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摘 要】动手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关键词】课堂教学动手操作 启发思维 创新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因此要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一、动手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活动。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激起和诱发思维展开,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使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我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
4、操作为主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1,l),得到并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1,3)、(2,2)、(3,1)。我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摆弄弄。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l个到右边,就(3,l)
5、、(2,2)、(l,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l)。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到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操作,求出梯形的面积,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占大部分,通过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2.有数方格的;3.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4.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5.把梯形剪开再拼成一个三角形。学生以小组合作进行类似的动手操作
6、,通过大家协调、交流、讨论,共同参与,实现全体同学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三、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认识分数”时,我设计了一系列感知活动,让学生获得对1/2全面而深刻的认识。(1)用圆形纸片代替蛋糕,把它平均分成2份,理解1/2的实际意义。(2)要求学生用多种材料也得到它们的1/2,拓展1/2的实际意义。(3)观察比较大小悬殊的两个蛋糕的1/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单位“1”的概念,即弄清“是谁的1/2”。(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图或动手操作)表示出
7、1/2,从实际意义上升到抽象意义。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当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我提出:“给你一张正方形纸,你能不能折出它的1/4?试试看,请给你折出的1/4涂上颜色”这时,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动手操作起来,他们用多种方法折出了1/4。通过手、眼、脑并用,启迪了他们的大脑思维,很快又得出了很多种1/8、1/16的折叠方法。这种以“动”激“活”的学习方法,营造出的学习氛围,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让他们分享着进步与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
8、形进行寻求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途径的操作,提问:“怎样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对于推导公式,可以引导通过观察图形的转化,小组内讨论并动手操作,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四、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 一个人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例如在讲对称图形时,学生了解了对称图形的特点后,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创新
9、动手剪对称图形,边剪边展示成果。学生动手剪出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我让他们自由地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学生的作品真是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剪对称图形的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对称”;展示作品让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这一活动的设计,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又如,在“拼积木”活动中,我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我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我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法问题,它还有利于把全体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每个学生直接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当然加强动手操作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真正做到充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参考文献:曹培英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教学模式孔企平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