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甘肃省饲草产业发展概况.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68971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饲草产业发展概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甘肃省饲草产业发展概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甘肃省饲草产业发展概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 第53卷 第4期9综述专论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草产业的支撑。“十三五”以来,国家相继组织实施了粮改饲、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项目1。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快苜蓿等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加快推进秸秆养畜”2,农业农村部也相应启动实施增草节粮行动3。近年来,甘肃省饲草产业发展政策利好,促进了群众的稳定增收,同步推动畜牧业迈入又快又好发展的新阶段。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掣肘产业发展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对甘肃省饲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以期推动甘肃由草业大省向草业强省转变。饲草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甘

2、肃省不断夯实饲草产业发展举措,饲草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据统计,2022年全省饲草年末保留面积146.48万hm2、新增60.25万hm2、收稿日期:2023-05-10基金项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科技项目(GNKJ-2017-11);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科技支撑项目(GSLK-2020-2)。作者简介:韩芙蓉,硕士,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E-mail:总产量1 292.24万t,其中商品草34.72万hm2、产量381.74万t,饲草种子田2.14万hm2、产量2.20万t,紫花苜蓿80.69万hm2、产量137.88万t,燕麦草12.93万hm2、产量98.89万t。

3、2022年全省粮改饲项目实施主体完成收贮任务20.58万hm2,收贮量982.36万t,带动全省粮改饲面积达33.33万hm2以上,收贮以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为主的饲草1 750万t。饲用草产品加工链条不断延长,加工企业数量日益增加,产业规模和效益凸显。2022年全省饲草生产加工企业近500家,且40%以上在近12年组建,设计加工能力提高到600多万t。饲草价格涨幅明显。据调查,目前甘肃省全株玉米青贮鲜草、燕麦草、苜蓿干草市场价较上年分别上涨200元/t、600元/t、400元/t,因农作物进口受限,饲草价格居高不下,并呈持续上涨态势,饲草产业已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门路”。同时,受非洲猪瘟、

4、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全省养殖业结甘肃省饲草产业发展概况韩芙蓉,李积友,田贵丰(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甘肃兰州730030)摘要:开发优质饲草,实现化草为粮是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的生动实践。本文对甘肃省“十三五”期间饲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关键词:甘肃省;粮改饲;饲草产业;存在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9X(2023)04-0009-05102023年 第53卷 第4期构调整速度加快,新希望、牧原、唐人神等大型企业纷纷在甘肃省建场,饲料工业发展明显加快。2022年,甘肃省各类饲料生

5、产企业达86家,饲料总产量达180万t,饲料总产值68亿元,其中反刍饲料生产线45条,单班生产能力达90万t。1.1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目前,甘肃省饲草产业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不断加快,结合各区域独特的资源禀赋,饲草产业区域优势逐渐显现,饲草料供给呈现出“保障总量有余、结构大致合理”的格局。1.1.1河西走廊优质饲草生产加工区河西走廊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层浑厚疏松,便于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发展标准化、规模化饲草生产加工,适合重点打造高端苜蓿草产品、全株青贮玉米和优质燕麦草产业区。特别是该区域苜蓿产业起步早、发展基础好,苜蓿产量高、品质好,产业区位优势明

6、显,是甘肃省乃至全国优质苜蓿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成为全国商品草核心种植区和重要供应区。亚盛田园牧歌、至诚三和、西部草王等多家草产品加工企业采取“企业+基地+收购+深加工+市场”的模式,以精耕细作保质量,专注高端牧草产品生产,注重技术和精细化生产全控制,建设国家级优质苜蓿商品草供应基地。经过多年发展,山丹马场已成为甘肃省高端商品燕麦草生产基地,种植燕麦草1.33多万hm2,起点高、扩展快、管理规范,大型机械配套能力强,形成了大规模、大机械集中投入、快速扩张的发展模式。1.1.2陇中黄土高原草畜转化及草产品生产区陇中地区干旱少雨、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该区

