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勇做特教拓荒者 浅谈智障生教学管理心得与体会 内容摘要;经验告诉我们,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应该是一种“以分类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生活教育”是一种通过“学习与游戏,动手实践,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使他们最终能适应社会回归社会。关键词;残而不废 积极情绪 分类教学 教育合力 智障儿童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由于智力上的缺陷,在学习文化知识和掌握生活技能方面水平都很低。我们特教教师只有通过适合他们的一套特殊的教育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生活适应能力及劳动技能,使他们今后成为社会上残而不废的劳动者。 在几年的智障班教学管理过程中,我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 一、尊
2、重和爱护学生,开启学生心灵之窗 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爱墨生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和爱护学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自尊之心,人皆有之,智障儿童也不例外。由于他们智力的缺陷,长时间受到人们的歧视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因此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尊重和爱护。作为教育者,我们只有真正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校园生活的温馨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真正融入学习生活中,取得不断的进步。 我班的高月月同学属于轻度智障儿童,在普校上过学,由于受到过同龄小朋友的耻笑和侮辱,使得原本性格开朗的她变得沉默寡言,从不走出家门与小朋友交往。渐渐的,在家里也不与父母交流。刚刚入
3、学时,我们问一个问题,问好几遍,她也不回答。下课后,也不与同学玩耍。学习水平总提不起来。面对她的这种状况,我总是尽力对她细心照应,并要求同学们主动带领她一起参加集体活动。后来在一次唱游课上,她竟站起来唱了一首歌谣,尽管声音很小,但对于她来说,是一个很大进步。我让同学们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我和科任老师的尊重和关爱下,她变得喜欢与人交流了,并且主动承担了帮助小同学洗衣服的任务。现在,她各方面进步都很大,她的父母激动的告诉我们,他们从没有想到孩子会有现在这样惊人的变化! 二、创设和谐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
4、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特殊教育更是如此。然而,智障儿童由于认识活动的缺陷,并伴随一定的心理问题,呈现出以下特征:社会适应困难,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发展缓慢,意志薄弱、情感体验肤浅,情绪波动大,识记速度缓慢,知识保持不牢固,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积极主动性,容易丧失自信心,对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我们特教老师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以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情绪。所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教师本身要以自己对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用爱心去教育、引导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爱与
5、快乐的教学环境,克服学生的退缩、自卑等不良心理。 2、智障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并且因智力思维缓慢,学习主动性差,知识再现困难或不牢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方法要直观形象、快乐的学习环境,富有情趣。和蔼可亲的教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抓住学生有效的注意时间,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并且根据实际对知识进行充分练习,以巩固智障儿童的所学内容。 3、注重因材施教,体现“体验成功原则”。体验成功是学习效果的一种正反馈,也是学习动机形成与增强的最重要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成功体验,是维持和增强学习动机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地方式。因此,只有从智障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和
6、标准来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我们应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鼓励他们的发言,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才能最终调动起智障儿童的积极情绪。 三、实施分类教学康复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素质 教学活动要面向每一位同学,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一示同类型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达到矫正缺陷、发展智力的目的。这就需要对智障儿童实施分类教学。 分类教学是根据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点,按照其残疾程度、年龄特征、社会适应能力等实施教学、分类指导,使他们能够尽量得到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分类教学
7、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其潜能,达到更高的发展目标,最终实现人的高发展潜能,使其身心走向康复得以充分良好的发展。根据我班智障儿童的特点,如个人生活的适应、缺陷的补偿等进行分类,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儿童其教育目标也不完全一样。 轻度智障儿童的教育目标: 1、 传播实用性学习功能:即向学生传播基本的读、写、算技能,使智力落后儿童能掌握在家里或社会中进行正常交往所需要的阅读、表达、计算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掌握一定的日常劳动技能,矫正动作缺陷,增强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提高集体生活能力:他们也是社会的一员,始终要回归社会,要和周围的人进行交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他们与
8、人交往时尊重别人,保持应有的礼仪,学会替别人着想,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团结协作的精神。 中度智障儿童的教育目标: 1、 培养适当的社会行为,发展其情绪稳定性。 2、 进行个人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训练。 3、 培养与学生集体发展相适应的活动技能。 4、 进行与日常生活需求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的教学,并培养实用性生活技能。 重度智障儿童的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能掌握一些基本生活技能,如通过表情、手势、简单的语言等使人明白他们的需求。 经验告诉我们,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应是一种“以分类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生活教育”是一种通过“学习与游戏,动手实践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来提高每一个
9、学生的素质,使他们最终能适应社会。 四、密切联系家长,形成教育合力 智障儿童的家长,需要付出比正常儿童家长多十倍乃至百倍的心血。但是作为家长又不能采用严厉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产生惧怕的情绪;也不能放任自流,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一切都是教师的责任。智障儿童的教育工作只有学校和家长密切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双方合作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的内容、文化知识的内容、儿童缺陷行为的矫正等。教师应和家长们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同时,家长也要把学生在家中情形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于教师能及时跟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成长目标计划。只有在学校、家长密切合作,才能便于教师更好
10、的教育学生! 在与家长的联系方面,我们应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 1、家长会。家长会是教师和家长联系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的活动内容包括,教师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情况、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组织观看学生的文体活动、观看教学过程等。另外,我们教师还应听取家长对我们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2、家访。家访是教师定期到学生家中访问。主要向学生家长介绍孩子在校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了解家长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教师家访前,必须确定家访的目的,准备家访的材料,做到有的放矢。 3、电话联系。电话联系是教师和家长联系的最常用的方式,此种方式便于学校和家长及时交换意见,以更好的配合工作。 总之,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是一项艰辛而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虽然我们有着几年的教学经验与成果。但新的时代,新的教育观念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智障儿童的教育还有更广阔的天地需要我们去开拓。在以后的工作中,只要我们坚持从智障儿童的实际和未来需要出发,勇于探索,进一步改变教育观念,大胆尝试,勤于总结,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会为智障儿童群体创造出一片更加美好的蓝天。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