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中石兽第一课时教案学校:德安县第二中学 教师:李珍珍一、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实践出真知”,不能随意主观判断事情二、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三、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六、授课老师:李珍珍七、授课班级:初一年(6)八、教学流程:一、导入关于文言文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文言文是通过事件阐明一则道理。通过预习,这篇文章大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目的: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有了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二、作者介绍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三、解题“河中”是地点,“石兽”指对象。河中石兽-倒塌在河中的石兽(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文体知识讲解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
3、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五、文言知识讲解(一)第一段文言知识讲解1、学生背诵第一段。2、根据出示的文言文翻译,找出红色部分字词对应的原文。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 倒塌到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到河里了。经 历了十多年, 和尚募集资金重新修整(庙 门),便到河水中寻找那两只石兽,最后没 有找到,(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河流 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划着几只小船,拖着 铁钯,找寻了十多里,也没找到(它的)踪迹。3、学生总结第一段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1)、
4、古今异义: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2)、词类活用棹:名词作动词,划(船)(3)、特殊句式 “求二石兽于水中”“于水中求二石兽”(倒装句中状语后置)4、学生齐读第一段(二)第二段文言知识讲解1、自主阅读第一段,找出特别标注的翻译对应的原文。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学,听说这件事便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特性坚硬 沉重,泥沙的特 性松散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里,逐渐地 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流(往下游)寻找 它,不也颠倒错乱吗?大家很信服,认为 (这话)是正确的言论。2、根据文言字词说出对应的翻译。3、重点字词
5、句式的讲解,点拨4、小结第二段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词,与“否”相反。耳:古义:罢了 今义:器官 (2)、词类活用暴涨:动词作名词,洪水(3)、特殊句式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动句)5、齐读第二段(三)第三段文言知识讲解1、重点字词的讲解2、齐读翻译,思考翻译对应的原文3、小结第三段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盖: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固:古义:本来 今义:坚固但: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2)、特殊句式 “当求之于上流”“当于上流求之”(倒装句中状语后置)4、齐读全文六、课文探究(一)课文
6、中描述了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各自寻找石兽的理由和结果是什么?。人物 寻找的方法 理由结果 寺 僧 原地水中 以为顺流下矣不可得无迹下流求之 讲学家原地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众服为确论(实则找不到,失败)老河兵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果得于数里外(二)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明确(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三
7、)他们各自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明确(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 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脱离实际,代表据理臆断的态度;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代表实事求是的态度。)(四)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七、课文小结八、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再说说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收获?九、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本课练习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