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血浆置换适应症 血浆置换可以治疗的疾病已有200多种,它们涉及到:神经系统疾病,肾脏病,血液病,肝脏病,代谢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移植领域,肿瘤及其它。常见的适应症有冷球蛋白血症,抗肾小球基底膜病,高粘滞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危象,与蛋白结合的毒物中毒,新生儿溶血等。另外紧急需要进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有高粘滞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高粘滞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肾脏,神经系统损伤以至危及生命,爆发性肝功能衰竭等。 7、肺出血综合征病因系统性血管炎:MPA(显微镜下多血管炎)、WG、HSP-N( )、IgAN、白塞病、冷球结缔组织病:SLE、RA、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G
2、ood-Pasture syn药物引起的过敏性血管炎:如肼苯哒嗪、PTU、青霉胺8、急性间质小管肾炎的病因及分类药物过敏性AIN感染相关性AIN特发性AIN9、血尿鉴别诊断 10、RAAS损伤肾的机制与用药注意事项 11、DM肾病分期及DM肾病特点I期:为糖尿病初期,肾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肾小球内压增加;II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多数在正常范围,或呈间歇性增高(如运动后);III期:早期肾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即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持续在20-199ug/min(正常人200ug/min,即尿白蛋白排出量300mg/24h,
3、相当于尿蛋白总量0.5g/24h,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伴有浮肿和高血压,肾功能逐渐减退;V期:尿毒症,多数肾单位闭锁,UAER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血压升高。DM肾病特点:一般不合并血尿,大部分合并有高血压12、急肾衰原因肾前性:血容量减少:如各种原因的液体丢失和出血 有效动脉血容量减少 神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包括肾前小动脉收缩或肾后小动脉扩张肾性:肾小球、肾小管、血管病、间质炎症肾后性:急性尿路梗阻13、蛋白尿鉴别诊断功能性蛋白尿:是一良性过程,因高热、剧烈运动、急性疾病、直立体位而发生的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常见于青春发育期青少年,于直立和脊柱前凸姿势时出现蛋白尿,卧位时蛋白尿消失,一般小
4、于1g/d。肾小球性蛋白尿:其起因主要由于肾小球基底膜异常,少数是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的改变引起。当病变使滤过膜孔异常增大或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严重破坏,使血管中各种分子量蛋白质无选择性地滤出,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如病变较轻,则仅有白蛋白滤过增多,称为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当肾小管间质病变或各种重金属中毒时,近端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蛋白质重吸收缺陷,导致小分子蛋白质从尿中排出,包括B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尿蛋白总量一般不超过2g/d。溢出性蛋白尿:血中低分子量的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轻链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而又未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所致。尿蛋白电泳将显示分离的蛋白
5、峰。14、高血压肾损害特点常有高血压家族史和长期持续高血压,微量或者少量蛋白尿,偶有RBC或者管型,常有肾小管功能损害(夜尿增多,尿浓缩功能下降),可伴有高血压的其他靶器官并发症A临床表现:高血压造成的肾脏损害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及肾功能受损。蛋白尿大部分为微量白蛋白尿,少数表现为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除非伴有急剧进展的高血压,罕有肾病范围的蛋白尿。严重的高血压或原发性高血压的晚期阶段可出现GFR的下降以及尿浓缩功能的受损等,这预示着出现了功能肾单位的丢失及不可逆的组织学损伤。15、按大小血管指出肾血管疾病大血管:中血管:小血管:16、高钙血症处理一般治疗为限制钙的摄入,补充足量水分,纠正电解质
