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号:19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题 姓名: 班级: 组号: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 名句填空_ ,松柏有本性。无为在歧路,_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_ ,_ 。 _,客舍青青柳色新。俱怀逸兴壮思飞,_ 。天街小雨润如酥,_ 。蓬山此去无多路,_ 。 _ ,_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_ ,自缘身在最高层。2、 理解性填空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百感交集心情的诗句是: _,_ 。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表现诗人对仕宦浮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_,_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的诗句:_,_ 。也同样表现新旧更替的
2、生活哲理。杜牧在赤壁一诗中运用议论,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评判的诗句是:_,_。过零丁洋中用比喻的手法抒写社会现实及表达愿以死报国的句子分别是:_,_。_,_ 。水调歌头中富有哲理的的词句是:_ ,_ ,_ 。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李商隐的无题中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是:_,_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诗中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其中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是:_,_ 。3、文学放飞:这些年来,我的脑海中常常活跃着名著中一个个典型的人
3、物形象,我常常想:假如我是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我一定会去铲除我们这个社会上的一股股“毒瘤”,如接纳未成年人的黑网吧、制假售假的窝点等,还社会一块明净的乐土。假如我是:_(要求:说出名著名称、作者、名著中的某一人物,联系人物的形象对现实社会中阴暗面的东西作出自己的积极行动。)二、 文言文阅读 (一) 阅读课内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4、,猿则百叫无绝。_,_。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本文的作者_,字叔庠,南朝梁_家。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风烟俱净( ) 水皆缥碧( ) 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 ) 互相轩邈( ) 疏条交映( )3、翻译句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4、 第一段总说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5、 你喜欢富春江的水,还是喜欢富春江两岸的山?请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6、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中哪句话与他有异曲同工之妙? 7、 本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句
5、话采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其作用是什么?你能在所学过的古诗文中,再举出一个这种写法的句子吗?8、 (1)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名句_,_。(2)此句从侧面落笔,衬托山水诱人的力量之外,言外之意是什么?(二) 阅读课内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
6、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本文的作者_,_初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走送之( ) 援疑质理( ) 腰白玉之环( ) 卒获有所闻( )俟其欣悦( ) 持汤沃灌 ( ) 皆被绮绣( ) 硕师( ) 3、翻译。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4、选文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5、 选文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6、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7、 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8、读此段文字,对你有何启示,请写在下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