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沧海 新乡市43中 张文云一、教材解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3、有感情的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词的意境。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2、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吟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
3、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
4、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
5、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ppt) 学生个人配
6、乐朗读。全体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3、诵读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诵读,并注意引导指正。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4、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意学生带着问题,先反复诵读,读通文意,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PPT:问题组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
7、景。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8、。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诵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学生想象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象?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
9、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赏析拓展:如果是你站在结石之上,看到眼前之境还会想到写生么来抒发你的情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若出。,若出。5、小结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6、拓展与延伸(1)曹操的历史评价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10、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2)对比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沧海桑田,当时光进入20世纪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伟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毛泽东领导他的队伍刚刚推翻了就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红色政权,又把美帝国
11、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 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载的滔天气概激发了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壮志激情。)7、作业(1) 反复诵读课文达到背诵并默写课。(2) 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尝试吟诵,体会情感。(3) 预习下面4首古诗词。教学反思窗体顶端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赶教学进度,诵读教学的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多数学生习惯了默读等阅读方式。为激起学生的阅读的热情,在观沧海这篇诗歌的教学中,我用诵读贯穿了整节课堂。 在课前的导入过
12、程中,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赫赫战功和显赫的军事、文学地位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接下来就进行诵读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先入为主。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是赏析诗歌。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诵读的效果作出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 除了整段的诵读外,我特意挑选了某些句子来让学生体味诵读,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诵读过程中,有几位学生能够饱含
13、感情地诵读。对于学生读得不够味的地方,我及时加以指点,使学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这个环节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 (1)长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诵读是一种累赘与负担。 (2)可能因为有听课老师的存在,原本活泼的课堂显得比平时要呆板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3)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情。 最后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钟左右的学生自由诵读时间,力争当堂成诵,体会作品的内涵。但由于前面环节安排的不尽合理,使得本环节只能一带而过,错失了我的本意。 总的来说,通过对这次汇报课的反思,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作品的情感是以语言为依托的,离开语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痒。 2、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3、虽然本节课是以诵读为纲,但我仍感觉教学设计上,安排学生读的时间太少。 如果我再上观沧海这节课,我想做这样的改进: 一、教学上仍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为基础。 二、加强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主动思考发言。窗体底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