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颈椎病一、 定义颈椎病 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根据颈椎病的各种症状,临床可以分为A颈型颈椎病、B神经根型颈椎病、C椎动脉型颈椎病、D交感神经型颈椎病、E脊髓型颈椎
2、病、F食道型颈椎病、G混合型颈椎病、H寰枢关节紊乱。 二、常见症状1、眩晕 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的常见症状。病人因为颈部的伸展或旋转而改变体位诱发眩晕症状。寰枢关节紊乱也易出现严重的眩晕、头痛,严重伴恶心呕吐。2、头痛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人在发病时,头痛和眩晕症状一般同时存在。其中枕大神经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因为椎动脉分支枕动脉供给枕大神经,临床上椎动脉痉挛引起枕大神经缺血而出现枕大神经支配区头痛症状,为间歇性跳痛,从一侧后颈部向枕部及半侧头部放射,并有灼热感,少数病人有痛觉过敏,摸及头部即感疼痛明显。另外,副神经周围支配的斜方肌,其根性的病变或该肌外伤后可引起斜方肌痉挛,而从斜方肌
3、穿出的枕大神经支受到挤压诱发临床症状。寰椎或枢椎发生移位时也可刺激从中穿出的枕大神经而诱发头痛3、视觉障碍 由于颈椎病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痉挛,继发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变,少数病人可出现视力减退或视野缺损,严重者甚至可以引起失明现象。 4、突然摔倒 当病人颈部旋转时突然感到下肢发软而摔倒。临床特征是:发病时病人意识清楚,短时间内能自己起来,甚至行走。这有别于其他脑血管疾病。 5、根性症状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由于局部解剖的关系,椎动脉型的病人也常常伴有神经根性症状。 (1)颈部症状:颈部不适感及活动受限,主要颈部不适感有颈部疼痛、颈部酸胀、颈部发僵活动或者按摩后好转;晨起、劳累、姿势不
4、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活动颈部有“嘎嘎”响声;颈部肌肉发板、僵硬;用手按压颈部有疼痛点;按摩颈部有韧带“弹响”,转动颈部不够灵活等。 (2)肩部症状:双肩发沉;肩部酸痛胀痛;颈部肌肉痉挛,按压颈部有疼痛,有时疼痛剧烈;劳累、久坐和姿势不当加重 (3)背部症状:背部肌肉发紧、发僵,活动后或者按摩后好转;背部有疼痛点,按压明显;劳累和受寒背部不适症状加重。 6、上肢麻木或单肢麻木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一般的颈椎病都会引起头疼眼花、四肢麻木、疼痛,你也别担心,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还是可以缓解的。西医治疗这样的病症效果不是很理想,除了口服药物以外,只有手术了,而且一般颈椎部手术是不提倡做的,因为
5、颈部位神经线密集,有很大的风险、按摩牵引不能解除病痛、如果你找个技术不高的医生,反而会加重病情,建议采用穴位治疗效果会比较好。 三、所有症状(1)颈部症状:颈项部疼痛,颈部僵硬感、颈部强直、活动受限、颈部肌痉挛、颈活动困难、有捆绑感、“发纣”、颈部胀筋感、“落枕”感等。头部常偏向一侧、抬头、低头困难、旋转困难。 (2)上肢症状:肩部、手臂、背部的麻木、疼痛、运动和感觉障碍、痛觉过敏、有触电感,手指麻木或蚁行感、手部无力、沉重感、持物不稳、震颤麻痹等症状、上肢肌萎缩、肩周活动受限。(神经根型颈椎病常见)(3)下肢症状:下肢可出现放射性痛、冷、麻、凉、或热窜痛、无力、不能站立、不能行走、不能下蹲,
6、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或休息后刚起来加重,少有活动后好转,再活动后又加重。与天气变化有关,遇冷加重,遇热减轻,或不明显等。重则肌萎缩、跛行、功能下降。 (脊髓型颈椎病的常见)(4)眼部症状(颈眼综合症):不能睁眼,只能闭目平卧,眼胀、眼沉、睁眼无力、伴视物不清、视力减弱、眼前闪光、暗点、视野缺损,在颈部过度活动时出现眼痛、眼肌痉挛、一过性失明、结膜充血等症状。 (5)头痛:放射痛、窜痛、麻痛、胀痛、沉痛、热痛、凉痛、局部痛、前额痛、两侧痛、巅顶痛、轻痛、中痛、重痛,重则“碰墙”止痛,甚则呕吐。(椎动脉型颈椎病、寰枢关节紊乱、混合型颈椎病常见) (6)头晕目眩:头痛、眩晕、甚则恶心、呕吐、一过
7、性失明伴头昏、头沉等,甚则有欲晕倒的感觉或突然晕倒、过后苏醒、已如常人。(椎动脉型颈椎病、寰枢关节紊乱、混合型颈椎病常见) (7)记忆力障碍:记忆力明显下降、丢三落四、到此位忘记做此事、昨天的事情记不清楚、甚则是否吃饭都不能记忆。 (8)心脏(颈心症):心悸、心慌、气短、胸闷、憋气、思想恐惧感、心前区疼痛等颈性冠心病的表现(心电图无相应的改变)。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常见)(9)高血压(颈高症):血压升高、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甚则恶心、呕吐等症状。血压升高、没有规律、忽高忽低、药物降压降之又升、升之又降、或治疗后血压降至过低等。(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常见) (10)胆囊炎(颈胆症):腹痛、腹胀、恶