7、域以生态修复、绿色发展为导向,重点加强以全株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为主的饲草生产能力建设,通过草、畜、肥循环发展,提高草畜就地转化能力,提升饲草过腹还田附加产值,推动该区域草畜生态循环示范发展。推行“龙头企业+土地银行+农户”模式,通过“土地银行”“零存整贷”的方式,将产业园区内分散撂荒的土地整合,规范流转至国有农业公司统一进行土地平整、连片种植,在加快土地流转的同时,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施行普惠制产业扶持政策,形成“牲畜养殖+饲草种植+屠宰加工+畜肥综合利用”一体发展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定西市安定区以打造“中国西部草都核心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牧业生态试验示范区和甘肃绿色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8、”为目标,在“生态优先、立草为业、草畜一体、循环发展”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以苜蓿为重点的草产业,优质牧草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6.67万hm2,认证优质有机紫花苜蓿0.4万hm2,成立了西北首个草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成功创建成为甘肃省首个“草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注册了“黄河源”“西部牧草”等草品商标,培育成熟牧草加工龙头企业11家,年加工各类草产品100万t以上。广河县为养而种、种养结合,探索出了“旱作农业粮改饲牛羊养殖有机肥料粮食增产绿色农产品”种养互推的草畜产业循环发展路子。1.1.3陇东陇南草畜转化及草产品生产区陇东陇南地区为典型的黄土地貌,山塬

9、旱地水资源匮乏,湿润地区山多地少、土壤瘠薄,发展立体农业的自然基础较好。环县立草为业、兴草促牧,坚持好地、好肥、好草、好料、好羊的“五好标准”,通过“政府+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五位一体草产业联合发展模式,梯田化种植牧草,开发“本土配方”,生产配送“全日粮”。“羊随草走、草随羊种”,以羊业促草业,用水平田、施生物肥、种有机草;以草业促羊业,围绕养殖业调优种植业,县南种优质苜蓿草,县北种燕麦草,全县种青贮玉米和块茎类饲料作物,每年种植饲草在5.33万hm2以上,其中商品草2.27万hm2。综述专论2023年 第53卷 第4期11综述专论1.2牧草生产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在河西走廊苜蓿生产的

10、各个环节,包括平地、整地、播种、收获、运输、加工等基本由机械完成,机械化程度在90%以上,尤其大型企业基本实现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种植效益和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在推进粮改饲发展循环农业的过程中,饲草“种、管、收、贮、运”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收贮主体包括草业公司、种植户、养殖场(企业、养殖户)都积极参与其中,农机农牧融合发展,自走式青贮收获联合作业机、秸秆揉丝粉碎机、压捆成型机、裹包(包膜)机等青贮机械的使用,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1.3牧草产量和品质明显提高据调查,甘肃省旱作区苜蓿干草平均产量达到6 000kg/hm2以上,灌溉区平均达到12 000kg/hm2以上

11、,酒泉、金昌、张掖、武威等优势产区可达到12 750kg/hm2以上。河西走廊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生产的苜蓿干草优质一级草占比40%以上,粗蛋白质含量可达到20%,各类产品畅销新疆、内蒙古、宁夏、西藏等地。山丹马场燕麦草干草产量最低7 500kg/hm2、最高10 500kg/hm2,小黑麦干草产量最低19 500kg/hm2、最高25 500kg/hm2。粮改饲项目实施以来,通过实施粮改饲优质青贮行动(GEAF计划),甘肃省青贮饲料质量有了显著提高。2020年全国畜牧总站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对甘肃省2019年粮改饲试点县收贮主体的全株玉米青贮质量进行了跟踪评价。从评价结果看,甘肃

