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参考单选题 10*1.5%=15%多选题 10*2%=20%计算题 10*1%=10%简答题 4*10%=40%论述题 1*15%=15%绪论一、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为研究的核心对象,围绕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展开分析、研究,进行解释。二、劳动力概念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第一章一、劳动力需求的概念、特点概念:劳动力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
2、可。特点:(如左图)1、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l 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具有“共同性”。 l 劳动力需求是产品和服务的派生需求,是满足“利润”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和工资率是反向联系二、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1、资本的相对价格下降,企业用资本代替劳动的替代效应。2、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将缩小产量规模,最终形成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三、劳动力需求曲线推导(用数学推导方式)1.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原则:利润最大化,即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和劳动力的边际成本相等。使用劳动力要素的边际收益R (Q) = Q P (1.1) 产品市场R为总收益,Q为产量,P为产品价格,完全竞争下,P
3、既定。Q =Q (L) (1.2)R (L) = Q (L) P (1.3) 劳动力市场d R (L)/dL = dQ (L)/ dL P (1.4)由于dQ (L)/ dL= MP(劳动的边际产品)用VMP表示劳动的边际收益,则VMP d R (L)/dL于是 VMP MP P (1.6)注意: VMP与MR的区别VMP为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是针对劳动力要素而言的;MR为产品的边际收益,是针对产量而言的(MR= d R (Q)/dQ =d (Q P )/dQ)。使用劳动力要素的边际成本C = C(Q) = W L (1.7)W为劳动要素的价格即工资dC(L)/dL=d(WL)/dL=W (1
4、.8)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VPM=W 或 MP P=W (1.9)用数学方法推导:(L)=PQ(L)WLd(L)/d L=PdQ(L)/dL W= 0PdQ(L)/dL= WVPM=W四、完全竞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需求函数反映的是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数量与劳动力价格之间的关系(L,W)。前提:当工资发生变化,只有一家企业调整劳动力要素需求量,其他企业不变。结论:完全竞争下,单个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与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恰好重合。五、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1、目标:利润最大化l 在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行为l 在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行为2、等产量曲线含义:等产量曲线是
5、指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特点:l 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l 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l 同一坐标面上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都不会相交。l 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在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技术系数可变,劳动与资本可以相互替代。边际技术替代率即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用MRTS表示。 MRTS也是等产量曲线的斜率。MRTSLK=-dK/dL MPLdL=-MPKdK -dK/dL =MPL/ MPKMRTSLK=MPL/ MPK六、劳动力需求弹性概念
6、: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设Ed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LL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根据定义其公式为:种类:1、需求无弹性,即Ed0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七、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概念:假设企业劳动力需求可分为两类工人:A和B,那么,可以将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公式:种类:1、EA,B 0, AB两类劳动力为总替代;2、EA,B 0, AB两类劳动力为总互补决定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因素:希克
7、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l 其它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的可能性;l 产品的需求弹性;l 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l 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八、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需求的变动:指在决定需求量的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变动。 要素价格因素即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它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变化。 第二章一、劳动力供给的概念指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二、最佳劳动时间的供给:个人视角(一)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利用方式)假设1、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效用最大化劳动时
8、间的效用是带来收入余暇时间的效用是可以休息或做自己喜欢的事2、市场环境假设: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3、关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二)收入约束线Y=wh 收入约束线(2.6)其中,w为工资率,h为劳动时间,Y为劳动收入。WA=Wh+WL=Y+WL收入约束线是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约束条件变化所引起的约束线的变化、 约束线的斜率为负,表明随着闲暇的增加收入会下降(劳动时间的增加收入会增加):h1(少)h2 (多)yA yB、劳动能力差异导致工资率变化将引起约束曲线的纵轴截距的变化:w1(低)w2 (高)y1 y、非劳动收入变化将引起约束线平移
