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PDF.pdf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680728 上传时间:2024-11-1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8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PDF.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PDF.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PDF.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PDF.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PDF.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商周宗教思想 商代宗教思想商代以上帝为至上神的一元神宗教。殷人的宗教是祖先一元神的宗教他们祭奉的至上神上帝也就是殷民族自己的祖先亦即卜辞中的“高祖夔”西周宗教思想:两个创新 1上帝和祖先神分离周人认为寄奉祖先是子孙的神圣义务但周人的至上神不是祖先神而是天或称帝上帝。2“天命”可以转移周人承认天意主宰人事却又让人事制约着天意多少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周人进一步探究人事怎样才能制约天命的问题时又提出自己的伦理思想出现了“孝”和“德”的范畴。2、阴阳五行说相生相克 五行水润下作成 火炎上作苦 木曲直作酸 金从革作辛 土稼穑作甘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3、春秋时代公元前 770-公元前 476 年文化的基本特点具有两重性 1 商周以来形成的宗教思想发生动摇鲫、大夫中一些有远见较能正视现实的人物企图摆脱传统的束缚开始提出新的观点。2 宗教思想在整个社会意识中仍占支配地位。4、春秋时代新的文化思想因素与旧的文化思想体系纠结在一起具体表现在 1 旧时的王官之学逐渐废弛然而文化知识仍然基本上掌握在鲫、大夫一类人手中。2 春秋时代的学问主要还是礼 乐 诗 书 易。3 春秋时代重人、重民思想有明显发展但西周的天命思想并未崩溃。4 周礼仍是处理政治事务的准则和判断国家兴衰的依据。5 文化发展在地域上不平衡。4、孙武兵法的军事思想 春秋末期孙武孙武兵法是我

3、国现存最古老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武兵法开宗明义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因素“道”-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该书渗透着军事辩证思想主要表现在 1提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2 论述了战争中的一系列矛盾 及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3重视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5、孔子的“仁”、“礼”观念克己复礼“仁”-孔子认为仁就是要爱人他主张“出门如见大宾”讲待人要恭敬“使民如承大祭”讲役使人民要谨慎都有“爱人”的意义。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都贯穿着“爱人”的精神把伦理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时候孔子把“仁”规定为“克己复礼”主张按照周礼的

4、等级制度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克己”就是要给自己一个规范这个规范是自己内心理智于感情的争斗。“克己复礼”不是结果是达到仁的境界的自我修养方法。“仁”的最终目的是治国安民强调孝对治国的意义也把孝纳入仁的思想体系。“礼”-1孔子扩大了里的适用范围。他主张一切人“齐之以礼”孔子教育学生学习礼乐然后跻身于政治将学习礼乐与做官先后的问题。2孔子所说的礼的基本意思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崇敬鬼神的色彩他重视礼乐精神的实质和现实作用。他认为礼乐的作用是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 这是先代圣王之道的精神实质所在统治者衣礼行事才能更容易的“使民”并使统治阶级内部互不僭越避免冲突而士阶层依礼“事君”以礼

5、约束自己的行为恭敬的执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在社会上得到立足的地位。6、墨子思想 其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基本主张。“兼爱”-是一种不合实际的空想墨子把“兼爱”称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成为“仁”。孔子墨子的区别孔子站在维护周礼的立场上批判显示其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墨子则站在弱者、寒着、贫贱者、愚者的立场上批判现实。-其主张“爱无等差”“爱无等差“爱有等差”是儒、墨两家的重大问题之一“爱无厚薄”。“非攻”-就是反对攻伐

6、战争它是“兼爱”原则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墨子“非攻”思想有两点值得肯定 1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揭露了战争的危害2墨子区分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了“伐”与“诛”他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的战争尖锐抨击大国攻伐小国的大国。“尚贤”思想-中心内容墨子主张实行贤人政治由贤良之士来治理国家国家就能富强人口就能蕃庶社会就能安定。“尚贤事使能”是治国的根本措施。墨子提出“众贤”“进贤”“使能”作为实行贤人政治的三个基本环节。“众贤”就是使社会上的贤良之士增多。“进贤”即任用贤良之士。“使能”即依据能力慎重的使用贤良之士。他用“古之圣人”反对“禁止王公大人”就是用“尚贤”思想职责当时的现实指责宗法制的