12、省全株玉米青贮质量82.4%达到良好水平,干物质、粗蛋白质、淀粉含量分别达到29.6%、8.1%、26.4%,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霉素检出率分别为23.1%、76.9%、53.8%,未出现超标现象,检出率均低于国家标准限量值。近年来,青贮玉米收贮主体通过改进栽培加工技术提高青贮质量的意识逐年增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制作技术逐年改善,虽然全省青贮质量处于全国中等偏低水平,但在逐年提高。2022年青贮饲料平均粗蛋白含量提高至8.96%,较2018年提高了6.92%。在第四届中国青贮饲料质量评鉴大赛上,临夏州盛源奶牛养殖有限公司荣获金奖。1.4种植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粮改

13、饲、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使甘肃省对草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省粮经饲比例基本趋于532,种植业结构调整效果初步显现。全省肉牛和肉羊养殖量大,粮改饲的潜力更大,虽然受规模小、认识不到位、条件不配套等因素的影响,粮改饲推进相对缓慢,但肉牛和肉羊规模养殖场饲草料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高,对优质饲草料的需求旺盛,在粮改饲政策实施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基本实现了奶牛规模养殖场全株玉米青贮全覆盖。1.5草畜结合模式逐步兴起草产业的迅速发展对畜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全省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且从单一的种植模式向“种养加”一体化协调发

14、展的方向转变,形成种养双赢的局面。大中型养殖场(奶牛场、肉牛场等)通过合同订单收购或流转土地自种等方式,建立了饲草料生产基地;饲草料加工企业不断延伸生态循环产业链条,逐渐向草畜一体化融合发展,全面推进草畜产业提质增效。存在的问题2.1粮草争地的矛盾不容忽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国饲料粮消耗占比48%,超过口粮消费(占比33%)15个百分点。粮食安全的核心是饲料粮安全4。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耕地“非粮化”5,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各122023年 第53卷 第4期地农副产品价格上扬,

15、特别是玉米价格上涨,种植牧草的土地有限,再加上各级政府都要担负起稳定粮食生产的责任,再扩大牧草生产面积难度很大。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牧草生产的耕地将会少之又少,这是牧草生产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是牧场面临的现状。此外,水资源紧缺也是制约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2牧草生产与乳品加工利益联结不紧密甘肃省乳品加工企业有庄园、三元(张掖)、伊利(红古)等40多家,数量相对较少,对苜蓿草的就地消化能力不足,省内生产的优质苜蓿草产品主要销往省外,运输成本高、资源浪费大。同时,全省各区域草畜发展不平衡,草畜生产不完全配套,养殖业发展迅速的地区种草的土地有限,有草的地方自身消纳能力有限,造成“西草东运”“西草南运”

16、的局面。草产业与奶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不优。农户、草企、牧场、乳企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进程中,缺乏对土地流转价格、饲草价格和生鲜乳价格的协调优化,草业大省没有转化为奶业大省,优质牧草在奶牛日粮中的占比明显偏低,没有充分实现就地加工增值。2.3先进机械设备配套不足发展草产业要依靠先进饲草机械化加工技术。近年来,甘肃省在牧草种植、收贮、加工等方面的机械购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企业机械装备率持续提高,但目前生产中使用的牧草生产加工机械多为国产,无法满足优质牧草的生产需要,进口机械投入成本高,绝大多数企业负担不起,致使牧草生产过程中无法严格执行相应标准,牧草品质下降。目前,甘肃省陇中陇东一带苜蓿种植面积在

17、66.67万hm2以上,但受自然环境和地理地貌的制约,饲草收储60%以上采用传统手工或半机械化方式,导致饲草收割不及时,未能充分保存其应有的营养价值,霉变、发黄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饲草资源浪费。此外,小规模分散种植不利于牧草收储机械化作业。2.4牧草高产不高效、优质不优价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虽然逐年扩大,但应用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技术指导生产的程度不高,选择不同区域适宜种植的牧草品种有时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牧草种植达到一定规模后,管理跟不上,草产品质量波动大、不稳定,难以满足大规模养殖企业尤其是大型奶牛养殖场常年对高品质、大量且稳定的牧草供给需求,无法实现优质优价;特级草、一级