6、与酸碱平衡失调,治疗肾功能衰竭等。通常采用0.9%生理盐水静脉点滴,它可补充血容量纠正脱水,又能抑制肾小管再吸收钙,随着尿钠排出增加,尿钙的排出亦增加。针对病因治疗原发性疾病,恶性肿瘤引起的严重高钙血症可静脉或口服磷制剂;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维生素D过量者停用之,必要时加服激素;结节病、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淋巴瘤等也可用激素治疗。扩容利尿,低钙透析。17、肾小球疾病发病原因多数肾小球肾炎是免疫介导性炎症疾病。一般认为免疫机制是肾小球疾病的始发机制,在此基础上炎症介质(如补体、白细胞介素、活性氧等)参与下,最后导致肾小球损伤和产生临床症状。遗传因素在肾小球肾炎的易感性、疾
7、病的严重性和治疗反应上的重要性,近年来已受到关注。此外,自身免疫导致或参与各种肾炎的证据也引起了广泛重视。免疫反应:体液免疫主要指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和原位免疫复合物,在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细胞免疫导致或参与各种肾炎的证据也引起了广泛重视。炎症反应:始发的免疫反应需引起炎症反应,才能导致肾小球损伤及其临床症状。炎症介导系统可分为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两大类,炎症细胞可产生炎症介质,炎症介质又可趋化、激活炎症细胞,各种炎症介质间又相互促进或制约,形成一个十分复杂的网络关系。非免疫机制的作用:免疫介导性炎症在肾小球病致病中起主要作用和(或)启始作用,在慢性进展过程中存在着非免疫机制参与
8、,有时成为病变持续、恶化的重要因素。剩余的健存肾单位可产生血流动力学改变,促进肾小球硬化。另外,大量蛋白尿可作为一个独立的致病因素参与肾的病变过程。此外,高脂血症是加重肾小球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18、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特点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其特点为急性起病,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并可伴有一过性氮质血症。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而其他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亦可引起。通常于前驱感染后1-3周起病,起病初期血清C3及总补体下降,8周内渐恢复正常。大多预后良好,常可在数月内临床自愈。19、RPGN病理类型 病理类型为新月体肾炎,光镜下通常以广泛(50%以上)的肾小球囊
9、腔内有大新月体形成(占据肾小球囊腔50%以上)为主要特征,病变早期为细胞新月体,后期为纤维新月体。根据免疫病理分三型:I型,抗GBM型肾小球肾炎,由抗GBM抗体与GBM抗原相结合激活补体而致病,免疫病理学检查IgG及C3呈光滑线条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分布。电镜无电子致密物。II型,免疫复合物型,因肾小球内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或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激活补体而致病,免疫病理学检查IgG及C3呈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电镜下可见II型电子致密物在系膜区和内皮下沉积。III型,非免疫复合物型,现已证实50-80%该型患者为肾微血管炎(原发性小血管炎肾损害),肾可为首发、甚至惟一受累器官或与其他
10、系统损害并存。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常呈阳性。免疫病理学检查肾小球内无或仅有少量免疫沉积物。电镜下无电子致密物。根据患者血清ANCA的检测又进一步将本病分为5型:原I型中约有30%患者发现ANCA呈阳性,被归为IV型。原III型中有20-50%患者的ANCA呈阴性,被归为V型。20、尿渗透压的测定尿渗量正常值600-1000mOsm/kg H2O,平均800Osm/kg H2O。尿渗量/血渗量:3-4.5:1。尿渗量小于200 Osm/kg H2O为低张尿,提示远侧肾单位浓缩功能严重受损,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尿酸性肾病等慢性间质性肾病。尿渗
