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几点感悟作者姓名:廖灿春单位:湖北黄冈罗田双凤坳中学学科:教育心得邮政编码:438632手机号码:13971720472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几点感悟-读教育新理念有感罗田双凤坳中学 廖灿春课程改革把“课堂气氛”提到探究的范围之内,新课标要求新型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和谐融洽的,是师生互动的,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气氛中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培养出适应新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而实际上,我们的课堂气氛还很沉闷,大多数时候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有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参与学习也会设计一些问题(往往都很简单),可是往往是教师又是启发又是引诱甚至“威迫”学生依然启而不发,无动于衷,当被老师点
2、到了名,有些学生也只是懒洋洋的站起来用一句“我不会”来搪塞,最后老师只好自问自答了。举手回答问题的现象只在七年级上学期里普遍出现,到八九级时就慢慢绝迹了了;在教师的启发后,向老师提问题或在课后向老师提问题的情况在七、九年级偶尔发生,七年级学生是真的不懂而问,九年级学生往往是问关于中考的问题,而且是那些对自己期望值较高的学生才会问题是;在教师有意或无意失误时,七年级学生能迅速指出,八年级学生往往不置可否,九年级学生在用小动作订证许多次之后才会有人指出,这是同事们都有的感受,于是评价说:七年级学生爱卖弄,八年级学生无所谓,九年级学生想看老师出丑。 人们都知道,人的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培养出
3、来的,因为孩子开始说话时就开始问问题,他们总在问别人“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在这些大人们认为无聊可笑的问题中,他们认识了世界,了解了世界,但又在这认识和了解的过程中又有了更多的问题,因为他们未知的东西(现象)似乎更多了,疑问也就更多了。所以当孩子们走进学校时,对学校充满了好奇,认为老师会比自己的父母知道的东西更多,于是,他们会向老师提出许多千奇百怪的问题,也愿意告诉老师知道的,所以对老师的提问也非常愿意回答,抢着回答,这本是一片光明的现象,可惜,中国传统教育并不这么认为。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不喜欢学生提出太多问题,特别是提与自己所教课程“无关”的问题(他们似乎忘了知识其实不可能“无关”不可能
4、绝对没有联系),所以当学生问到类似问题时,他们要么拒绝回答,不置可否,要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让他们不再干“与学习无关的事,浪费时间”,对于课堂上学生的提问,老师也可以用与课堂“有关或无关”来作为标准,甚至对那些“有关”问题,老师也会用“提问程序”,“提问语言”等条条框框来界定,对于那些回答问题的同学也有众多规矩,长此以往,最后让学生都不再问什么,也不再回答为什么(谁都不愿意让人指责了又指责之后还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最后,传统的课堂教学就只乘下教师的自问自答了,课后师生间躲着走了。要改变这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我们的教师还应多多努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教师要冲破“师者,传业、解惑也”的传
5、统观念。韩愈的一句“师者,传业、解惑也”成了中国传统教师的金科玉律,让中国教师从思想上把自己架于学生之上,认为自己必须做到“传业、解惑“让学生从无知到有知,又非常看重自己的尊严,当学生有“惑”问到,而自己不能“解”时,各种担忧一拥而上,会让他们恼羞成怒,于是又只好用“师道尊严”来欺压学生,达到让学生不再问自己问题的目的,而学生在这种教育下也顺其自然的不再问了。所以,中国古代的学生往往都不如老师,象孔子的七十二贤人其实并没什么声望,后代的一些大儒教出的学生也都不过尔尔。人不是万能的机器,谁都不可能对一切都了于指掌,这个道理古人都懂,所以他们才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的提问教师答不出来,其实是再
6、正常不过的现象,在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只有引导好学生,让他们去探究,找寻作案,犯不着觉得自己无知。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应该是教师的骄傲,而学生都问不出问题才是教者的悲哀。我们如果能把问题当成教学契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而经过老师的引导、点拨激发更多的思考,提出更多的问题,最后又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开始下一轮的探索。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认识,积累经验,获得知识。其次,把“教学生知识”变成“教给学生智慧”。我们从课本中学习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用这些知识来应对世界,似乎很顺理成章。而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的认识,知识从来都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永
7、远都只代表着过去,而只拥有过去的人是不能适应现在和将来的。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当今社会的知识总在推陈出新,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瞬息万变的。如,以前人们总在说的世界人种问题,以前人们只说世界上有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混血儿,现在有资料说世界上还有蓝色人种,人数已过千。还有我们总是说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曾向外宣布中国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民族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我们如果还只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那只是把学生当成了装知识的袋子,而他们也只是装装而已,他们“装”的这些知识是应付不了这个世界的。如果我们能教会学生探究知识,教会他们自己去探究知识的来源与发展,就教会了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应付世界的能力,而他们在这个探究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在应付世界时变得得心应手,变得聪明,而不至于象古代的读书人书读得越多越笨,成了百无一用之人,也不至于象以前的学生读十几多年的书,大学毕业了却找不到一份自己可干的工作来换取自己的生活必需品。古人尚且知道“授人以鱼不及授人以渔”,新社会的教者们为什么不能在从教中授于学生“渔”,让学生把“知识”变成“智慧”呢?做到从思想根源上改革之后,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堂自然会改观,我们教者就再也不是“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书相同”了,我们的生活也自然会充满光彩,变得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