18、草的产出率偏低,全省平均在40%以下。2.5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品质不高受地块、资金、青贮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青贮玉米生产加工机械化程度不高,且生产中使用的设施绝大多数为国产中小型,加之青贮制作主体在“贮前清理、贮中压实、贮后封存、全程防腐”等方面技术应用不规范,导致玉米青贮饲料品质不高,尤其是中小型养殖场制作的青贮饲料质量相对偏差大。目前全省青贮饲料质量总体中等偏低。2.6技术人员短缺严重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偏少,尤其是基层一线和生产企业专业人员短缺严重,与草产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指导生产的及时性和到位率不高,制约牧草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和集成应用。建议3.1坚持政府主导稳步推进充分发挥政府的

19、主导作用,制定完善草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加快推进种业工程,大力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和粮改饲项目,调动社会各界投入草产业的积极性,逐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政策扶持、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草产业发展格局。在实施粮改饲项目时,继续推进饲草种类多元化,除全株青贮玉米外,重点扶持性价比高的苜蓿和饲用燕麦种植加工,同时兼顾其他饲草料。综述专论2023年 第53卷 第4期13综述专论参考文献1振兴饲草产业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畜牧业,2023(6):8.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3(6):4-10.3农业农村部关于

20、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J.中国农技推广,2023,39(2):80-87.4杨富裕.树立“饲草就是粮食”理念,大力发展饲草产业J.草地学报,2023,31(2):311-313.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33):22-24.(编辑:李娜)3.2加快推动草畜产业一体化发展根据不同产业带(区)种养业发展基础,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有计划地推动草畜产业一体化良性互动发展。“饲”机而动,“畜”势勃发,以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带动草产业发展,牛羊养到哪里,草种到哪里,“以水定草、以畜定草,草畜

21、配套”,在适宜区域打造人工饲草料基地,实现饲草就地转化增值,着重推动苜蓿、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生产加工,提升加工生产高端牧草的整体水平。3.3加快推进优良草种选育和推广加大对广适、优质、高产草种保护选育评价工作的支持力度,扶持具有一定基地规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子生产企业。扩大牧草良种补贴项目实施覆盖范围,充分激发当地农户的积极性,鼓励农户种植优质多年生牧草,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对生产中广泛应用、有育种潜力的地方草种,加强选育驯化。选育适合不同气候、土壤,并能达到高产优质目标的商品草新品种,进一步健全完善草种种质资源库。3.4延长产业价值链坚持优势产区园区化、基地

22、种植规模化,牧草品种优良化、生产标准化,种养有机结合,延伸产业价值链,提高产业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在陇中、陇东山地丘陵区,大力推广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以解决退耕还草、撂荒地整治中种草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提升产出效益。3.5加强草产品品牌建设当前牧草品牌较为杂乱,知名品牌较少,在河西仅有几家大型企业有相应品牌,中小型企业几乎没有品牌意识,只做产品,不重视相应的品牌发展,导致草产业的社会影响力较为薄弱,因此要加强品牌建设,以提高草产业的行业及社会竞争力和知名度。3.6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一是鼓励企业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研究生,并有效提高工资待遇;二是充分发挥甘肃省草牧业科技力量优势,产学研推相结合,加强对一线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生产管理水平。3.7加强饲草储备虽然甘肃省是草业大省,但商品苜蓿草大多销往省外,省内自用不足时仍需外购。建议种养企业(合作社、场)推广应用间种、复种等模式,充分利用撂荒地、冬闲田、春闲田等,扩大紫花苜蓿、饲用玉米、燕麦草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同时,与草企加强合作,提早订购优质牧草,确保得到长期稳定优先供应。加强青贮、干草调制技术应用,提高饲草品质,通过提高养殖场管理水平、合理搭配饲喂草料、优化畜群结构等措施,提高饲料利用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