8、心、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肝胆区疼痛等症状。 (11)慢性咽炎(颈咽症):咽部稍有充血或变紫、进食无碍、口干舌燥似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常见于食道型颈椎病;(12)半身不遂(颈性半身不遂):单侧肢体偏瘫、麻木、窜胀,甚则口角歪斜、语言功能障碍、穿鞋脱袜困难、行走不稳等,脑CT基本正常。 (13)自汗症(颈自汗):肢体发热、发红、单侧肢体或一个肢体或头部、双手、双足、四肢远端出现多汗,过时自然消退,不定时的发作。(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常见)(14)无汗症(颈无汗):肢体发凉、怕冷、单侧肢体或一个肢体或头部、双手、双足、四肢远端出现少汗,甚则全身绝对不出汗,干燥不适,情绪不稳。(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9、常见)(15)失眠(颈性失眠):失眠不能入睡,用镇静药物逐渐加量才能入睡,短时间内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久则影响工作和学习,各种方法治疗效果差。做梦:恶梦、长梦、做事梦、工作梦、交友梦、无规律梦等。 (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四、颈椎病的临床检查 (1)压痛点椎旁或棘突压痛,压痛位置一般与受累节段相一致。颈部肌肉的紧张度(条索状改变)(2)颈椎活动范围即进行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活动的检查。神经根型颈椎病者颈部活动受限比较明显,而椎动脉型颈椎病者在某一方向活动时可出现眩晕。颈椎正常活动度:前屈45,后伸45,左旋40,右旋40,左侧45右侧45(3)叩顶试验:让患者头向患侧倾斜,
10、检查者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掌轻叩击左手臂背侧,如出现头晕加重则为阳性。(阳性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寰枢关节紊乱)(4)椎间孔挤压试验:让患者端坐,检查者立于患者后,双手十指交叉放于患者头顶部,往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倾斜并相应的力量往下压,如出现根性痛或麻木则为阳性。在神经根症状较重者则双手轻压头部即可出现疼痛、麻木表现或加剧。(椎动脉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常见阳性)(5)椎间孔分离试验:对疑有根性症状者,患者坐位,双手托住头部并向上牵引,如出现上肢疼痛麻木减轻者则为阳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常见阳性)(6)神经根牵拉试验又称臂丛牵拉试验,患者坐位,头转向健侧,检查者一
11、手抵住耳后部,一手握住手腕向相反方向牵拉,如出现肢体麻木或放射痛即为阳性。(神经根型颈椎病常见阳性)(7)霍夫曼征检查右手轻托患者之前臂,一手中食指夹住其中指,用拇指叩击中指指甲部,若出现阳性即四指屈曲反射,则说明颈部脊髓、神经损伤。(脊髓型颈椎病常见阳性、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见阳性)(8)旋颈试验又称椎动脉扭曲试验:病人坐位,做主动旋转颈部活动,反复几次。若出现呕吐或突然跌倒,即为试验阳性,提示为椎动脉型颈椎病。(9)感觉(深感觉、浅感觉)障碍检查对颈椎病人做皮肤感觉检查有助于了解病变的程度。不同部位出现的感觉障碍可确定病变颈椎的节段;疼痛一般在早期出现,出现麻木时已进入中期,感觉完全消失已处在
12、病变的后期。(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可见上肢或下肢感觉减弱或消失)(10)肌力的检查颈椎病损伤神经根或脊髓者,肌力均下降,若失去神经支配则肌力可为零。【上肢肌肉无萎缩,左右一致,双上肢肌张力正常/亢进/消失,肌力V级,肱二、三头肌反射正常/减弱/消失/亢进,桡骨反射正常/减弱/消失/亢进,霍夫曼征(-)。)】根据各肌肉支配的神经不同可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及节段。(体的定位诊断见神经根型颈椎病节)五、各型颈椎病概述:A 颈型颈椎病1.概述颈型颈椎病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也是其他各型颈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现。以颈部症状为主,故又称局部型。由于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以致反复发作而使病加
