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精加略”课型的教学策略随着中高年级教材的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心由识字为主过渡到阅读和写作应用为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根据年段目标加强“导学”功能。显然跨越式211模式已经不太适合中高年级的教学。精加略这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那么何为“精加略”模式呢?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中的“精加略”课型,中高年级的主要教学模式,即把有关连的两篇文章(一篇精读、一篇略读)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两篇文章或者是主题相同,抑或是写作特点相似。略读课文的学习成为精读课文的进一步延伸,精略结合结构的分析、主题的挖掘为拓展读写提供成长的沃野。一般“精加略”课型分三个课时完成。要保证不
2、低于20-25分钟的阅读、30分钟的写作。对于精加略教学模式老师们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该如何合理安排三课时内容。既每一课时要完成什么目标,这些目标又该如何落实,分别要落实到何种程度。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几个精加略教学实例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对比分析,找结合点。首先明确一个问题,不是任何两篇文章都能采用精加略的模式进行授课。两篇文章一定要有结合点。这两篇文章来说要么是在主题上的结合,要么是在写法上的结合。要选择精略结合的两篇课文,首先要站在单元整合的高度上,通读教材、分析教材、对比分析本单元所有课文的的异同点。结合点越多的两篇课文越适合做精加略。比如鱼游到了纸上和全神贯注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第
3、七组的一精一略两篇课文。它们的结合点有三处。1.作者表现的主题高度一致。都是赞美持之以恒,做事专心致志的优秀品质。2.表现方式一致。都是通过一件事来表达主题。同时都是以第三人的视角来审视整个过程。3.写作方法相同。都是通过动作、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及品质。以上这些是大的结合点,老师们只要读过教材很容易找到。除此之外老师们还得在细微之处寻找结合点。例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这些结合点,我们称之为语文知识点。这些点通常被老师们忽略,相反这些才是语文课该教给孩子的知识。只有找全、找准结合点才可以在教学中达到学法和写法的迁移,达到精略结合学一学、练一练、用一用的目的。 二、深挖教材,合
4、理分配。通过培训或观课我们可以明确:第一课时主要解决两篇课文的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也可以处理一些不太重要的段落。第二课时直奔精读课文的重点段落,品析重点句段,以读促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或情感,从而升华主题。将精读课文的学法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由学生自主完成略读课文重点段落的学习。第三课时运用作者的某一写法完成一个片段或一篇习作。分配课时内容其实就是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吃透教材、分析学情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学目标越具体,内容分配就越清晰,越有层次感。以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小嘎子与胖墩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刷子李为例加以说明。先说第一课时字词教学内容。通过研读教材,我们
5、发现小嘎子与胖墩比赛摔跤儿化音很多,有小胖墩儿、单褂儿、一身牛劲儿、虎势儿、猴儿似的尽管从一年级学生就开始接触儿化音,可像这样京味十足一连串儿化音的句子,学生读起来还真有困难,所以读好儿化音就成为字词教学的重点。还有“公鸡鹐架(qian)”属于不常见字肯定读不准,课堂上老师必须得解决读准字音的问题。而后两课的生字大部分学生完全有能力掌握,课堂上就大可不必花费时间了。再说如何总体把握结构、脉络的问题。小嘎子与胖墩比赛摔跤和临死前的严监生属于片段节选,似乎没有结构和脉络。细读文本后就不难发现,小嘎子与胖墩比赛摔跤过程是按一定的顺序描写的。引导学生关注按一定顺序场面描写,就成为初读文本的学习重点。再
6、看作者描写临死前的严监生也是有层次分明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层次,岂不是让文章结构清晰起来了。而刷子李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加之又是初读就只能让学生概括他奇在哪些方面处了。第一课时的内容分配完成后第二课时目标就水到渠成。1、品析作者对严监生动作和家人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将学法迁移至小嘎子和刷子李这两篇文章,感受小嘎子、严监生、刷子李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2、学习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写作手法的不同与好处。3、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中的重点语句,以读促悟。第二课时难就拿在细节的处理上,为一步步完成教学目标,如何将各个散落知识点巧妙有机结合。(后文中有专门针对第二课时教学策略的论述,在此不赘述。)第三课
7、时的写自然不言而喻,一定是写一个人物,通过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特点。通过写来检测前两课时的学习效果。 三、 巧施策略,层层深入。 精加略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只有短短的25分钟左右,中高年级的课文篇幅又比较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就必须要细化教学目标,要注重对文本的深层次阅读,直奔重点段落。各教学环节丝丝入扣,层次分明,详中有略,略中有点。 学习圆明园的毁灭+难忘的一课第二课时其中目标之一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重点感悟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再现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其中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布局特点、建筑之美、珍宝文物。其中建筑之美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让人
8、身临其境这当然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为了做到重点突出,体现层次感。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教材的:直奔重点词让学生在本段中找到最能体现其布局特点的四字词-众星拱月,接着出示圆明三园被其他众多园子包围的图画。借助图片形象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同时也弄清了圆明园的布局特点。感受建筑之美采用师生接读为切入口,在一读一说中发现对比的写作方法。师: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生: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师: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生: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师:老师读的是金碧辉煌的宫殿显然是高大宏伟的,你们读的是那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就必然是(生接-小巧玲珑的)。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是热闹的,那象征着
9、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就必然是(生接-宁静的)。看,同学们,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这里运用的是(生接-对比)的写作方法。那对比只有这一处吗?那接下来,同桌之间就像我们刚才那样,合作读二三句话,看看还有什么跟什么进行了对比。老师这种不留痕迹的引导,让学生水到渠成的感悟到这种写法的好处。对于文中奇珍异宝介绍更是只抓上自、下至两个重点词,让学生明白作者用了极尽概括的语言表现出园中珍宝数量之多,年代之久远。这一部分的学习实则在为目标二:“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做铺垫。从上文中不难看出,整个教学过程,真可谓层次分明,详中有略,略中有点。教学环节之间既有横向衔接,又有纵向递进,使教学目标落实扎实而巧妙。 以上是笔者对精加略教学模式的一些粗浅看法。即便不成熟但它都来源于教学一线。只有深入其中,大胆实践的老师们,才能一层一层揭开“精加略”的神秘面纱,乐在其中,行在其中。 三十一团中学: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