寄生病流行的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31.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自然地传播的寄生虫病(例子:日本血吸虫、肝吸虫) 32.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线 虫 1重
7、要的有蛔虫,钩虫,丝虫,蛲虫,基本发育分为虫卵、幼虫、成虫,一般线虫幼虫共蜕皮4次 2土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不需要中间宿主,如蛲虫,蛔虫,钩虫 3生物源性线虫:发育过程需要中间宿主,如丝虫蛔虫 1 受精卵形态(195图) 2 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土壤中第一次蜕皮为感染期虫卵,入人体后在小肠内孵化为幼虫,在肺泡内进行第二、三次蜕皮,最后在小肠内第四次蜕皮为童虫,后发育为成虫 3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感染期为第一次蜕皮后虫卵,经口感染,进入人体的感染期卵在小肠内孵化,移行途径为小肠小静脉或淋巴管肝右心肺支气管气管咽食管胃小肠,蛔虫幼虫可引起蛔虫性肺炎、哮喘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或侵入脑、肝
8、、肾、脾和甲状腺等引起异位寄生,成虫可掠夺营养、破坏肠黏膜影响吸收或引起变态反应 4 蛔虫的四大并发症:胆道蛔虫症(最常见,会引起胆道大出血、肝脓肿、胆结石、胆囊破裂,胆汁性腹膜炎甚至肠穿孔),蛔虫性阑尾炎,蛔虫性肠梗阻(回肠多见,可进一步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和肠坏死),蛔虫性肠穿孔 5 实验诊断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取粪便,查找虫卵 6 流行: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其传染源为粪便中含受精蛔虫卵的人 7 蛔虫流行广泛的原因:生活史简单,不需中间宿主;蛔虫产卵量大;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用未经处理的人粪走肥料和随地大便使蛔虫卵污染土壤;疫区人群不良的卫生行为 8 防治:驱虫治
9、疗;管理粪便;健康教育 *(1)蛔虫有那些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危害?(2)为什麽蛔虫能在世界广泛流行?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 1 形态鉴别:体形十二指肠钩虫前端与后端均向背面弯曲,体呈“C”形;美洲钩虫前段向背面仰曲,后端向腹面弯曲,体呈“” 口囊十二指肠钩虫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美洲钩虫腹侧前缘有一对板齿(206图) 2 虫卵:卵壳薄,卵壳内细胞多为24个,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的空隙(具有实验鉴别意义) 3 在外界的发育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土壤内孵出第一期杆状蚴,再第一次蜕皮发育为第二期杆状蚴,后第二次蜕皮发育为丝状蚴,生物学特性为向湿、向温、穿刺力强;在人体内的发育丝状蚴在小肠内第三次蜕皮
10、形成口囊,后再进行第四次蜕皮发育为成虫虫卵 4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以血液、组织液和肠黏膜为食,感染期为丝状蚴,主要感染途径为经皮肤感染(还有口、乳汁),移行途径为皮下小血管或淋巴管右心肺气管咽食管胃小肠,转续宿主为猪、兔、小牛、小羊,其幼虫可引起钩蚴性皮炎,钩蚴性肺炎(持续性的)干咳、咳痰、咳血,成虫可引起贫血、腹泻和异嗜症、婴儿钩虫病(临床表现为急性便血性腹泻,大便呈黑色或柏油样,贫血严重,合并症多预后差)、消化道出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5 慢性失血的原因:虫体自身吸血,而且经常更换咬附部位,吸血后虫体分泌抗凝素,使自咬附部位黏膜伤口渗出血液,渗血量与吸血量大致相当,血液迅速经消