13、重,不少反复落枕的病人多属此型。以往不少人不承认此型因而在文献中提到的较少。 颈型颈椎病,又称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时常被俗称落枕。该型颈椎病多因睡眠时枕头高度不合适或睡姿不当,颈椎转动超过自身的可动限度,或由于颈椎较长时间弯曲,一部分椎间盘组织逐渐移向伸侧,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疼痛。落枕也不排除非颈椎因素。如颈部股肉受寒出现风湿性肌炎、项背肌劳损或颈部突然扭转等,亦可导致落枕样症状。 2.颈型颈椎病症状以颈部本能、痛、胀及不适感为主,常在清晨醒后出现或起床时发觉抬头困难,患者常诉说头颈不知放在何种位置为好。约半数以病人颈部活动受限或强迫体位,个别病人上肢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活动时疼痛加剧
14、,休息可以缓解。 此型颈椎病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且常反复发作或时轻时重。慢性病程患者主诉头部转动时发生奇异的响声。发作时,患者头部偏向患侧,以缓解疼痛及不适。 从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此型实际上是颈椎病的最初阶段,也是治疗的最有利时机。因而这个类型的提出,对于颈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病源于颈椎退变的开始,由于髓核与纤维环的脱水、变性与张力降低,进而引起椎间隙的松动与不稳。椎节的失稳不仅引起颈椎局部的内外平衡失调及颈肌痉挛,且直接刺激分布于后纵韧带及两侧根袖处的窦椎神经末梢,并出现颈部症状。 临床上以青壮年发病居多,少数人可在45岁以后才首次发病。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颈部不适感及活
15、动受限等。常诉说不知把头部放在什么位置为好,症状常于晨起、劳累、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早期可有头颈、肩背部疼痛,有时疼痛剧烈不敢触碰颈肩部,触压则痛,约有半数病人头颈部不敢转动或歪向一侧,转动时往往和躯干一同转动。(此症状叫扛肩现象)颈项部肌肉可有痉挛,有明显的压痛。急性期过后常常感到颈肩部和上背部酸痛。病人常自诉颈部易于疲劳。不能持久看书、看电视等;有时可感头痛,后枕部疼痛,或晨起后脖子发紧、发僵,活动不灵或活动时颈部出现响声,少数病人可出现短暂的反射性上肢和手部疼痛、胀麻。 3.颈型颈椎病的治疗颈型颈椎病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各种自我疗法均有效,尤其是自我牵引疗法、肩颈部的理疗、按摩及
16、中草药外敷。症状较明显的病人,也可用颈围保护,如果选用间断性颈椎牵引疗法则更为有效。 颈型颈椎病一般无需手术,除非症状持续、久治无效,而病人又想在短期痊愈,以免影响工作的,但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施术,因为手术成功率要求较高,否则将得不偿失。 绝大部分病人可以治愈或自愈。在日常生活、工作时应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尤以注意睡眠及工作时的体位,避免外伤、劳损及寒冷等不良刺激。平时只要注意保护颈部,避免各种诱发因素,一般少有复发者;但如果不注意养颈之道,或是继续增加颈部负荷,则有可能再发,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或使病程延长。4.颈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1)颈部扭伤:俗称落枕,多由于睡眠中颈部体位不良以致局部肌肉被扭伤
17、。其发病与颈型相似,多于晨起时发病,因此两者易被混淆。颈型颈椎病的压痛点多见于棘突部程度多较轻,用手压之病人可忍受,一般不伴有颈部肌肉痉挛,颈椎牵引症状减轻或缓解痛点封闭多无显效。落枕者的压痛点则见于肌肉损伤局部,以两侧肩胛内上方处为多见,急性期疼痛剧烈,压之难以忍受,可触及伴有明显压痛之条索状肌束,检查者用双手稍许用力将病人头颈部向上牵引时疼痛加剧,痛点封闭效果明显。B神经根型颈椎病1.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1)颈肩部疼痛和手指麻木感 疼痛为根性病变的主要症状。急性期病人活动头颈部可以引起颈、肩、臂部痛,或呈上肢放射痛,常伴手指麻木感,晚间痛重,影响休息。少数病人为防止触碰颈部加重症状,用手
