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小学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发达地区、城镇转移,催生出了“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这特殊群体中,小学生占大多数,由于父母长年不在家,这些小学生缺少家庭的温暖,性格养成不健全,与同学、老师难于沟通,有心事从不与老师说,犯了错误就跑,有些学习成绩大滑坡,纪律散漫,迷上电子游戏。“留守”学生的教育也就成了许多学校的心病。笔者认为,关爱农村“留守小学生”有以下三种做法。一、爱心感化“留守小学生”对于“留守小学生”,如何关心教育,给予母爱般的温暖,抚慰他们幼小无助的心灵,使他们的心理尽快恢复健康,逐渐走向全面发展,这是教师不如忽视的问题。
2、苏霍姆林斯基说:“假如我们的孩子都能以乐观的情绪去看世界,假如他们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能向他们展现出美丽、精细、柔弱、温和色彩的话,他就会易于接受教育,就会贪婪地聆听你的每一句话。”所以,对待“留守小学生”,要有爱心,用默默的关心、呵护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耐心地感化他们。只有对他们倾注爱心,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母爱的温暖,才能便于沟通,才会有利于他们性格的健全。“教育学生的奥秘在于热爱、关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可见,师爱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教师的关爱能使“留守小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向教师敞开心扉,这有利于他们全面、健康、协调发展。二、用信任激励“留守小学生”很多“
3、留守小学生”在幼小时父母“离巢”外出打工,他们长年和祖辈生活在一起,自律能力差,一些人学习成绩大大滑坡,纪律散漫,加上祖辈无力管教,导致他们没有自信心,干脆破罐子破摔,成了“害群之马”,处处遭人“白眼”,有心事不说,犯错误就离校出走。因此,教师必须信任他们。塞缪尔约翰逊说过:没有信任则无友谊,没有真诚则无信任。教师要以真诚的师爱去对待“留守小学生”,相信他们不是“教不好的学生”,及时把握他们的实际情况,对他们寄予良好的期望,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除生活细节上的关爱以外,在学习上及时发现、适时鼓励他们一些微不足道的优点和进步。这样,会使从小缺少父母爱的“留守小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生活上的益友,学
4、习上的良师。他们会改正自己的错误,对前途又充满希望。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告诫我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教师必须信任“留守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信任,为他们架起了一座通往成功的桥梁。三、用热心去呼唤亲情效应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的。“留守小学生”的父母长年在外,有的只在大年夜打个电话,有的趁着新春佳节团聚千方百计弥补亲情。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钞票大把地给、衣服大包地买、游戏尽情地玩。殊不知,“留守孩子”最需要的并不是物质的补偿,而是精神的抚慰、心理的疏导和性格的完善。因为,
5、“留守孩子”在家接受的都是隔代教育,父母亲情的缺乏容易导致偏激、狭隘、孤僻和任性等心理偏差的形成,祖辈监管不力、教育方法不当,难以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教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留守小学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和教师度过的。用热心去呼唤亲情效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教师不妨建立“留守小学生”谈心制度、开设亲情电话、开展心理辅导,安排亲情接触课,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让“留守小学生”重温亲情。“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个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配合。南宁市教科所举办的“感恩报告会”深入我县广大农村中小学,外出打工的家长纷纷赶回,与学生同听报告会,亲情接触,得到了强烈的反响。“留守小学生”的教育是一项基础教育。我们必须以爱心为基础,以信任为桥梁,以热心为平台,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