9、。假如非劳动收入增加,则y1 y2(三)主体均衡:约束条件下的最大效用所谓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结论: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与收入约束线相切时,主体实现效用最大化,切点为均衡点。主体均衡条件是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即W=MRS= (劳动者对于每小时余暇时间价值的主观感受)(选择)三、工资上升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替代效应:劳动者增加劳动时间,减少余暇时间。替代效应对劳动供给具有正向影响。劳动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余暇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2、收入效应:劳动者增加余暇时间,减少劳动时间。收入效应对劳动供给具有负向影响。工资上升引起收入增加,使劳
10、动者的购买力提高,商品需求量增加,余暇需求增加,劳动时间减少。四、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原因在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由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增加。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时,由工资率提高产生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率的提高,替代效应造成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小于收入效应作用下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最终表现为工资率对劳动力供给的负向影响,即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课件参考:总体上,工资率变化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一般情况下,工资率足够高,以至于达到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拐点的可能性较小。五、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供给
11、量的变动: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供给的变动:指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六、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五个分类公式:种类:1、供给无弹性,即ES0,如图A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如图B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如图C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如图D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如图E第三章一、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一)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物理学:描述的是运动的物体受到方向各异但作用相互抵消,合力等于零的外力作用时,受力的物体所处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即为均衡。古典经济学:在均衡状态下,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约束下
12、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劳动经济学:主要指劳动力市场均衡,包含两方面含义:对立的力量即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态,即变量均等;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力量这时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二)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现代经济学:指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因素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凯恩斯的失业均衡:凯恩斯认为失业均衡虽然不满足“变量相等”的要求,但满足相互对立的任何一种力量这时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和能力。所以古典均衡只是一个特例,失业均衡更常见。二、均衡分析1、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
13、其它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影响。一般均衡分析: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与价格都是相互影响,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它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2、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设定变量的调整能够在可以忽略的瞬时内完成,其调整时间设为零。动态均衡分析:认定经济变量调整中时间的重要性,着重考察经济变量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情况。三、静态均衡分析1、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劳动力需求不变,供给增加,均衡工资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供给减少,均衡工资上升,均衡就业量减少;2、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劳动力供给不变,需求增加,均衡工资上升,均衡就业量增加;需求减少,均衡
14、工资下降,均衡就业量减少;3、劳动力供求双方同时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劳动力供求双方同时变动,D,S,则Q,P不确定D,S,则P,Q不确定D,S,则P,Q不确定D,S,则Q,P不确定四、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选择)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第六章一、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工资形式:1、基本工资:货币工资、实物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2、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应用最普通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计时工资:对于雇员而言,实行计时工资其基本工资收入比较稳定;对于企业来说,由计时工资的特征所决定,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成本较大,雇员低效率的风险主要由企业承担。计件工资:由其自