7、“亲亲”用人原则和当时政治中的现象。尚贤主张突破贵族世袭制度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反映了小生产者对政治上平等权利的要求。“尚同”思想-是“尚贤”思想的发展进一步对论国家起源和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尚同则认为国家的职责在于统一全国思想要求百姓逐级与上级长官保持一致最后上同于天子以天子是非为是非表现出专制主义的倾向。这种学说倾向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有其积极意义。“天志”思想-墨子以“天志”衡量统治者的刑法政令也即以“兼爱”学说衡量是非墨子思想中的“天”还有赏善罚恶的威力如果顺从天的意志实行“兼相爱交相利”原则的就必然得到奖赏而违反天的意志即“别相恶交相贼”就必然遭

8、到惩罚。他还认为“天志”是衡量“王公大人”和“万民”的规矩他的“天”是小生产者的幻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利益他只是想利用“天”的观念为他的主张服务是他的学说易于为人所接受。“非命”思想-墨子主张“天志”但又主张“非命”他认为强调命的危害性很大如果相信天命的学说并用以指导行动则天下大乱他揭露了“命”并非是“天”产生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这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打击这里包含了无神论思想的闪光。在论证“非命”的过程中 墨子提出鉴别言论是非真伪必须有一个标准。他提出了检验真理的三条标准1推究来历看言论与历史经验是否一致。2检查言论的实际效用依照理论指定行罚教令加以实行看他的社会效果如何。3考察实际情形 看言论与

9、百姓耳目见闻是否一致。“三表法”-即标准其缺点 1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有忽视理性认识的倾向。2把真理问题叫做“是非利害之弊”混淆了是非与厉害的区别。6、老子的道、及“无为而治”“道”-1从形象方法从底层对道作粗浅解释道空虚而又能产生出万物作用是无限的2运用概念从较高层次对道解说道是无和有。3运用推理对道作再高一层次解说道不是一但能生一道无阴阳但能赋予“一”以阴阳。道的含义 1道是无和有。2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老子认为物质世界有开始在物质世界开始之前道就存在他经过一个发展过程才产生出物质世界物质世界出现后道也没消失继续养育万物使万物得以生长成熟。3指规律性即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由

10、于道的规律性作用于万物才产生了万物的规律性而万物的规律性又体现着“道”的规律性。“无为而治”-老子从道的学说出发对“无为而治”做了系统论述提出“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政治思想。老子讲“无为”是针对“有为”的他认为“有为”政治带来的祸害非常严重。“无为”主要提的是消除独断的意志和专断的行为含有不妄为的意思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正面的说法叫做“好静”、“虚静”是一种顺乎“自然”的行为状态老子认为这样便没有办不成功的即“无为而不为”的含义。“无为”即(1)顺应自然不忘为2遵循自然规律去“为之”。7、孟子的“仁政”学说、性善论、尽心、知性、知天“仁政”-1在经济关系方面主张“制民之产”反对横征暴敛以保持小生

11、产者相对稳定。2在政治关系方面它是一种道德治论也叫“王道”与暴力政治“霸道”相对孟子主张“王道”反对“霸道”着眼于争取民心目的是“保民而王”。3孟子的“仁政”说发展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的观点。性善论-1孟子与告子争论的中心问题道德观念是否先天赋予的告子看到善恶是后天形成的否认天赋道德论孟子则肯定道德意识具有主观性的一面否认道德意识形成的外在条件。2孟子把伦理范畴与性善论联系起来做了比较深刻的探讨论证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德”仁、义、礼、智。“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尽心、知性、知天-孟子讲的心、性指善心、善性。尽心、知性是保

