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次1、 HFRS的三大主症与发生机理 答:1)发热:出血热病毒及代谢产物刺激白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2)出血:血管壁损伤;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肝素类物质增加; DIC。 3)肾脏损害:肾血流不足; 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的免疫损伤; 肾小球微血栓、缺血坏死;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激活; 肾小管管腔被蛋白、管型阻塞; 肾间质水肿和出血。2、 发热期临床表现 答:1)发热:急起高热,热退病加重。 2)全身中毒症状: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神经系统症状:烦躁、谵妄等 3)毛细血管损害:皮肤充血主要见于颜面,颈,胸等部
2、位潮红,称为“三红”,重者呈“酒醉貌”。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和胸背部,常呈条索点状或搔抓样瘀点。渗出水肿征表现在球结膜水中,轻者眼球转动时结膜有涟漪波,重者球结膜呈水泡样,甚至突出睑裂。 4)肾损害:蛋白尿和尿检发现管型等。3、 高血容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答:表浅静脉充盈,脉搏洪大,脉压差增大,面部胀满和心率增快。4、 少尿期的治疗 答: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透析疗法。5、 透析指征 答:1)少尿超过5d或无尿2d以上,经各种利尿措施无利尿反应者;2)重度高钾血症及进行性酸中毒,用药物不能纠正者;3)合并高血容量综合征;4)严重出血倾向者;5)显著的氮质血症,血尿素氮高于21.4mmol/
3、L以上,有严重尿毒血症者或尿素氮上升速度快,呈高分解状态。第二次1. 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 答:1)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3)人群易感性与免疫性:人类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居多。 4)流行特征: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主要发生于夏秋季;人群分布 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以儿童为主。2. 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答:1)发热:高热,通常持续5-7天,热型不规则,双峰热。 2)全身毒血症状:头痛,眼痛,骨、肌肉及关节痛; 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 早期体征有颜面潮
4、红,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 3)皮疹 多为红色斑疹及出血点、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疹,可同时有两种以上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特征性皮疹为典型的斑疹或斑丘疹发生融合,中间少量正常皮肤,称皮岛。3-6天。 4)出血 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或黑便、皮下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5-8日。 5)淋巴结肿大 颈部、颌下、耳后、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结可肿大,并有压痛。 6)其他 有轻度肝大,个别有黄疸。3. 登革热的治疗措施 答: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防蚊隔离至完全退热。重型病例应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和皮
5、肤清洁,保持大便通畅。 2) 对症治疗 降温:物理降温,慎用退热药; 补液:呕吐剧烈、不能进食或有脱水、血容量不足患者。 止血: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卡巴克络、维生素C及K等一般止血药物;出血量大时,可输新鲜全血或血小板;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冰盐水或去甲肾上腺素。 脑型病例处理:要注意降温、吸氧、控制静脉补液量和补液速度。人工亚冬眠疗法可防止脑水肿患者脑疝,甘露醇、利尿剂静脉滴注可减轻脑水肿,抽搐者可用地西泮。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炎症和减轻血管通透性,使脑组织炎症、水肿和出血减轻。 4. 登革热鉴别诊断 答:1)流行性感冒 当地有流感流行。病人无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血小板数正常,束臂试验阴性。 2)流行性出血热 本病多见于冬春季。发病早期有低血压和休克。有明显肾损害,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明显增高,并出现异性淋巴细胞。流行性出血热病毒IgM抗体阳性可资鉴。 3)钩端螺旋体病 有疫水接触史。有腓肠肌疼痛和压痛而无骨骼和关节痛,有肝肾损害的表现,无皮疹,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4)败血症 初起表现似登革热,但热程长,有病原感染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并有中毒颗粒,血培养有病原菌。 5)与斑疹伤寒、风疹、麻疹、猩红热、药疹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