15、身特点所决定,基本工资的高低取决于合格产品的数量,因而使得低生产率的风险主要由工人自己承担,工人比较紧张,工资的刺激性强;对企业来说,虽然低生产率的风险很小,但产品数量统计、质量检验、定额标准、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等的管理成本较大。3、福利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生成理论 “维持生存工资理论”:工资水平决定于维持工人自身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总价值或价格。不能说明某些时期、某些地区工人的工资趋向于高过维持生存工资水平,也不能正确说明工资水平变化的趋势。但工资必须保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这一见解却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确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提供了理论依
16、据。最低工资: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额。最低工资制度的作用:l 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l 维持一定的社会购买力,为生产正常发展创造必要的市场条件。l 体现社会公平原则,维持社会政治与经济秩序的稳定。最低工资制度的负作用:但由于最低工资水平往往高于均衡工资,会导致劳动力供过于求,增加失业。(二)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l 克拉克的工资理论主要运用的是静态分析,他是在没有任何经济扰动的情况下,在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人口、资本、技术、组织、消费倾向等)没有变化的条件下,经济自发力量对于财富生产和分配的决
17、定所起的作用的分析。l 他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即厂商雇佣的最后一个工人所增加的产量劳动的边际产品。l 在分析工资时,克拉克从生产要素论和生产力递减规律出发,认为在资本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工人的人数不断增加,起先产量会递增,但增加到一定数量后,每增加一单位的工人,则平均每一个工人分摊到的工具设备就会减少,每一单位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会比原来的少,最后增加的那一单位工人的劳动生产力最低。这就是所谓“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l “劳动边际生产力”不仅决定最后一个单位工人的工资,而且还决定所有与其相同的熟练程度工人的工资。此时,工资总额为W W0L2,其余的则用于分配其他生产要素。最
18、后增加的那一单位工人的劳动所带来的产量增量等于他的工资时,雇主利润最大化。集体谈判工资理论19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会组织的成长和壮大,工会作为一个重要的主体参与了工资的决定。l 工资的决定取决于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的力量对比l 工会是劳动供给的垄断者,能够控制劳动供给量和工资量工会可以人为地提高工资率或促使政府规定最低工资率工会可以通过限制劳动供给促使市场均衡工资水平提高l 有学者认为,由于工会的介入,工资不再由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关系来确定,而是由工会组织代表劳动者和资本家通过集体协议的方式来确定。l 但也有学者认为,集体谈判工资理论与均衡价格工资论并不矛盾,它只是说明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
19、用均衡价格论来决定工资。工资刚性理论工资刚性是指市场上的货币工资水平向下浮动的可能性或工资向下变动的弹性非常低。原因:l 工资合同模型l 效率工资理论l 内部外部者理论工资刚性的后果:导致价格刚性效率工资理论主要假设条件: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工作绩效与工资水平成正比,即企业支付的工资越高,员工们的工作效率就越高。结论:支付高工资(高于市场均衡水平)是有利的。l 高工资提高了员工们对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判断标准,有助于提高士气;l 高工资提高了员工们因偷懒或怠工而被解雇的成本。l 可以甄别劳动力,聘用优秀员工l 可以降低劳动更新率,提高熟练工人的比重启示:l 保持适度的失业率是必要的l 给付低工资并
20、不是明智之举第七章一、工资差别概念:工资差别是指劳动要素供给者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工资差别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一。 原因:l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l 劳动的差别:不同种的劳动差别、不同质的劳动差别类型:(一)补偿性工资差别含义:指的是相同的劳动者,即知识和技能并无质的差别的劳动者,在从事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的劳动时,他们的工资所产生的差别。形成原因:l 恶劣的劳动环境或工作条件及伤害危险如苦、脏、累、险、单调、枯燥、温度 、湿度、噪音等等l 职业和收入不稳定,风险性大l 职业的社会地位低下必要条件:l 劳动者必须关心工作条件(劳动环境)l 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改造设备,创造
21、(或改善)良好的工作条件l 劳动力自由流动,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工作机会,而且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竞争和有较充分的劳动工资信息l 补偿性工资差别的存在及其方向还取决于劳动供求条件(二)竞争性工资差别含义:指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差异。这种工资差异主要是由劳动者本身的劳动力质量差异、或者说劳动能力结构的差异引起的。l 劳动力质量差异一方面表现为不同质的劳动者在人力资本存量上的差异,一方面表现为个人勤奋、努力程度的差异,前者可用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进行解释,而后者只能通过竞争因素来说明。l 正是由于竞争,由于人们追求更高的工资收入,导致低素质劳动者进行更多的人力资本
22、投资,由低能力结构的劳动力市场向高能力结构的劳动力市场流动。竞争是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强大推动力。基于同样的理由,导致人们进行各种非正式培训,更加勤奋和努力。因此,竞争性工资差别是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的特例或是其基础。(三)垄断性工资差别含义:是非补偿性、非竞争性的工资差别。它是指因某种制度性因素,或劳动力的某些自然特征导致劳动力供求的特殊矛盾,从而使某些职业的劳动者处于垄断地位所形成的工资差别 。主要形式:l 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垄断性工资差别 l 劳动力能力结构的自然特征形成的垄断性工资差别 制度性因素主要表现:l 工会的影响。如行业工会、产业工会对该行业或产业的劳动力供给的控制l 行政权力与
