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能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的这句话,说明了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很显然,这把“双刃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一刃”指创造教育,而另“一刃”则指教育的弊端。那么,克服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弊端,实施创造教育的关键在于什么呢?关键在于实践活动。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多年来一直效率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教育脱离学生的生活实践。修订版大纲将“课外活动”发展为“语文实践活动”,正是还语文教学本来面目的重要举措,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语文教学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到课堂内外丰富多采的生活
2、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教学质量才可能获得切实的提高。因此,改进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一、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摇篮。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在其主观意志的作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实践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是徒劳的。教育家陶行知十分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出了对儿童要实行“六大解放”,号召“护育员或先生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学
3、生有动手的机会”,提倡学生主体自动,身体力行,躬亲实践。周德藩主任在他的著作素质论教程也告诉我们:“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情境,人的思维正是在问题情境中得到激发的。”在教学九色鹿一文时,我循着这一思想,摒弃了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讲解,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其在特定的情境中引起共鸣,形成对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谴责和鄙视和对九色鹿舍己为人、善良的崇敬,从而达到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在表演的过程中,同学们溶进了自己的理解、情感,声情并茂,表演细腻,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展现在我的面前,震撼着每一位同学的
4、心灵。当演到调达背信弃义向国王告密,并带领军队前去捕捉九色鹿时,有许多同学在对九色鹿担心的同时,也对忘恩负义的调达充满了愤怒和鄙夷。这种表演不是简单的课文翻版,也不是泛泛而读,而是语文的人文性、人情味在学生的灵魂中安了根,使同学们的情感进一步地升华,加深了对课文的主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二、语文实践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众多的交流机会,学生在尽情交流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发展了创造性思维。人们在交流的过程,首先是收集各种信息,然后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内化等,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多层次的发展。我指导学生理解小稻秧历险记第一、二自然段的“气势汹汹”
5、、“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与交流的: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自己走上讲台把它写在黑板上。(学生自读课文,并上台写下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师:同学们找得很好,把一、二自然段中关键词都找出来了。今天我们不求助有字词典,而要用无字词典来理解这几个词语,好不好?生:好!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听听老师是怎样来读这几个词语的。(老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师:怎么样?生:好!师:请像老师一样读。(学生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老师不时表扬。)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
6、分说”、“一拥而上”肯定懂了。谁知道请举手。(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上台。)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的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把老师从四面围住。)师:“你们干什么?”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叉起来。生:(叉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师:(问全体学生)他们应干什么?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小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同学哈哈大笑
7、)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学生读黑板上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通过这种实践与体验,学生对“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词的理解与简单的字面理解,有了本质的飞跃,知其意,悟其形,察其味;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感悟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学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角,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实践,可以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
8、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三、语文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表达愿望,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不竭的源泉。2000年5月颁布、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把原大纲中的语文“课外活动”改为“实践活动”,虽两字之差,却更明确地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与真谛,打破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字书与无字书之间的界限,使语文教育成为一池活水了。“修订版大纲”在对阅读部分的修订中提出:“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另外在“修订版大纲”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中的第四大点“语文
9、实践活动”是这样诠释语文实践活动的:(1)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的交流读书心得;(2)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读、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4)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这些都指出了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意,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宝剑锋从磨砺出”愿“实践活动”这块摸刀石能将教育这把双刃剑磨得更亮。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教师是“创造未来人”的特殊雕塑家,早在30年代,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育不能只是知识的简单传授和继承,重要的是创造和发展”。他认为创造要从小抓起,注重实践为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应该肯定地说:创造教育强调实践性。展望二十一世纪,创造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实践环境,并积极引导他们去实践。那么它必将成为学生的精神生活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的民族巨人将会在二十一世纪挺起自己笔直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