12、持发展善心、善性。1孟子提出的保持发展善心善性的主要方法是所谓“寡欲”和“思诚”他认为物质欲望诱使人丢失善心要保持善心必须“寡欲”他又认为人必须明白自己的心性本来是善的然后专心致志的去追求山的本性这叫“思诚”。2他认为从尽心开始充分扩展善心善性就可以治理天下国家即“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还提出善养“浩然之气”修养方法养“浩然之气”保持道德纯洁。3孟子把尽心知性与知天知命相联系说明他吸取了传统的天命论他认为政治清明或政治黑暗是天命决定的顺从天的生存违背天的灭亡所以他主张“乐天”“畏天”。4孟子的知命观念中有两点与传统天命论显著不同a、孟子的君权神授说中既讲“天受”又讲“民受”

13、b、孟子提出“正命”观点他主张反对宿命论主张积极有为。8、庄子的“齐物”与“逍遥”思想及社会思想“齐物-庄子的“齐物”就是齐一万物否认事物有质的稳定性、差别性和存在的真实性。他从两个方面论证“齐物”思想首先从事物的矛盾性作论证。一切事物都有他“然”也有它“可”的方面。其次从事物发展转化的角度作论证。任何事物都有发展转化发展转化的结果必然生成另一事物而另一事物的生成就是原事物的毁灭。“逍遥”-其思想建立在“齐物”思想基础上内容是讨论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庄子把必须依赖一定条件而存在的事物叫“有待”庄子幻想一种不依赖任何条件的绝对自由即“无待”。追求超然物外无所不适的逍遥人生。逍遥游要达到超然物

14、外无所不适的逍遥境界就必须抛弃功名利禄并抛弃自己的肉体。庄子的社会思想-1庄子从人的自然出发强调人与社会的对立否定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约束和社会文明提出回到自然中去的社会思想庄子强调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形体生命本性以及繁衍相继都是自然赋予、自然发展的过程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性庄子认为人的“常性”是“同德”和“素朴”。3 庄子推崇人的自然性是对礼乐仁义的否定在他看来仁义破坏了素朴的人性造成了虚伪争夺以及种种社会弊端。3庄子把人的自然性同社会物质文明对立起来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素朴的人性绝对不相容任何物质文明的发展都必须导致人类素朴的自然本性丧失社会道德的沦丧。庄子书中反复说明治天下即是害天下的观点发

15、挥“不治而治”的社会思想。9、惠施的辩学 惠施战国时宋国人主张对内实行“法治”对外联合齐、楚抗秦惠施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惠施的辩学有十个命题称之为“历物之一”或“历物十事”。一、惠施的历物十事与合同异 1、历物十事惠施研究万物之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所作的十个结论性命题。2、合同异同指事物的同一性异指事物的差别性合同异事物的同一和差异最终归于统一。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基本特征认识到事物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认为事物的对立、差别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二、公孙龙的”指物论”与“离坚白”1、指物论:指A、独立于物体之外的属性 B、具体事物的属性 主要观点 A、万物是某些属性的总和 定于万物的属性并不是

16、一般属性本身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B、抽象一般的属性可以脱离具体事物独立存在并具有已经转变为具体的物的属性的固有能力。代表性命题“白马非马”、“离坚白”2、离坚白 A、认为坚硬、白色等一般属性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B、认为坚、白等属性相互分离互不兼容孤立存在万物是这些孤立属性的总和。基本特征离把个别与一般割裂开来把事物的不同属性对立起来。3、合同异派和离坚白派在认识上和争论中各执一端都有不同的片面性但他们的学术活动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惠施、公孙龙代表名家两种趋势一种是强调实得相对性一种是强调名的绝对性。10、荀子“天人相分”论、性恶论和社会关系“天人相分”-1他在战国生