11、量/血渗量直接反映重吸收后形成尿液时其中溶质的浓缩倍数,此值越高,说明尿浓缩倍数越大,提示远侧肾单位对水的重吸收能力越强,此值减低,说明肾浓缩功能减退。ATN(急性肾小管坏死)时此值1.2,尿Na20mmol/L;肾功能衰竭时此值1;而肾小球损伤时(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此值1.2,尿Na20mmol/L。21、SLE激素冲击指证采用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效果不著是或狼疮危象,指病情进展迅速,急进行肾炎,迅速发展的肾功能不全,大量心包积液,弥漫性肺泡出血和急性重症肺间质病变,重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的心肌损害和SLE脑病,尤其是癫痫大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昏迷的病例。22、肾脏病血压升高原理 水钠潴
12、留(血容量增加引起容量依赖性高血压)肾素分泌增多(肾实质缺血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肾实质损害后肾内降压物质减少(如肾内激肽释放酶-激肽生成减少,前列腺素生成减少)23、高钾血症处理 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心音低钝,可使心脏停搏于舒张期;出现心率减慢、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室颤及心跳停搏。早期识别和治疗原发病,控制钾摄入。高钾血症对机体的主要威胁是心脏抑制,治疗原则是保护心脏,迅速降低血钾。对抗钾对心脏的抑制A克分子乳酸钠或碳酸氢钠液B钙剂:对抗钾对心肌的毒性C高渗盐水:作用机制与乳酸钠相似D葡萄糖和胰岛素:使血清钾转移至细胞内E选择性B2受体激动
13、剂:可促进钾转入细胞内,如沙丁胺醇等促进排钾A经肾排钾:高钠饮食或静脉高钠溶液;排钾性利尿剂B经肠道排钾:阳离子交换树脂C透析疗法减少钾的来源A减少含钾食物药物B保证足够热量摄入,减少体内分解代谢所释放的钾C清除体内积血或坏死组织D避免应用库存血E控制感染,减少细胞分解24、SLE肾病的病理类型I型:正常或轻微病变型II型:系膜增生型 III型:局灶及节段增生型 IV型:弥漫增生型 V型:膜型 VI型:硬化型25、重型SLE的特点 疾病的严重程度依据于受累器官的部位和程度。血液(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WBC1109/L,PLT50109/L,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静脉血栓),神经,肾脏(急
14、进性肾炎等),肺脏,皮肤等。26、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鉴别诊断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的肾小球疾病A其他病原体感染后急性肾炎:较常见于多种病毒感染极期或感染后3-5天发病,多数临床表现较轻,一般不伴血清补体降低,少有水肿和高血压,肾功能一般正常,临床过程自限。B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临床上除表现急性肾炎综合征外,经常伴NS,病变持续无自愈倾向。50-70%患者有持续低补体血症,8周内不恢复。 C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及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部分患者有前驱感染可呈现急性肾炎综合征,C3一般正常,病情无自愈倾向。IgA肾病患者潜伏期短,可在感染后数小时至数日内出现肉眼血尿,血尿可反
15、复发作,部分患者血清IgA升高。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多早期出现少尿、无尿、肾功能急剧恶化为特征。重症急性肾炎呈急性肾衰竭者于该病鉴别困难时,肾活检明确。全身系统性疾病肾受累:SLE、过敏性紫癜肾炎等可呈现急性肾炎综合征,但伴有其他系统受累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27、ACEI: 降血压、减少尿蛋白和延缓肾功能恶化的肾保护作用,后两种作用除通过对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的特殊调节作用(扩张入球和出球小动脉,但对出球小动脉扩张作用强于入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高压力、高灌注和高滤过外,并能通过非血流动力学作用(抑制细胞因子、减少尿蛋白和细胞外基质的蓄积)起到减缓肾小球硬化的发展和肾保护作用,故为慢性肾炎
16、患者首选降压药物,肾功能不全者要防止高血钾,CREA大于350mmol/L以上停止使用。少数患者有持续性干咳的不良反应。28、慢性肾小球肾炎:系指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及肾功能损害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最终将发展为慢肾衰的一组肾小球疾病。凡肾炎综合症达一年以上,无论有无肾功能损害均应考虑此病,在除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及遗传性肾小球肾炎后,临床上可诊断为慢性肾炎。29、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A控制血压B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摄入C应用抗血小板药:目前研究仅显示对系膜毛细血管型肾小球肾炎有一定的降蛋白作用D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E避免加重肾损害扥因素:感染、劳