18、保护患部。对急性发病病人,需注意检查是否为颈椎间盘突出病变。慢性发病病人多感颈部或肩背部酸痛,上肢根性疼痛或指端有麻木感。此外尚有上肢肌力减弱、肌肉萎缩。部分病人患肢可呈现肿胀,皮肤呈暗红或苍白色。风寒及劳损可为发病的诱因,部分病人无明显诱因而逐渐发病。臂丛神经根部不同病变部位引起不同的疼痛区:颈5神经根病变其疼痛区为三角肌分布区,颈6神经根病变,其向三角肌部及前臂桡侧及拇指放射;颈7神经病变,沿上臂及前臂后方向中指放射;颈7和胸1神经根病变,沿上臂及前臂内侧向无名指、小指放射;而胸襟的神经根病变引起上臂内侧疼痛。 (2)肌力减弱 上肢肌力减弱为运动神经受损引起的症状,表现为病人持物时费力,部
19、分病人持物时易脱落。肢体骨骼肌由2根以上的神经共同支配,单独神经受损表现为轻度肌力减弱,主要的神经根受累可出现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 (3)颈部肌肉紧张 颈椎病病人常有颈部发板的症状。颈神经根受到刺激,可反射地引起所支配的颈、肩部肌肉张力增高或痉挛。在急性期,检查多可现病人后颈部一侧或双侧甩肉紧张,局部有压痛。 2.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根据病人主诉中的根性症状、上肢腱反射及痛觉改变等体征、后颈部棘突位置等触诊及颈椎X线片,大部分病人可以得到及时诊断。 (1)症状及体征 一般患者都主诉颈、肩、臂部的疼痛和手指的麻木。急性期会出现颈肌紧张,颈部活动受限。颈部体位改变可以诱发或
20、加重症状。部分病人前臂及手部肌肉出现萎缩现象。椎间孔压迫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可呈阳性。部分病人伴有眩晕症状。 (2)后颈部触诊检查 患椎的棘突大多数都有病理性移位、压痛,相应的关节突关节肿胀,明显压痛,这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3)颈椎X线平片检查 通过观察患者的正侧位片和斜位片,除发现椎体后缘及Luschka关节部骨质增生外,部分病例可由患椎移位而引起的颈椎位置改变。临床医生可以依据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而对其颈椎病的定位作出诊断。 3.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位诊断及检查 一.具体的定位诊断根据上述几点,一般即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由于诊断和治疗特别是手术治疗的需要,要求作出定位诊断。具体的定位诊
21、断如下: 颈3神经根由于颈3神经根后根神经节靠近硬膜囊,易受增生肥大的颈3钩突和上关节突压迫,而颈23椎间盘突出则不易对神经根形成压迫。疼痛剧烈、表浅,由颈部向耳廓、眼及颞部放射,患侧头部、耳及下颌可有烧灼、麻木感。体检有时可发现颈后、耳周及下颌部感觉障碍。无明显肌力减退。 颈4神经根常见,以疼痛症状为主,疼痛由颈后向肩胛区及胸前区放射,颈椎后伸可使疼痛加剧。体检时可见上提肩胛力量减弱。 颈5神经根感觉障碍区位于肩部及上臂外侧,相当于肩章所在部位。主诉多为肩部疼痛、麻木、上肢上举困难,难以完成穿衣、吃饭、梳头等动作。体检时可发现三角肌肌力减退,其他肌肉如冈下肌、冈上肌及部分屈肘肌也可受累,但体
22、检时难以发现。肱二头肌反射也可减弱。 颈6神经根常见,仅次于颈7神经根受累。疼痛由颈部沿肱二头肌放射至前臂外侧、手背侧(拇指与食指之间)及指尖。早期即可出现肱二头肌肌力减退及肱二头肌反射减弱,其他肌肉如冈上肌、冈下肌、前锯肌、旋后肌、拇伸肌及桡侧腕伸肌等也可受累。感觉障碍区位于前臂外侧及手背“虎口区”。 颈7神经根最为常见。患者主诉疼痛由颈部沿肩后、肱三头肌放射至前臂后外侧及中指,肱三头肌肌力在早期即可减弱,但常不被注意,偶尔在用力伸肘时方可察觉。有时胸大肌受累并发生萎缩,其他可能受累的肌肉有旋前肌、腕伸肌、指伸肌及背阔肌等。感觉障碍区位于中指末节。 颈8神经根感觉障碍主要发生于环指及小指尺侧
23、,患者主诉该区麻木感,但很少超过腕部以下部位。疼痛症状常不明显,体检时可发现手内在肌肌力减退。 一支神经根分支支配数条肌群,神经末梢相互交错和吻合,影响颈椎病症状的定位。颈1.2.3脊神经受累:表现为头项枕部、面颈肩部皮肤感觉障碍,枕项肌痉挛压痛。颈4脊神经受累:节段在颈椎3.4,感觉障碍在枕外粗隆附近的皮肤,运动障碍在项肌、岗上肌,无反射异常。颈5脊神经受累:节段在颈椎4.5,感觉障碍在上臂外侧,运动障碍主要为三角肌,次为肱二头肌、肱桡肌、岗上肌、岗下肌。肱二头肌反射改变,早期活跃,晚期减弱。颈6脊神经受累:节段在颈椎5.6,感觉障碍在前臂外侧,拇指、食指,运动障碍为桡侧伸腕肌,次为肱二头肌
24、及前臂旋转肌群,肱二头肌反射改变,早期活跃,晚期减弱或消失颈7脊神经受累:节段在颈椎6.7,感觉障碍主要为中指,该指还受颈6、颈8的影响,运动障碍为肱三头肌、伸腕肌、伸指肌,反射改变为肱三头肌,早期活跃,晚期减弱或消失。颈脊神经受累:节段在颈椎7,胸椎1,感觉障碍主要在小指及无名指,前臂尺侧皮肤,运动障碍为手部肌肉如屈指浅肌,反射无改变。4.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1)神经根局部的刺激和压迫因素 颈椎因为退行性病理变化,在病程较长时,病人的颈椎容易引起颈椎骨质增生,而转变为神经根病变的因素之一,在椎间孔部Luschka关节或关节突部骨质神经根硬膜袖部可继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渗透性增加和循环