11、化道排出,此外,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的损伤,也可引起血液的流失 6 实验诊断:饱和盐水浮聚法查虫卵或钩蚴,不能鉴别虫种,检查时不加盖玻片,而且应立即检查;钩蚴培养法可鉴定虫种 7 流行:多见于旱地经济作物区,钩虫病患者和带虫者是钩虫病的传染源 *(1)比较蛔虫与钩虫的幼虫的致病情况(2)试述钩虫致贫血的机制(3)钩虫与蛔虫生活史有何异同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1 虫卵:202图,注意内为幼虫 2 寄生于人体的回盲部,经口感染,蛲虫回引起肛门及会阴部瘙痒,儿童常有烦躁不安、夜惊、失眠、夜间磨牙等神经精神症状,蛲虫异位寄生还可引起蛲虫性阑尾炎、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和盆腔炎症 3 实验诊断:透明胶纸拭
12、子法(带绦虫卵、螨虫卵也用此)或棉签拭子法查虫卵,于清晨解便前或洗澡前检查肛周,此外还可在粪便内或肛门周围检获成虫 4 主要传播方式:肛门-手-口直接感染;接触感染和吸入感染;逆行感染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丝虫) 1 生活史:需要两个宿主,一个中间宿主,一个终宿主;(1)在中间宿主蚊体内的发育:当蚊叮吸血中含有微丝蚴者血液时,微丝蚴随血液进入蚊体后发育为腊肠蚴和丝状蚴(2)在终宿主人体内的发育:当感染有丝状蚴的蚊叮人吸血时,丝状蚴即进入人体,在淋巴管和淋巴结内发育为成虫(3)感染阶段:丝状蚴(4)感染方式:媒介昆虫(蚊)叮咬(5)寄生部位:马来布鲁丝虫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班氏吴策
13、线虫除寄生于浅部淋巴系统外,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以淋巴液为食(6)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2 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1)定义: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的夜多昼少现象(2)班氏微丝蚴为晚10点至次晨2点;马来微丝蚴为晚8点至次晨4点 3 致病:(1)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局部皮肤出现一片弥漫性红肿)班氏丝虫还可引起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2)丝虫热:丝虫感染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时,多伴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全身不适等症状(3)慢性期阻塞性病变: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隐性丝虫病(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4 实验诊断:常用厚血膜法查微丝蚴或成虫(与疟原虫
14、比较),由于其夜现周期性,应在晚上10时至2时采血检查 5 流行:班氏吴策线虫的传播媒介主要是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次要为中华按蚊;马来布鲁线虫的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 吸 虫 1 属扁形动物门的吸虫纲,在人体中寄生的吸虫均属复殖目 2 复殖吸虫的生活史都需经历有性与无性,而且需要2个以上中间宿主,基本生活史类型包括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童虫与成虫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 1 形态:(1)成虫:雌雄异体,雄虫乳白色,背腹扁平,自腹吸盘以下虫体两侧向腹面卷曲,卷曲形成的钩槽为抱雌沟,雌虫前细后粗,常居留于抱雌沟内,与雄虫呈合抱状态(2)虫卵:椭圆形或近圆形,淡青黄色,卵壳薄
