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教学式研究之图形的放缩教案学案测案设计: 审核: 批准使用: 创作时间:教学内容: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教材2829页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2、 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教学重点:认识图形的放缩现象,能把一个图形正确的放缩。教学难点:掌握图形的规律,体会图形的相似。教学过程一、 知识回顾描出下列各点并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A.(3,7) B.(3,4) C.(5,4) D.(5,7)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二、 自主探究1、 一张贺卡的长是6厘米,
2、宽是4厘米。下面是笑笑、淘气、小斌在方格纸上画的这张贺卡的示意图。谁画得像呢?(每格边长为1厘米) 讨论:(1)他们三人谁画得像?(2)他们是怎么画的?(3)比较笑笑和淘气所画图与原图的异同温馨提示:将一幅图放大或缩小,只有将每一条边放大或缩小相同的比例,画的图才像。2、 把下面的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1) 以2:1为例,放大图形(2) 自由画,比比谁画得像?温馨提示:图形放缩分三步一看,看原图形每边占几格;二算,计算按给定的比将图形的各边长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新图形每边各占几格;三画,按计算出的边长画出原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图。三、 探究应用1、 按要求画一画把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2、 按要求画图。(1)把上面各图形按3:1放大。 (2) 把(1)得到的各图形再按1:2缩小。3、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下面( )组的两个图形,第一个图形是由第二个图形放大得到的。 A B C (2)在下面的图中,其中图A缩小后能得到的( ) 4、 画出下面菱形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的图形。四、 本课小结,谈收获。五、检测与反馈。1下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各边按1:3缩小。 2、画一画。分别画出按1:2,1:4缩小后的图形。3、在方格纸上先将下图的各边长放大为原来的倍后,再将放大后的图形按1:3缩小。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