25、障碍,根袖部继发肥厚,粘连及纤维化病变。神经根可呈扭曲变形,为引起神经根性颈椎病的重要因素。 (2)患椎移位 因为颈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关节囊及其周围的韧带等软组织劳损,常可促使一部分颈椎失去其稳定性。颈、肩部肌肉部组织损伤,导致双侧软组织肌力失去平衡,而引起颈椎发生移侠,临床上常见患椎向一侧呈旋转移位,使椎间孔横径变小,因而刺激和压迫神经根而产生症状。 (3)神经根动脉供血不足 颈神经根动脉是一根营养动脉,可以因为Luschka关节产生肌赘或患椎的旋转和后移,而使椎间孔横径变小,使其神经根前面的前根动脉受压,这样,因为神经根的缺血性病变而出现症状。 (4)颈部前斜角肌痉挛 前斜角肌收缩时,位
26、于前、中斜角甩间的臂丛神经和锁骨下脉受压,病人有自肩部至上肢的放射痛症状,尺神经支配区有麻木感,上肢皮温较低,并因为肌肉的痉挛而颈部活动受限。 5.神经根型颈椎病如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非手术疗法为主,98%以上的病人可以治愈或好转。牵引疗法再配合合适的颈围制动及止痛解痉类药物如索密通等有明显效果。推拿按摩等手法操作亦有一定疗效,但应请富有临床经验且操作轻柔的正规医师治疗,切忌粗暴操作,否则容易引起意外,尤其是颈椎椎管狭窄和以骨刺增生为主的病人更要小心,因推拿失误引起医疗纠纷的事例每年都可遇到。 目前,手术病人仅占此型的1%左右,但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和医保制度的改革,手术所占比例正在
27、逐渐提高。凡具有以下情况者应考虑手术:一是非手术疗法4周以上无效,而且在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所见及神经定位检查一致的病人;二是进行性肌肉萎缩及剧烈疼痛而诊断明确者;三是非手术疗法虽然有效,但症状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者。6.神经根型颈椎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1.颈肋和前斜角肌综合征:病人年龄较轻,主要表现为臂丛下干受压的症状,如上肢内侧麻木,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因锁骨下动脉常同时受压,故患肢苍白、发凉,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Adson试验(头转向患侧,深吸气后暂时憋气,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阳性。颈部摄片可证实颈肋。2.椎管内髓外硬脊膜下肿瘤、椎间孔及其外周的神经纤维瘤、肺尖附近的肿瘤(
28、Pancoast tumor)均可引起上肢疼痛。颈椎摄片可能发现椎管内占位病变征象和椎间孔扩大而无颈椎退行性改变,CT或MRI可直接显示肿瘤影像,Pancoast tlamor病人还伴有霍纳氏综合征。3.神经痛性肌萎缩:常累及C5分布区,引起严重的疼痛,肩部肌肉无力和萎缩。但感觉障碍较轻,症状常能较快缓解,且一般不累及颈部。4.心绞痛:疼痛可放射至上肢和肩颈部,但多为发作性,口服硝酸甘油片等能缓解,病人有冠心病史,一般不难鉴别。5.肌腱套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肩外展无力和外展超过30。以后的疼痛,肌腱局部有压痛,不同于神经根性疼痛。6.风湿性多肌痛:类似臂丛神经痛,但不伴运动障碍。C椎动脉型颈椎病
29、1.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1)中年以上的病人,经常因为头颈部体位的改变而致眩晕,恶心,头痛及视力减退。另外,病人可以伴有神经根刺激症状。 (2)发病时病人颈部活动常常受限;作颈部较大的旋转、后伸活动时引起眩晕症状。 (3)作后颈部触诊检查时,可以发现部分病人上颈椎或其他患椎有移位,相应的关节囊部肿胀和压痛。 (4)颈椎正侧位及斜位X线平片可以发现患椎病理性移位。 (5)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部可以听到椎动脉血流受阻的声音。 2. 椎动脉型颈椎病有什么典型症状? (1)眩晕 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的常见症状。病人因为颈部的伸展或旋转而改变体位诱发眩晕症状。前庭神经核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一般持续