15、,无卵盖,在卵壳的一侧有一指状小棘,卵的外围常黏附坏死组织及粪渣,卵内可见毛蚴及毛蚴的分泌物 2 分为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成虫 3 生活史:(1)寄生于人与多种动物(牛、羊、鼠)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2)感染阶段为尾蚴(3)感染方式为接触疫水(4)感染途径为经皮肤感染(5)中间宿主:钉螺(6)保虫宿主:牛(主要)、羊、鼠(7)终宿主:人(8)虫体在人体内的移行、发育过程:尾蚴侵入皮肤后即为童虫,经短暂的停留后,侵入血管,顺血流经右心至肺脏,再入左心,进入大循环,经肠系膜动脉至肝门静脉发育,成熟后逆血流至肠系膜静脉寄生发育为成虫,成虫产出的虫卵沉积在肝脏和结肠壁,在组织中经
16、10天左右,卵内毛蚴发育成熟,毛蚴的分泌物透过卵壳渗入组织,引起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坏死,在肠壁的虫卵可随坏死组织脱落至肠腔,随粪便排出(9)虫卵入水后,毛蚴孵出,遇到其中间宿主钉螺,钻入钉螺体内,经母胞蚴和子胞蚴的发育、繁殖,在子胞蚴体内发育成很多的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 4 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肠系膜下静脉内,逆血流到肠黏膜下层的静脉末梢交配产卵,在宿主肝、肠血管内呈念珠状沉积,后发育为毛蚴,其的分泌物透过卵壳,引起虫卵周围组织和血管壁发炎坏死,在血流的压力,肠蠕动和腹内压增加的情况下,虫卵随破溃的组织落入肠腔(完成从循环系统到消化系统转移),并随粪便排出体外 5 致病:(1)尾蚴所致
17、的损害尾蚴性皮炎(有速发型超敏反应、细胞介导型超敏反应) (2)童虫所致的损害轻微,引起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3)成虫所致的损害形成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4)虫卵所致的损害主要的致病阶段,形成肉芽肿(型超敏反应),甚至纤维化,形成瘢痕组织。以肝脏的病变最严重,引起门脉高压,肝硬化,还会引起肝、脾肿大,腹壁、食道及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及腹水 6 临床表现:(1)急性血吸虫病:发热、腹泻、腹痛、脓血便、嗜酸性粒细胞增高(2)慢性血吸虫病:肝、脾持续性肿大,病人消瘦和贫血(3)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征严重,出现腹水、脾肿大、静脉曲张、破裂,引起消化道
18、大出血(多在食管下段或胃底静脉),缺乏生育能力(4)儿童和青少年可因营养不良、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而至侏儒(5)异位血吸虫病:肺血吸虫病干咳,伴少量白色泡沫痰、偶可带血;脑型血吸虫病 7 血吸虫病的免疫特点为伴随免疫 8 实验诊断: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为粪便直接涂片法查虫卵及毛蚴孵化法,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有环卵沉淀试验 9 流行:流行于淡水地区,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的的某些地区流行,日本血吸虫病为人畜共患血吸虫病,终宿主包括人和多种家畜,其中病人和病牛是最重要的传染源,血吸虫的传播途径包括虫卵入水,毛蚴孵出,侵入钉螺,尾蚴从螺体逸出侵入终宿主这一全过程,其中还有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水体中存在
19、钉螺和人群接触疫水是3个重要环节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1 形态:成虫虫体扁平,有口吸盘和腹吸盘,雌雄通体,内有睾丸和卵巢;虫卵寄生虫卵中最小的,前端有卵盖,后端有一疣状突起,卵内有一成熟毛蚴(117图) 2 生活史:(1)成虫寄生于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狗、猫)的肝胆道内(2)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3)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4)保虫宿主为狗、猫(5)感染阶段为囊蚴(6)人误食含活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3 致病:引起肝胆道炎症,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疲乏、上腹不适、食欲不佳、厌油腻、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常见体征为肝肿大,晚期可有肝硬化和腹水,此外常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发育障碍
