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容提要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滤过滤过 简单扩散简单扩散 载体转运载体转运 第二节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吸收 分布分布 代谢代谢 排泄排泄 第三节第三节 房室模型房室模型 第四节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药物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 零级消除动力学零级消除动力学 第五节第五节 体内药物的药量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时间关系 一次给药的药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时曲线下面积 多次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 第六节第六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半衰期半衰期 清除率清除率 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
2、 生物利生物利用度用度 第七节第七节 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维持量维持量 负荷量负荷量第二章第二章第第 三三 节节 药物药量药物药量-时间关系时间关系 Time course of drug concentration2.曲线下面积(AUC):是坐标轴与时量曲线围成的面积。AUC反映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二药动学的基本参数 1.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lility,F):是指血管外给药时(不同药物制剂),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量。通常用吸收百分率表示,即吸收进入体循环与给药量的比值。F=A(mg)/D(mg)100%,A为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D为实际给药总量,
3、用时量曲线下面积AUC表示。表观分布容积 1.概念:指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时,用血药浓度(C)推算体内药物总量(A)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Vd(L)=A(mg)/C(mg/L)2.意义:Vd反映所测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范围。根据Vd可推测药物的分布范围 例如:对于一个70kg体重的正常人,Vd5L,药物主要分布于血浆 Vd10L-20L,药物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 Vd40L,药物主要分布于全身体液 Vd100L-200L,药物主要分布“贮库”,如肌肉或脂肪组织 房室模型 概念:是指定量分析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不是解剖学上分隔液体的房室,而是根据药物在体内的转运速率以数学方法划分的药
4、动学概念的房室,是反映药物分布状况的假设空间。1.一室模型:药物在体内的转运速率高,在全身体液和组织器官中分布迅速达到动态平衡,此时整个机体可视为单一房室,此房室容积即为药物在体内分布容积。2.二室模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速率不同,吸收后首先分布到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然后再分布到血流较少的组织器官。设想机体由两个互通的室组成:中央室:包括血液及心、肝、肺、脑、肾等 血流丰富并迅速与血液中药物达到平衡的器官,分布容积小。周边室:包括肌肉、皮肤、脂肪、骨髓等血流量相对较少且不能立即与血液中药物达到平衡的器官,分布容积较大。消除动力学 药物的消除:指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由于分布、代谢和排泄,血药浓度不断
5、衰减。一级动力学消除(恒比消除)。每段时间按等比例消除。大多数药物如此。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每段时间消除恒量药物。机体功能低下和用要剂量过大超过最大消除,均为零消除。浓度降低后按照一级消除。半衰期(t1/2)半衰期(t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1.属恒比消除的药物,一次给药后经5个t1/2,药物从体内消除96%以上,即基本消除。按t1/2长短将药物分类为:超短效:t1/21h;消除快 短效:t1/21-4h;中效:t1/24-8h;长效:t1/28-12h;超长效:t1/224h;消除慢 2.属恒比消除的药物,任何途径定时恒量反复多次给药,药物在体内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6、肝功能不全时,t1/2会延长,应调整用药剂量或给药间隔。3.属恒比消除的药物,间隔一个t1/2给药时,首剂量加倍,以后用维持量,可在首次给药后迅速达到稳态浓度。学会计算给要时间!消除率(CL)消除率(CL):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CL=Vd K Vd,表观分布容积。K,消除速率常数,其单位为ml/min。CL仅表示药物从血中清除的速率,并不是被清除药物的具体量。CL是肝和肾清除率的总和。意义:反映肝、肾功能的状态,在肝、肾功能不全时,CL值下降,药物在体内蓄积。稳态血药浓度临床治疗需连续多次给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当给药速度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称为稳
7、态血药浓度(Css)首次口服加倍剂量快速达到;首次静脉滴注1.44倍常规滴注 第第3章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第1节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节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掌握药物的基本规律、不良反应的类型及个体差异。效能、效价、治疗指数的概念 2.熟悉药物作用的方式及两重性 一、药物作用一、药物作用 1、药理效应 药物与机体大分子相互作用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发生的变化。2、药物的基本作用:兴奋或抑制作用 兴奋:使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提高或增强。抑制:使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降低或减弱。例如 吗啡 兴奋胃肠、胆道、泌尿道平滑肌(兴奋作用)抑制呼吸中枢和痛觉通路的传导(抑制
8、作用)二、药物作用的方式二、药物作用的方式1.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药物对其所接触的器官、细胞直接产生的作用。间接作用:通过机体的反射机制或生理调节机制间接产生的药物作用。2.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药物吸收如血之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直接作用。吸收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循环后分布到机体组织、器官所产生的作用,也称为全身作用。三、药物作用的二重性三、药物作用的二重性 (一)治疗作用 根据治疗目的不同可分为:1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也称治本。例如:青霉素用于脑膜炎,目的在于消灭脑膜炎双球菌。2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或减轻患者痛苦,也称治标。例如:舌下含服硝酸
9、甘油可迅速缓解心绞痛的发作;吗啡的镇痛作用;阿斯匹林的解热作用等。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最好达到标本兼治。3补充治疗:用药目的在于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的不足,也称为替代治疗。例如:缺铁性贫血 补铁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二)不良反应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危害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1副反应: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和治疗作用同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又称副反应。例如:阿托品 松弛内脏平滑肌,可用于缓解胃肠痉挛(排尿困难、便秘)2.毒性反应:指用药时间过长或用药剂量过大,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急性毒性:用药量过大而迅速发生的毒性反应
10、,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例如:链霉素导致耳鸣、耳聋;氯霉素导致骨髓造血障碍;洋地黄导致心律失常;卡那霉素损伤肾脏。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常损害肝、肾、骨髓及内分泌等器官功能。例如:长期四环素损伤肝脏;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胎、致突变)。致癌:体细胞突变,肿瘤形成。致畸胎:突变发生在胚胎细胞,影响发育。致突变:药物使DNA分子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造成基因变异 3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 药理效应。例如:巴比妥类药物,停药后次晨出现乏力、困倦现象.4继发反应:由于使用药物的治疗导致产生的疾病或病理生理症状,又称治疗矛盾。例如:
11、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敏感菌被抑制,但是不敏感细菌不被杀死抑制 而大量繁殖,引起真菌和耐药菌感染。例如,超级细菌的产生。5、撤药反应:长期用药停药后使原有疾病症状迅速重现或加剧的现象。也称停药反应。例如:长期应用可乐定降血压 突然停药,血压升高 6、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与剂量和给药途经无关;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临床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 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原因:药物本身、其代谢物、药剂、杂质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用药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机体出现组织损伤、功能紊乱等反应。例如:青霉素所致的过敏性休
12、克。7.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特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产生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先天遗传异常所致。胆碱脂酶缺乏用药导致长期肌肉松弛。8.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必须增加药物剂量才能保持原有的药物效应。耐药性: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为抗药性。9.依赖性:指长期用药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需要连续用药的现象。精神依赖性(心理依赖性):指患者对药物产生精神上的依赖,停药会造成患者极大的精神负但,有主观上的不适感觉,渴望再次用药,无客观上的体征表现。(安慰剂)躯体依赖性(生理依赖性):指长期用药患者对药物产生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将产生强烈的戒断症状,表现为一系列特有的生理功能紊乱症状。四 个体差异多数一致,少数不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