30、时间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即消失,发病时病人可有轻度失神及运动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或斜向一方;前庭神经病变引起的眩晕性属中枢性眩晕症。迷路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部分病人恶心感,急性发病时病人不能抬头,少数人有复视、眼颤、耳鸣及耳聋等症状,不伴意识障碍,迷路缺血性病变属周围性眩晕症。 在体征方面,发病时病人颈部活动受限,作颈部旋转或活动可引起眩晕、恶心或心慌等症状;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听诊检查能听到椎动脉因为扭曲、血流受阴引起的杂音。后颈部拇指触诊能摸及患椎向一侧呈旋转移位,同时棘突及移位的关节突关节部有明显压痛。 (2)头痛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人在发病时,头痛和眩晕症状一般同时存在。其中枕大神经病变
31、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因为椎动脉分支枕动脉供给枕大神经,临床上椎动脉痉挛引起枕大神经缺血而出现枕大神经支配区头痛症状,为间歇性跳痛,从一侧后颈部向枕部及半侧头部放射,并有灼热感,少数病人有痛觉过敏,摸及部即感疼痛明显。另外,副神经周围支配的斜方肌,其根性的病变或该肌外伤后可引起斜方肌痉挛,而从斜方肌穿出的枕大神经支受到挤压诱发临床症状,寰椎或枢椎发生移位时出可刺激从中穿出的枕大神经而发头痛。 2.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1)骨刺的影响 因为颈6以上有增生的骨刺时,如椎间盘病变,可以刺激椎动脉痉挛,也可以压迫使其管腔狭窄。 (2)血管的变异 在正常情况下,椎动脉管径大小是颈动脉的二分之一。约为4m
32、m,且左右动脉相等,保证脑部正常的供血量,在病理情况下,如椎动脉受到刺激。发生痉挛或狭窄,可以出现供血不足的症状。 (3)血管的病变 颈椎病与动脉硬化的发病年龄相同,均在中年以上,动脉硬化的粥样斑好于椎动脉从锁骨下动脉的分支处即第一段见于两横突之间;第三段、第四段更次之。基底动脉中间不拐弯,在其起点、终点及分支处由于血液汇流、形成旋涡,容易损伤血管的内膜而形成粥样斑。这样,动脉粥硬化之后很容易受到颈椎病骨刺的影响而产生供血不足的症状。另外,因为颈椎间盘发生变性而椎间隙变窄时,颈椎变短而椎动脉相对变长,当椎动脉有畸形或动脉硬化时,无论是颈部活动的牵拉,还是血流的冲击,都可以使颈动脉变长而扭曲影响
33、正常血液循环。 3.4 颈部活动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有何关系? (1)在正常情况下,转头时虽可使一侧椎动脉的血运减少,但另一侧椎动脉可以代偿,因而不会出现症状,在病理情况下,关于转头使一侧椎动脉的血运减少有两种解释。 同侧供血减少:当向右侧时,左侧的寰椎下关节面则向前向下方滑动,右侧椎动脉扭曲变窄。 对侧供血减少:由于椎动脉绕经寰椎横突,由枕骨大孔穿人硬脑膜,因此它相对固定。当转头时,寰椎也随之活动,将对侧椎动脉推出横突孔而阻碍血流。 3.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非手术疗法可以使80%90%的病人好转和治愈。轻者可用颈围保护,重者则需要采用牵引疗法,一般需卧床持续牵引34周,再用颌颈石膏颈部制动4
34、6周,有效率可达90%以上。10%20%的病人需要做减压性手术。 手术疗法适用于个别久治无效或反复发作已影响工作、生活者,尤其是伴有脊神经根或脊髓受压时,手术率更高。 椎动脉型颈椎病预后大多良好,尤其是因椎节不稳致病的病人。症状严重者经手术治疗,效果也大多满意,少有复发者。4.须与椎动脉型颈椎病鉴别的病症:在各型颈椎病中,椎动脉型相当多见,其发病率仅次于根型。一侧或双侧椎动脉第一、二、三段都可扭曲、被压,并且受到颈交感神经的影响,发生痉挛,引起不同程度的椎动脉供血不足,而椎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有除额顶二叶以外的整个大脑,以及小脑、间脑、脑干、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又供给内耳和眼,因此它的症状和体征千
35、变万化,不能一概而论,它所需要鉴别的病症也很多。本节所述只是一些简单的病症。(1)内耳疾患:可以是内听动脉栓塞,突发耳鸣、耳聋、眩晕,症状严重而不减。也可为美尼尔综合征,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震、脉率减慢、血压下降。鉴别点:常与过度疲劳等因素有关,而非由颈的活动所诱发。(2)眼源性眩晕:由屈光不正等因所致。鉴别点:闭目时眩晕消失,有屈光不正,眼源性眼震阳性等。(3)动脉硬化症:鉴别点:高血压病史。椎动脉造影。(4)胸骨后甲状腺肿:压迫椎动脉第一段。鉴别点:椎动脉造影。(5)其他:如贫血或长期卧床后引起的眩晕及神经官能症等。 D交感型颈椎病1.交感型颈椎病的生理病理因为颈椎病的
36、患者椎间盘发生了变性,局部稳定性减少,加上椎间孔变小,小关节重叠,关节囊应力增加及骨质增生因素,而引起局部出现创伤性反应,激惹了神经根及关节囊和项韧带上交感神经末梢以及椎管内脑膜反支,产生一系列病理性反射症状。其主要有二条反射途径: (1)脊髓反射 支配颈部的交感神经一般位于脊髓的胸1、胸2节段,发生变异可能向上达颈8、向下达胸4。传入纤维将信息传递到脊髓的侧前角细胞后,反射信号经由侧角细胞的节前纤维到达颈下节、颈中节和颈上节,在此进行交替后发出多组节后纤维。第一组通过颈外动脉支配面部的汗腺及血管;第二组通过颈内动脉支配大脑及眼部血管及瞳孔、眼睑平滑肌附皮肢的汗腺;第三组通过椎动脉支配脑干、小