17、产力和科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取得政权的地主阶级的需要提出“天人相分”的理论。它吸取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而否定其中的消极无为成分 吸取墨家重视实践经验的思想而抛弃墨家“天志”明鬼的主张相当彻底的否定了传统天命思想在古代思想史上有划时代意义。2荀子提出“天”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界。3荀子主张人“不与天争取”的同时有肯定人能利用规律改造自然来为人类谋福利。4荀子以“能参”和“所以参”为基础提出“制天命”的思想。5荀子从“明于天之分”的观点出发批评世俗迷信他认为“星对木鸣”之类的自然现象并不是吉凶的预兆只不过罕见罢了。“性恶论”-荀子主张“性恶”论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其性恶论包括三个环节1

18、荀子把人性规定为先天的自然性即“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他强调“性伪之分”是“明于天之分”的观点在人性学说方面的应用2荀子认为人性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相协调 强调人性与封建道德规范的对立否认封建道德为人心先天所固有是荀子性恶论的特色。3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即通从为努力转化所谓“恶”的人性获得所谓“善”的品质使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在荀子看来人之性恶并不意味着不能为善相反性恶正式人为善的原因荀子强调后天人为的努力。社会思想-与性恶论密切相关荀子在社会思想方面提出“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明分使群”即划分不同的等级规定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与性恶论密切相关荀子还提出“礼法”并重的政治思想与孔孟不同荀子将礼

19、与法并举称为“礼法”或“礼仪法度”荀子反对世袭制度反对“以族论罪”以世举贤主张“刑不过罪爵不逾德”具备法家“法不啊贵”的意义。11、中国思想史先秦时期的史料可以划分为文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先秦文献的特点1先秦文献都不是一个人的著述。2先秦文献往往咋入后代人的文字。要辨识先秦文献中杂入后代人的文字有赖于史学修养和理论修养并尽量注意前人的研究成果。3先秦文献都有注释。一般古代对语言文字和历史知识的注释可靠性比较大而对思想内容的注释 常常与先秦文献本身有距离甚至完全不同。4先秦文献的格式用字与后代距离较大。先秦文献使用假借字多汉字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现代人用一字代替另一字就是写了错别字。12、

20、各时代的著作及诸子著述 战国-周易一种古代的占莁书本称易易经尚书战国以前官方文件的汇编编辑成书在春秋战国期间汉代列为“五经“之一始称书经尚书其内容为史官所记统治者的言论体裁有诰君对臣的讲话、谟臣对君的讲话、誓君子誓众之词、命册命或君主的某种命令、典记载重要事实的文字 春秋-诗经西周至春秋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共 305 篇风160 篇雅105 篇颂40 篇它反映着四周初年至春秋末年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春秋三传之一按照春秋编年顺序记述春秋时代的历史国语春秋国别史记载周、鲁、齐、晋、楚、郑、吴、越八国历史又称春秋外传。诸子著述儒墨名法道德纵横杂家兵家八个。儒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

21、由其弟子或再转弟子追记写出。孟子战国时孟轲及其弟子万章等作。荀子汉称孙鲫子32 篇大部分为荀况作。墨 墨子墨子及其弟子所记墨子的生平言行 及墨子与弟子的言论研究墨家思想。名 公孙龙子先秦名家流传至今的唯一著作公孙龙自著及后人辑录。法 商君书亦称商君 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成书于战国末年全书贯穿着提倡“耕战“的法家主张。韩非子大部分为韩非著作。道德 老子亦称道德经春秋末老聃著偏于战国时期。庄子战国道家主派老庄学派的著述总集 庄子-天下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总结先秦思想的著作 从道家学术观点出发 对先秦思想的发展过程和各学派的关系提出了看法。杂家 管子托名管仲所作战国稷下学者的著作总集。吕氏春秋战