20、,少数可致侏儒症 4 实验诊断:粪便直接涂片法检虫卵,但检出率不高,加藤法和乙醚蚁醛法检出率较高 5 流行:流行于淡水养殖业发达的地区,为人畜共患寄生虫,传染源为病人、猫、狗等,传播途径为人误食生的或未熟的含活囊蚴的鱼虾而感染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1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肺脏,排出的卵进入呼吸道,随痰或咽下随粪便排除,卵入水,发育成毛蚴,侵入川卷螺,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发育为尾蚴,后尾蚴入水,又侵入溪蟹、蝲蛄体内形成囊蚴,囊蚴被人误食后,至小肠,后尾蚴脱囊,穿过肠壁,为童虫,童虫经腹腔,部分虫体穿膈肌入胸腔,进入肺组织发育为成虫,一部分虫体则窜扰移行至身体其他部位如皮下、脑和腹壁等组织,长期
21、保持童虫状态,不能发育为成虫(1)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2)第二中间宿主为溪蟹和蝲蛄(3)感染阶段为囊蚴(4)人及动物误食含或的囊蚴的溪蟹和蝲蛄而被感染(5)转续宿主为野猪、猪、兔、鸡等 2 致病:以童虫、成虫对机体组织器官的机械性损害为主,主要寄生于肺部,引起肺部病变,分为脓肿期、囊肿期和纤维瘢痕期,临床表现为低热、咳嗽、血痰或铁锈痰、胸痛,其他为脑型(头痛、癫痫、瘫痪),皮肤型(皮下游走性包块或结节),腹型(腹痛、腹泻、血便) 3 实验诊断:粪检或痰检虫卵,痰液检出率高,典型的痰为铁锈色,粪检检出率低,还有CT检查和活组织检查 4 流行:传染源为病人和保虫宿主,传播途径为生食溪蟹和蝲蛄而感
22、染斯氏狸殖吸虫 1 成虫成梭形 2 为人畜共患寄生虫,生活史与卫氏并殖吸虫相似,但其第一中间宿主较小,为拟钉螺和小豆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溪蟹,人不是该虫的终宿主,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多为童虫,其终宿主为果子狸、猫、狗 3 致病:在人体内会引起幼虫移行症,分为皮肤型(游走性包块或结节)和内脏型 4 实验诊断:皮下结节活检 绦 虫扁形动物门,成虫细长,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体内分节,雌雄同体,无消化道曼氏迭宫绦虫 1 裂头蚴:虫体窄长,呈长带状,头端膨大,末端钝圆,体前端无吸槽,中央有一明显凹陷,体不分节,但具横皱褶 2 发育经历卵、钩球蚴、(剑水蚤)、原尾蚴、(蝌蚪、蛙)、裂头蚴、(蛇、鸟类、猪
23、等转续宿主)、(猫、狗)、成虫 3 生活史:(1)终宿主为猫、狗等,人偶可,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内(2)第一中间宿主为剑水蚤(3)第二中间宿主为蛙(蝌蚪)(4)转续宿主为蛇、鸟类、猪等(5)感染途径为裂头蚴或原尾蚴经皮肤或黏膜侵入,或误食裂头蚴或原尾蚴,具体方式为局部贴生蛙肉(主要),生食或半生食蛙、蛇、鸡或猪肉、马肉,误食感染的剑水蚤 4 人可成为该虫的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还可成为其终宿主 5 裂头蚴寄生人体可引起曼氏裂头蚴病,被侵袭部位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囊包,局部肿胀,甚至发生脓肿,主要为眼裂头蚴病(157眼裂头蚴病段) 6 实验诊断:成虫感染用粪检查虫卵,曼氏裂头蚴病采取活组织检查查虫
24、体,注意询问病史 7 *(1)人在曼氏迭宫绦虫生活史中起何作用?有哪些感染方式(2)裂头蚴病主要有哪些危害?如何诊断?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 1 形态:成虫乳白色,扁长如带,分为头节、颈部、链体(幼节、成节、孕节),有顶突、4个 吸盘,每一成节具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虫卵近圆形,内为胚膜,胚膜内含球形的六钩蚴(161图) 2 人是其唯一的终宿主,也可作为中间宿主;猪和野猪为其主要的中间宿主 3 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段,孕节脱落后随粪便排出,虫卵散出,被猪等中间宿主吞食后,在小肠内胚膜破裂,六钩蚴逸出,在中间宿主身体多处发育为囊尾蚴(米猪肉),人误食含活的囊尾蚴的猪肉后,寄生于小肠,后发育为成虫