37、脑、大脑颞叶和枕叶底部、内耳的血管;第四组为颈部三个神经节共同发出的节后纤维组成心脏支,控制心律。 (2)脑一脊髓反射 颈椎病的病理性刺激经过交感神经传入纤维及躯体神经的感觉纤维到达大脑皮层,再由皮层细胞发出信号,通过视丘中下部、中脑被盖、红核以及下方的网状结构而到达颈交感神经节进行交替后,发出节后纤维而到达效应器官。 2.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1)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头部症状:头痛或偏头痛、头沉、头昏、枕部痛或颈后痛;但头部活动时这些症状并不加重。 面部症状:眼裂增大、视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窝胀痛、眼目干涩、眼冒金星等症状。 心脏病症状:心跳加快、心律率乱、心前区疼痛和血压升高。 周围血管症状:
38、因为血管痉挛,肢体发凉怕冷,局部温度偏低,或肢体遇冷时有刺痒感,或出现红肿、疼痛加重现象。还可见颈部、颜部和肢体麻木症状,但痛觉减退并非按神经节段分布。 出汗障碍:表现为多汗。这种现象可局限于一个肢体、头部、颈部、双手、双足、四肢远端或半侧身体。 (2)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交感神经抑制也是迷走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是头昏眼花、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蠕动增加等。 4.3 交感型颈椎病需与哪几种疾病鉴别? (1)冠状动脉供血不全 其症状是心前区疼痛剧烈。伴有胸闷气短,只有一侧或两侧上肢尺侧的反射疼痛而无上肥颈脊神经根刺激症状。心电图有异常改变。服用硝酸油类药物时,症状可以减
39、轻。 (2)神经官能症 没有颈椎病的X线改变。无神经根和脊髓压迫症状,应用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但需长期观察,反复检查,以鉴别诊断。 3.交感型颈椎病的治疗交感型颈椎病也是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大多数病人可以经非手术治疗获得缓解和痊愈。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颈椎牵引、颈围领制动保护、理疗等。卧床休息、颈围领制动保护和颈椎牵引可以缓解颈项肌的痉挛,增大椎间隙,减轻对交感神经的刺激。颈托和围领可限制颈椎过度活动,轻柔的手法按摩及理疗有加速局部炎性水肿消退,松弛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对于顽固病例,保守治疗无效者,在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或者交感神经节封闭明确诊断后,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突出的椎
40、间盘及部分增生的钩椎关节及骨刺,椎间植骨以使不稳定的颈椎得到稳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常须与冠心病、雷诺氏病等相鉴别: (l)冠心病:冠心病和颈椎病都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痛,心前区痛,胸闷或刺痛,且多发生于40岁以后,极易误诊。 曾有人提出,冠心病的发生可能与颈神经根受刺激有关。我们认为二者有关系,但对其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2)雷诺氏综合征:颈椎病引起的雷诺氏现象,甚易误诊为雷诺氏病和其它原因引起的雷诺氏现象。 雷诺氏综合征的病因甚多,最常见于与职业有关的损伤、硬皮症等。注意询问职业和进行系统检查则不难鉴别。雷诺氏综合征是原因尚不明确的周围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阵发性手部
41、苍白、发绀、潮红,遇冷发作,退热缓解等。 E脊髓型颈椎病1.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脊髓型颈椎病感觉障碍 (1)躯干有感觉障碍而下肢感觉正常,这种病人的躯干可有条带状痛觉过敏区、痛觉减退区及痛觉消失区;亦有痛觉过敏区及痛觉减退区同时存在者,常表现为上方条带区痛觉过敏而下方条带区痛觉减退或痛觉消失。 (2)躯干有感觉障碍而整个下肢亦有感觉障碍,常常躯体的感觉障碍部位和下肢感觉障碍的部位相连,下肢感觉障碍可以表现为单侧或双侧。 (3)躯干有感觉障碍而上肢或下肢仅有局部感觉障碍,肢体的感觉障碍或表现为外套状,片状,或仅在指(趾)端。 2.脊髓型颈椎病诊断(1)多发于中年以上,症状初期为肢体或躯干麻木、无力