22、国末秦相吕不韦和门客编著被视为杂家代表作先秦最后一部文献先秦文献中的唯一不存在真伪问题文献。纵横家 苏子 战国策祥载张仪、苏秦等战国纵横家的策谋和言论。13、陆贾和贾谊的思想儒家代表人物 陆贾-经历战国末年与秦汉之际两次政治变动提出以“仁义”治天下的主张。1其著有新语12 篇发挥“行仁义法先圣”的儒家政治主张主张以仁义为本主要通过教诲、辅之以赏罚使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人们和谐相处。2陆贾强调“无为”在很大程度上吧“仁义”解释为“无为”直接反映经过长期战乱后社会需要安定国家需要休养生息。3 陆贾从天人关系和古今关系两方面论证了仁义为本的政治思想。在天人关系方面陆贾继承易传的观点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

23、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他又认为仁义是贯穿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关于古今关系陆贾认为“古今同纲纪”他认为在坚持仁义的原则下治国的具体办法应当“因世而权行”。“权行”即依据古今时势不同而变通以求与今世实际相符合。贾谊-著有新书58 篇主张以仁义守天下与陆贾都总结秦代灭亡教训。1贾谊从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引出的政治主张是必须实行“仁义”2加以重新讨论了礼治与法治的优劣认为礼治优于法治基本理由a、“礼”可以预防“恶”是百姓不产生“为非”的念头有“劝善”的积极作用“法”只能在“恶”发生以后进行惩罚起“惩、恶”的积极作用。b、礼治通过教育推行久之成俗民乐从之带来长远利益法治通过行罚推行积怨越来越多

24、形成哀戚逆反的情绪必招致祸乱。3贾谊激烈批评了“无为”思想支持“有为”还指出当时存在着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亟需用积极有为的办法解决。4贾谊的思想有融合儒法特点在仁义和功利的关系上它既强调仁义又不反对功利他的“民本”思想即主张“爱民”又主张吧民看成可畏的异己力量加以控制他的礼制观念认为礼既反映尊卑关系又反映强弱关系这种融合儒法的特点也即“霸王道杂之”。14、黄老之学-道家一个支派指治身养和生和治国两方面融合道法主张“清静自定”。黄老帛书着重论述天这一范畴把天解释为自然界本身八天的规律性理解为无意志、无目的自然规律“黄帝有刑德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黄老帛书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表现在 1 老子的贵柔

25、守雌思想出发强调要达到争取民心而“行天下”的积极目的2从老子的失误无不包括对立面的思想出发强调了对立面相争的意义3从老子矛盾转化的思想出发着重研究了转化条件克服了宿命论和不可知论。15、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 董仲舒-西汉时期儒学大师悉心研究春秋公羊传著名。1其“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人之间存在这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表示着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人们的行为主要指帝王的行为措施和宗教仪式能够使天改变原来的安排。2恢复宗教化的神灵之天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主旨(3)使阴阳五行伦理化是“天人感应”说的重要内容董提出“阳尊阴卑”“阳贵阴贱”把人间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

26、强加于阴阳。16、司马迁的史学思想-1司马迁提出史学的任务是“通古今之变”承认历史发展变化是其史学思想的前提从变化中叙述历史是他的基本方法。其另一任务“究天人之际”他把重心放在论证人的作用方面。2司马迁重视物质生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政治的成败社会的治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 他都试图从经济方面去作出解释 他认为经济状况决定社会地位决定道德观念还承认追求物质利益使人们的正当要求。2司马迁对史学的现实功用的看法 认为历史是观察 处理现实问题的一面镜子 同时不能把历史经验绝对化 司马迁写史“寓论断于序事之中“既不同于发表空论也不同于”微言大意”的春秋笔法突出的体现了以史为鉴的思想。17、谶纬迷信思潮 谶谶语、谶记、符名是预言吉凶的隐语。在汉代以前已经出现。纬纬侯是假托孔子对儒家经书所作的神学解释见于史籍记载不早于西汉成帝年间。差别 1谶的起源早于纬2谶直接假托鬼神纬直接假托于孔子3谶的内容限于政治兴亡纬涉及经书内容要广泛的多4谶不依傍经书纬都依傍经书。谶纬著作常有图与文字相配也称“图书“图纬”“图谶”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