25、,但若人误食虫卵或孕节,其可在人体内发育为囊尾蚴,但无法发育为成虫 4 生活史:一种中间宿主为猪,终宿主为人,感染期为囊尾蚴,经口感染,寄生部位为小肠,成虫寿命25年;另一种中间宿主为人,感染期为孕节或虫卵,寄生部位为全身各部,多见于皮下,肌肉,眼,脑,经口感染 5 致病:成虫猪带绦虫病,症状轻微;囊尾蚴囊尾蚴病,危害严重,感染方式有三种,是自体内感染(如通过反胃、呕吐、肠道逆蠕动将孕节反入胃引起感染),自体外感染(误食自己排出的虫卵引起再感染),异体感染(误食他人排出的虫卵),人体囊尾蚴病认为皮下(皮下结节)及肌肉(肌肉酸痛无力、发胀、麻木或呈假性肌肥大症)囊尾蚴病,脑囊尾蚴病(癫痫发作、颅
26、内压增高、精神症状),眼囊尾蚴病(通常累及单眼,囊尾蚴活时症状轻,死后其分解物强烈刺激,致白内障、青光眼甚至失明) 6 实验诊断:因带绦虫主要以孕节排出体外,故较少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常去病人粪便中的孕节,做压片检查,观察子宫的侧支数即可确诊;猪带绦虫病的诊断询问吃肉方式及节片排出史,并收集患者全部粪便,用水淘洗检查头节和孕节以确定虫种,再用孕节压片法检查子宫分支情况及数目,可加用肛门拭子法提高检出率;囊尾蚴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发现皮下囊尾蚴结节,可通过CT、核磁共振并结合临床症状 7 流行:分布很广,感染率不高,我国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 8 *(1)为什麽人可以作为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2)猪囊尾
27、蚴病有哪些感染方式?有哪些危害?(3)猪带绦虫病和猪囊尾蚴病如何诊断?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 1 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的主要区别主要区别点 猪带绦虫 牛带绦虫体长 24m 48m 节片 7001000片,节片薄,略透明 10002000片,节片较肥厚头节 圆球形,有顶突和两圈小钩 方形,无顶突和小钩成节 卵巢分为左右两叶及中央小叶 卵巢分左右两叶孕节 子宫侧支为712支 子宫侧支为1530支囊尾蚴 可寄生人体引起囊尾蚴病 一般不寄生与人体 2 生活史:人是其唯一的终宿主,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牛是其中间宿主,囊尾蚴寄生于牛的肌肉等处;感染阶段为囊尾蚴,人误食囊尾蚴后,其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寿命可达
28、20年以上,人不作为其中间宿主 3 致病:较轻,仅有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腹泻或体重减轻,孕节脱落偶可致阑尾炎、肠腔阻塞及异位寄生 4 实验诊断:透明胶纸法或肛门拭子法检出虫卵率高,也可用粪检查虫卵甚至孕节 5 *(1)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形态及生活史有何区别(2)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哪一种对人的危害大?为什麽? 原虫溶组织阿米巴 1 四种阿米巴中唯一一种被肯定能引起人类的疾病 2 包括滋养体、囊前期、包囊及囊后期 3 小滋养体生活在肠腔内,不吞噬红细胞,大滋养体侵入肠壁,吞噬红细胞,滋养体以二分裂方式增殖(36图);滋养体只有在肠腔内才能形成包囊 4 生活史:较简单,人为其适宜宿主,包括感染性的包
29、囊期和增殖的滋养体期,感染阶段为四核包囊,感染方式为经口感染(误食被粪便污染的食品、饮水中的感染性包囊),寄生部位主要为结肠肠腔,致病阶段为大滋养体,肠道病变主要发生在回盲部及横结肠 5 过程:多核的子虫体分裂成8个子虫体后,在结肠上端摄食细菌和二分裂增殖,然后向肠中下移,受脱水或环境变化等原因的刺激形成圆形的前包囊,分泌出厚厚的囊壁,经二次有丝分裂形成四核包囊,经粪便排出,完成其生活史 6 致病:肠阿米巴病多发于盲肠或阑尾,典型的病损是口小基底大的烧瓶样溃疡;肠外阿米巴病为无菌性、液化性坏死,以肝脓肿常见;肠阿米巴病中阿米巴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性血便,粪便腥臭、有里急后重(阿米
