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当作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环,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下面本人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一、课前预习,提出明确要求,教给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一篇课文,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
2、后带着问题学习,这样阅读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授新课,就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通常的做法是: 1、预习要求要明确具体:即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2、根据不同的教材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如在教挑山工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内预习,运用标记法边读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重点和疑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点,我就引导学生利用集体的智慧进行讨论,自己解疑,这样学生就逐步掌握了预习的方法,从而也激发了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能力。二、引导学生读书时,抓住重点词、句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连都”等句子。这样
4、,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风光,同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草原优美的风光所陶醉。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也很注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比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觉得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这样极其简单的摆设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进行对比,来说明周总理的生活极其简朴;把工作任务繁重与办公用品简单对比;把工作非常劳苦与食物非常简单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周总理的伟大。三、引导学生析疑,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生在预习中,对课文有了自己的思考,但这些思考往往是混乱的,
5、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理顺思维、调整思维结构,形成新有思维方法。具体表现为他们的提问不能涵盖课文的重难点,提出的疑问不能自己全部解答或解答不准确、不全面,这时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予以帮助,引导。具体做法是:首先集中疑问。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思考出的问题,浅显地问题材当时解答,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可适当补充学生未提及的重要问题。其次,析疑解答。引导学生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过程,进行深入钻研,进一步剖析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在联系,把握作者思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谋篇布局的匠心以及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从而领悟
6、读写规律,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时,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引导学生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披沙拣金的分析。并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非思维结果(答案),重锤敲打思维的滞塞、错误之处,引领学生自我疏导、自我纠正;重锤敲打学生的口头表达或文字表达,使他们的表达符合语言规范。再次,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归纳课堂所得,总结学习规律、方法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为课外实际运用打下基础。四、抓住作者思路,引导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
7、为了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我”对哪几件事印象较深刻?为什么?读了课文,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后,教师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清楚,课文主要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 五、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
8、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我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浆,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这时我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我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语气)。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总之,需要教师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采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边读边议,释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