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的教育。初次读到此文,我就觉得这篇课文既浅显又深刻。觉得它浅显,是因为课文篇幅不长,是一篇500字美文,课文中语言朴实,平易近人,如话家常,每段的意思也比较容易理解;觉得它深刻,就是季羡林先生不仅带我们领略了德国美丽的花儿,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花”的背后一个美丽的民族,还有作者那淡淡暗香般的美丽情怀。循着这条情感的主线,课堂上我选择“变化是有的,但美丽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为切入点,以“美丽没有改变”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
3、构共生。在教学过程中,我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课文,做到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所悟,使学生在课堂上大有收获。在具体操作中,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透过文字背
4、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其次,在这节课中,我还特别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第三段抓“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品景色之美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后,出示画面,“还有那些词可以描绘这样的景色?”不仅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也是对这两个词的深入理解,不仅有直观形象上的感受,还有语言的碰撞。另外,多次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仿佛看到了什么,使整节课语言训练扎实。再者,在课堂中我注意点拨,开启学生智慧。在让学生谈了对“人人为我
5、,我为人人”这句话的理解后,我说到:“你们精彩的发言让老师想到了一个词:舍得。有舍才有得,我们虽然舍弃了看自己的花,但走在路上的时候却看到了更多的花,而且当你从自己门前走过的时候,也看到了自己的花。”接着我又提问: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孩子们畅所欲言,班级轮流值日、班级图书角大家感触深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了真实的感受。在我的这堂课中我能感受到学生们学的很愉快,读的很动情,但是我感觉对学生的的关注还不够,给他们的空间还太少,为了课堂的完整性使得他们还在老师的调控中亦步亦趋地探索。还有就是课堂设计的深度还不够,课堂上只抓住了课本的那点知识,延展得太少,显得不够大气。老师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广度。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总之,课堂教学真的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这些遗憾,才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总是在不断的探讨中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