42、及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中枢性面瘫或偏瘫)。症状反复,同时呈进行性加重。 (2)脊髓型颈椎病 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的体征不明,为单纯的下肢运动障碍者(如无力、发抖、腿软或易摔倒);有表现为单纯下肢感觉障碍者(如双足感觉异常、双下肢麻木)也有同时为感觉、运动障碍者。(较少有上肢症状:出现一侧上肢或两上肢的单纯运动障碍,单纯感觉障碍或者同时存在感觉及运动障碍。常见症状有麻木、酸胀、烧灼或发凉、疼痛或无力、持物易脱落、发抖。可发生于一个手指或多个手指,有时仅在五指尖部,有些表现在肩胛、肩部、上臂或前臂;有些同时发生于上肢近端或远端;亦有些沿神经根走行放射。) (3)偏侧症状:出现于侧上下肢的感觉运动障
43、碍,如右臂发胀,同时有右腰、右下肢疼痛及肌肉震颤。 (4)交叉症状:出现于一侧和对侧下肢感觉或运动障碍,如侧上肢发麻而对侧下肢疼痛。 (5)四肢症状:出现于四肢的神经机能障碍,有表现为单纯感觉障碍者(如双足小趾及双手尺侧麻木);有短期内四肢陆续出现感觉、运动障碍者,如有一病人在长时间低头工作后,次日出现左手4、5指发麻,第三天出现右手4、5指发麻,第四、第五天感到双下肢麻木、无力、抬腿困难、步态不稳(踩棉花样感觉)。 (6)头部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 (7)骶神经症状:表现为排尿或排便障碍,如龟头部感觉异常、尿频、尿急排尿不尽、腰腿酸软、排例无力或便秘等。 3.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早期
44、可试用非手术疗法,主要是休息、颈部牵引、颈围保护及药物疗法等。颈部可行轻手按摩或理疗,但切忌推拿,尤其是手法较重的推搬及复位等动作。 凡是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该考虑手术: 颈脊髓受压症状明显(急性、进行性),磁共振或CTM等也已证实脊髓明显受压; 病程较长,症状不断加重而又诊断明确者; 脊髓受压症状虽为中度或轻度,但非手术疗法治疗12个疗程以上没有改善而又影响工作和正常生活者。 由于脊髓型颈椎病病情一般较重,手术的范围一般也较大,因此,病人及家属都应重视手术前的准备与手术后的注意事项,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以求最佳疗效。 病情不同、治疗时间的早晚不同,同是脊髓型,预后可能相差很大。一般来讲,椎间盘
45、突出或脱出致病的病人预后大多较佳,痊愈后如能注意防护,少有复发者;中央型颈椎病治疗收效快、效果好;如果椎管矢状径明显狭小,再同时伴有较大骨刺或是后纵韧带钙化者,预后普遍较差;病情发展到后期处于重度状态者,尤其是脊髓接近完全变性、已失去恢复可能的病人,预后最差。因此,一旦出现情况,切勿拖延;尽量到正规的医院检查。4.脊髓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1脊髓肿瘤:患者可有颈、肩、枕、臂、手指疼痛或麻木,同侧上肢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下肢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逐渐发展到对侧下肢,最后到达对侧上肢。压迫平面以下感觉减退及运动障碍的情况开始为Brown-Seguard综合征的表现,逐渐加重,最后呈现脊髓横贯性
46、损害现象。鉴别点:(1)X线平片显示椎间孔增大、椎管扩大、椎体或椎弓破坏及椎旁软组织影(肿瘤影)。(2)脊髓造影:可以提供蛛网膜下腔是否有梗阻的直接影像学证据,并能确定梗阻平面及程度。(3)脑脊液检查及动力学试验:腰椎穿刺对椎管内肿瘤具有一定危险性,放液后可使病情突然加重。因此,怀疑椎管内占位时腰穿要慎重,放液宜缓慢。在完全梗阻病例,脑脊液呈黄色,易凝固,蛋白质含量增高。(4)MRI检查:是最具诊断价值的方法,对手术切除肿瘤有指导意义。在注射顺磁对比剂Gd-DTPA后做增强扫描,能在T1加权像上显示顺磁场效应,增强肿瘤的信号强度。其影像学改变同CT扫描,但较CT扫描更清晰地显示肿瘤及其周围结构
47、。2脊髓空洞症: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颈段脊髓,病程较长而发展缓慢,痛温觉与触觉分离,尤以温度觉减退或消失更突出,多无蛛网膜下腔梗阻。脑脊液含量一般正常。CT或MRI检查可以确诊。3脊髓蛛网膜炎:起病前多有感染或发热病史,病程较长并有起伏,神经根痛少见。脑脊液蛋白含量较高且细胞数增多。脊髓造影特征性改变为造影剂流动缓慢,并呈分散点滴状或不规则条索状。MRI显示T1加权像在病变早期脊髓增粗,蛛网膜下腔变窄,经过一段时间后脊髓背侧沿椎管长条状异常T1信号。4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先是上肢出现症状,由于发展到肘、肩,然后到对侧上肢,随后到下肢。检查可见手骨间肌萎缩,甚至不能拿东西、扣扣子,但无感觉障碍;下肢有肌痉挛和病理反射;脊髓造影通畅。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说话不清,舌后坠可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