30、巴痢疾伴奇臭、带血)、厌食、恶心呕吐,阿米巴性结肠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肠穿孔和继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肠外阿米巴病以阿米巴肝脓肿,肝穿刺可见“巧克力酱”状脓液,可检出滋养体(若是黄绿色,则为细菌性阿米巴感染引起);还可继发肺阿米巴病、脑脓肿、皮肤阿米巴病 7 实验诊断:粪便生理盐水涂片法检出滋养体(注意快速检测,保持2530以上的温度,防止尿液的污染);碘液涂片法查包囊;影象检查(42看);鉴别诊断肠阿米巴病应与细菌性立即相鉴别,后者起病急,发烧,全身状态不良,粪便中白细胞多见,抗生素治疗有效,阿米巴滋养体相鉴别 8 流行:阿米巴病在热带和亚热带最常见;患阿米巴病的高危因子为旅游者、流动人群、尤其是
31、新生儿、孕妇、哺乳期妇女、免疫力低下的病人,营养不良或恶性肿瘤的病人及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病人;阿米巴病也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症-爱滋病的常见合并症;传染源为粪便中持续带包囊的包囊携带者,人自身是最重要的感染来源;包囊的抵抗力较强,在适当温度湿度下可存活数周,并保持有感染力,通过蝇或蟑螂的消化道仍具有感染性;人体感染主要是经口感染,食用含有成熟包囊的粪便污染的食品、饮水或使用污染的餐具为感染方式,食源性暴发流行则发生于不卫生的用餐习惯或食用由包囊携带者制备的食品,蝇或蟑螂的携带包囊也可造成传播 9 甲硝咪唑为目前治疗阿米巴病的首选药物结肠滋养体形态与溶组织阿米巴的区别:滋养体比较大,不吞噬红细
32、胞,包囊也较大,成熟包囊为8核,且其拟染色体比较细(结合45图)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以双鞭毛阿米巴科中的耐格里属和棘阿米巴属,人们通过接触受污染的水体或在其中游泳而感染 1 耐格里属阿米巴致病种主要是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感染者往往是儿童或未成年者,引起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炎 2 棘阿米巴属致病种主要是卡氏棘阿米巴,感染主要发生在抵抗力低下的人群,如虚弱、营养不良、应用免疫抑制剂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人群;病原体侵入可经损伤的皮肤和眼角膜、呼吸道或生殖道侵入人体,可引起肉芽肿性阿米巴性脑炎、阿米巴性皮肤损害和阿米巴性角膜炎蓝氏贾第鞭毛虫 1 发育分为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 2 包囊:呈椭
33、圆形,囊壁与虫体间有明显的间隙,成熟的包囊含4个细胞核,胞质内可见轴柱和鞭毛 3 生活史:包括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寄生部位为人体十二指肠(包囊在此脱囊形成滋养体),有时也可寄生在胆囊;感染阶段为四核包囊;侵入途径为经口感染;鼠类等动物作为保虫宿主 4 临床表现:急性期;亚急性或慢性期(63最后三段看) 5 实验诊断:急性期粪便生理盐水涂片查滋养体;慢性期粪便涂片碘染色查包囊,由于包囊排出为间断性,隔日查一次,连续查三次的方法;十二指肠引流法离心沉淀抽取液查包囊 6 流行:为人畜共患寄生虫,包囊通过粪便污染水源或食物而感染人体,保虫宿主为家畜(牛、羊、猪、兔),宠物(猫、狗),野生动物(河狸)
34、阴道毛滴虫 1 仅有滋养体期并无包囊期,寄居在女性阴道,犹以后穹隆多见,偶可侵入尿道,男性感染部位多见于尿道或前列腺,虫体以二分裂繁殖,感染阶段为滋养体,感染方式为直接接触(性生活),间接接触(如游泳池、浴池) 2 临床症状:阴道白带增多,外阴瘙痒或烧灼感 3 诊断:生理盐水涂片法或涂片染色法(瑞氏、姬氏染色)查滋养体,培养法疟原虫 1 为人体疟疾的病原体,寄生于人类的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虐、恶性虐、三日虐、卵形虐 2 在红细胞内发现疟原虫是确诊疟疾和鉴别虫种的依据 3 72表 4 生活史: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1)人体内发育:红细胞外期在肝