17、累、妊娠、药物30、继发性甲旁亢治疗原则A降低血磷B纠正低钙血症C应用活性维生素D31、紫癜肾分为四个类型I微小病变II系膜增生性肾炎III系膜增生性肾炎伴少于50%新月体形成或节段病变或血栓、坏死、硬化IV系膜增生性肾炎伴50%-70%新月体形成V系膜增生性肾炎伴大于75%以上新月体形成,VI膜性增生性病变。32、血尿处理意见 33、血尿病因 34、以血尿为主的肾小球病IgA肾病(肝硬化、过敏性紫癜继发性IgA沉积的疾病)、薄基底膜肾病(Alport syndrome)、其它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35、AII伤肾:孔径选择功能紊乱、增加足细胞内钙活性、胞内细胞骨架排列变化、裂隙选择通透性变
18、化ACEI降蛋白和保护肾作用:维持裂隙隔成分,紧密连接蛋白ZO-1分布,保持GCW选择通透性,维持nephin表达(疾病时下调)36、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鉴别要点全程无痛变形,可伴蛋白尿、管型尿(特别是红细胞管型)。尿沉渣相位:变形红细胞血尿为肾小球源性,均一形态正常红细胞尿为肺肾小球源性。尿RBC容积分布曲线:肾小球源性呈非对称曲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呈对称曲线。37、急性肾炎综合征的类型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型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非IgA)继发性:SLE、紫癜肾38、肾小管酸中毒(RTA)临床类型I型: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酸中毒,AG正常高血
19、氯代酸,低钾血症,尿中可滴定酸或(和)NH4+减少,尿pH6.0II型:近端肾小管酸中毒,AG正常高血氯代酸,低钾血症,尿中HCO3增多III型:肾功能不全型IV型: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酸中毒,AG正常高血氯代酸及高钾血症,酸中毒于高钾血症与肾功能不全程度不成比例39、IgA肾病临床特点A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血尿,肉眼血尿反复发作,发作后尿RBC小时或转为镜下血尿B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多见C常为上呼吸道感染后,典型病例为感染后1-3天D早期合并高血压并不常见40、利尿剂种类及作用机制A噻嗪类:作用于远曲小管,抑制钠的再吸收,由于钠-钾交换机制也使钾的吸收降低B袢利尿剂:作用于Henle袢的升支,排钠同
20、时也排钾C保钾利尿剂 螺内酯: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干扰醛固酮的作用,使钾离子吸收增加,同时排钠利尿氨苯蝶啶:直接作用肾远曲小管,排钠保钾阿米洛利:作用于氨苯蝶啶相似41、急肾衰病人肾穿前应准备什么42、NS的并发症A感染B血栓、栓塞并发症C急性肾衰竭D蛋白质及脂代谢紊乱43、管型及常见疾病透明管型细胞管型A红细胞管型B白细胞管型C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型宽大管型其他管型:44、血栓性微血管病指一组急性临床综合征,呈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由于微循环中血小板血栓造成的器官受累的表现。微血管主要指微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微小静脉,其突出的病理特点为小血管内皮细胞病变,表现为
21、内皮细胞肿胀、管腔狭窄,部分小血管腔内可见血栓形成。经典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主要指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HUS和TTP同属于血栓性微血管病,其区别在于HUS是以儿童为主的疾病,肾功能损害更明显;而TTP主要发生于成人,神经系统症状更为突出。其他常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病因还包括恶性高血压、硬皮病肾危象、妊娠相关的肾脏损害等,目前有人将抗磷脂综合征也纳入血栓性微血管病范畴。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是血栓性微血管病发生的关键。45、肾性骨病分型、处理A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B低转化性骨病 a骨软化 b骨再生不良 C混合性骨病46、肾脏的被膜分几层 由外向内:肾筋膜、脂肪囊和纤维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