35、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子孢子生成裂殖子;红细胞内期在红细胞内,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配子体形成在红细胞内,形成雌、雄配子体(2)在蚊体内的发育:包括配子生殖(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受精合子动合子)和孢子生殖(卵囊形成后开始孢子生殖,形成大量子孢子)(3)疟原虫寄生部位为肝细胞和红细胞(4)感染阶段为雌性按蚊唾腺中的子孢子(5)传播途径经雌性按蚊叮咬传播(6)致病阶段为红细胞内裂体增殖*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有休眠体,而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无休眠体 5 致病:很重要,见附页 6 带虫免疫 7 实验诊断:血膜染色法,末梢采血查找疟原虫,要注意采血时间,间日疟在发作停止后4小时以上才可查到,恶
36、性疟要在刚刚发作完成或发作末阶段才可查到 8 流行: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传染源为外周血中有配子体的病人、带虫者;传播媒介为按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或输血刚地弓形虫 1 为人畜共患寄生虫,也为机会致病原虫 2 生活史:需要两个宿主(1)终宿主(猫)体内的发育: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卵囊随粪便排除后,在适宜条件下发育为成熟卵囊(2)中间宿主(人)体内的发育:寄生在有核细胞内,进行无性生殖,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内形成包囊,为隐性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内形成假包囊,出现临床症状(3)感染阶段:卵囊、包囊、假包囊、滋养体(4)感染途径:多条途径,可经口(为主)、胎盘、损伤
37、的皮肤和黏膜、输血或器官移植感染 3 速殖子期是弓形虫的主要致病阶段,在细胞内寄生和迅速繁殖,以致细胞被破坏,速殖子逸出后又侵犯邻近的细胞,如此反复破坏,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水肿、单核细胞和少数多核细胞侵润 4 弓形虫病的临床表现:(1)先天性弓形虫病:孕妇感染者体内弓形虫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可造成流产、早产、畸胎或死产,还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黄疸、肝脾肿大、贫血、心肌炎(2)获得性弓形虫病:可因侵犯部位与机体反应性不同表现不一,淋巴结肿大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次可损伤神经系统(脑炎、脑膜脑炎)和眼(视网膜脉络炎、视力下降),且常伴有全身反应 5 实验诊断:病原体诊断取患者体液(
38、羊水、血液)或活组织检查(切片用免疫酶或荧光染色法)查滋养体,具有确诊意义,不易查到虫体;血清学诊断是目前广泛应用的重要诊断参考依据,常用的有染色试验、间接血凝试验(IHA)、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 6 流行:流行广泛,传染源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猫及猫科动物是重要传染源,人经胎盘的垂直传播具有传染源的意义;传播途径包括经胎盘垂直传播、经消化道、经损伤的皮肤黏膜、节肢动物以及经输血或器官一直等途径传播,*可在终宿主间、中间宿主间、终宿主与中间宿主间相互感染;包囊在中间宿主组织内存活时间长,卵囊和包囊对外界抵抗力强隐孢子虫 1
39、 能引起人和动物腹泻的机会致病病原虫 2 生活史(了解):简单,不需转续宿主,人和家畜(牛、羊、猫、狗、兔)均可感染;包括裂体增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均在同一宿主体内进行;在小肠上皮细胞膜下胞质外寄生;卵囊分为薄壁卵囊(其中子孢子直接在肠腔中逸出,侵入肠上皮细胞,而在宿主体内重复感染)和厚壁卵囊(随粪便排出,为感染阶段);感染阶段为卵囊;感染途径经口 3 致病机理:(1)隐孢子虫寄生在肠黏膜、使肠绒毛萎缩、变短、变粗或融合、移位和脱落,破坏肠绒毛的正常功能(2)肠黏膜表面积缩小,多种黏膜酶减少(3)机会致病:免疫受损者,虫体发育、繁殖迅速,发病急,症状明显(持续性霍乱样水泻),可造成
40、死亡 4 实验诊断:主要用粪便涂片、染色(金胺-酚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免疫学诊断方法),检查卵囊 5 流行:传染源隐孢子虫病病人、无临床症状的带虫者、病畜;感染途径卵囊污染的食物和饮水经口感染(粪-口传播),卵囊对外界抵抗力强结肠小袋纤毛虫引起腹泻 *食物源性寄生虫有哪些(经口感染)? *引起腹泻的寄生虫有哪些?医学节肢动物1节肢动物的特征:两侧对称身体及对称分布的附肢均分节外骨骼坚硬循环系统开放式经历蜕皮和变态。A2医学节肢动物:危害人类健康,这类具有医学重要性的节肢动物称为医学节肢动物。A3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直接危害:1、骚扰、吸血,2、毒质损害,3、变
41、态反应或过敏性反应,4、损害组织和寄生。间接危害:1、虫媒病:由医学节肢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分为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其中生物性传播分为:1、发育式:丝虫蚊子,2、繁殖式:鼠疫杆菌跳蚤、登革病毒蚊子,3、发育繁殖式:疟原虫蚊子,4、经卵传递式:乙脑蚊子、登革病毒蚊子。S4我国主要虫媒病:1、蜱:森林脑炎、莱姆病、蜱媒回归热、Q热、新疆出血热、野兔热,2、蚊:(见下),3、白蛉:黑热病,4、蚤:鼠疫、鼠型斑疹伤寒,5、虱:流行性斑疹伤寒、虱媒回归热、五日热。A5蚊媒病:淋巴丝虫病、疟疾、流行性乙脑、登革热、黄热病。S6蛛形纲的特征:躯体分头胸部及腹部或头胸腹愈
42、合为一体,无触角,无翅、成虫有足4对。A7蠕形螨的5个时期:卵、幼虫、前若虫、若虫和成虫。B8蠕形螨的致病:1、毛囊扩张、上皮变性,2、皮脂腺分泌阻塞,3、变态反应,4、皮肤出现弥漫性潮红。B(绝大多数情况下,蠕形螨的感染者均表现为无症状的带虫者。S)9变态:昆虫从幼虫到成虫的性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称为胚后发育,它经历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到生态习性、行为和本能上的一系列变化,这一过程的总和称为变态。发育过程中需要经历蛹期的,称为全变态;不要的,称不完全变态。布什姜片吸虫1形态:成虫虫体肥厚,背腹扁平,前窄后宽,形似姜片。卵巢位于睾丸之前。虫卵为长椭圆形,淡黄色,卵盖不明显,卵壳薄,卵内
43、含1个卵细胞合数十个卵黄细胞。2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小肠上段,虫卵随粪便排除,卵入水,发育成毛蚴,侵入扁卷螺,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发育为尾蚴,成熟尾蚴出螺,附着在水生植物(荸荠、菱角、茭白)的表面形成囊蚴,囊蚴被人误食后,至小肠,受消化液作用,囊壁破裂,后尾蚴逸出,吸附在肠粘膜上 。(1)第一中间宿主为扁卷螺(2)第二中间宿主为荸荠、菱角和茭白(3)感染阶段为囊蚴(4)人(或猪)误食含或的囊蚴的荸荠、菱角和茭白而被感染(5)转续宿主为猪(也是终宿主)。3致病:肠发生炎症反应可形成脓肿、溃疡、肠粘膜上皮分泌增加;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肠梗阻。4临床表现:上腹部或右季肋下隐痛儿童可出现颜面
44、浮肿,苍白(可因衰竭致死)。5诊断:粪便浓集法(一次连续查3张厚涂片或用水洗沉淀法)或免疫学方法。6流行:病人、带虫者和猪为传染源,猪是保虫宿主,途径为生食荸荠、菱角和茭白和喝生水的不良习惯,农民用新鲜水生植物作猪饲料。姜片吸虫1。虫卵:长椭圆形,淡黄色,卵盖不明显,卵壳薄,卵内有1个卵细胞和数十个卵黄细胞2。生活史:寄生部位为小肠上段;感染阶段为囊蚴;中间宿主为扁卷螺;保虫宿主为家猪;终宿主为人、猪3。发育过程:虫卵随粪便入水,发育为毛蚴,后侵入扁卷螺体内发育为胞蚴、尾蚴,后逸出螺体,附水生植物(菱角、荸荠、茭白、水浮莲、浮萍)上发育为囊蚴,被人误食后于小肠上段发育为后尾蚴直至成虫4。诊断:粪便浓集法查虫卵5。为人、猪共患寄生虫病,病人、带虫者及猪为本病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