23、经济体制的限制从而使劳动力短缺的职业、行业或地区的劳动者处于垄断地位,获得了垄断性的高工资。自然特征因素主要表现:l 某些劳动者在某一方面有超常的天赋,能从事别人很难胜任的工作;l 有些工作需要高素质劳动力,而这种劳动力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培养出来的。因此,以上两类劳动力求大于供,很难得到补充,使这些劳动者在某些工作上处于垄断地位,获得了垄断性的高工资。(四)地区工资差别含义:一种普遍存在的工资差别。形成地区工资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形成原因:(1) 地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差异(2) 人均物质资本差异(3) 人均人力资本差异(4) 市场竞争程度差异从长时期看,同质的劳动力在
24、不同地区之间,其工资不会存在差别;其原因在于地区间的贸易;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可使地区间的工资差别趋于消失。但在短期内,地区间的工资差别不易消除,其原因从三个方面分述如下:原因一:地区间的贸易l 商品流动成本l 信息费用原因二:资本流动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原因三:劳动力流动l 社会障碍和体制性的因素l 职业信息搜寻成本l 流动成本二、工资与收入差别的度量1、洛伦茨曲线(见下图)2、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不会大于1,也不会小于0,即有0G1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基尼系数0.4是一个社会收入不均等达到十分严重程度的警戒线。三、工资水平、货币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
25、四、宏观工资水平变动因素l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l 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l 国民收入分配比例l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l 物价水平l 就业规模第八章一、就业概念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简称就业。二、失业概念失业是指劳动力人口中,既有劳动能力,又有劳动愿望的人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三、失业的两个指标:失业率与年失业率失业率是反映失业者占劳动力总体的比重。公式:四、菲利普斯曲线五、失业类型及其原因(一)摩擦性失业含义: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之间而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
26、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像人们转换工作或初次寻找工作便是这种失业的例子。摩擦性失业对社会而言是一种正常性失业, 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对个人或家庭来说,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特点:(1)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2)失业期限较短产生原因:l 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失业者缺乏有关就业岗位完整的、准确的信息;企业缺乏求职者完整准确的信息。l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性(二)结构性失业含义: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特点: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失业周期较长,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产生原因:(1)技能结构失衡;(2)文化结构失衡;(3)
27、区域结构失衡;(4)年龄结构失衡对策:(1)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递;(2)政府提供劳动力迁移补助(主要针对从过剩地区向短缺地区的迁移); (3)制定培训计划,使失业者的知识更新与技术发展同步进行,以适应新职业的需求; (4)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职业供求预测。(三)周期性失业含义:指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其特点是具有普遍性。l 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相比,周期性失业缘于经济总量失衡。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是在假定总量平衡的前提下,研究供求内部的结构失衡。而周期性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总量不平衡。l 在充分就业状态下,仍然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此时的失业率为均衡失业率
28、产生原因:(1)人力资本的非均衡性(2)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要求(3)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对策:(1)单纯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 (2)刺激总需求和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有效供给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3)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产业政策密切结合。(4)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四)季节性失业含义: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所引起的失业,称为季节性失业。它通过影响某些产业的生产或影响某些消费需求而影响对劳动力需求。不良影响:(1)季节性工人的就业时间短,收入受到影响。(2)工人的季节性失业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特点:(1)地理区域性较强;(2)行业性差别较大;(3)有规
29、律性;(4)失业持续期有限。随着技术的进步,季节性失业有减轻的趋势。(五)技术性失业含义: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进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称为技术性失业。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从长期和短期来看有所差别。特点:(1)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对失业的影响越小;(2)工资弹性越大,对失业的影响越小;(3)以新技术生产现有产品与生产新产品相比,前者对失业的影响较大 (4)技术进步对非熟练工和半熟练工的影响较大;(5)技术进步所替代的工人平均年龄越高,对失业的影响越大。(六)隐性失业定义:所谓隐性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特征:(1)表面就业;(2)法准
30、确识别原因:(1)与公开性失业相同的原因;(2)不同于公开性失业的原因第九章一、人力资本的含义及其特点概念一:人力资本在西方经济学的含义是指凡是用于生产、扩大生产能力以及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均称为资本,不仅包括设备、厂房,而且包括知识、技能。一般视前者为物质资本,后者为人力资本。概念二:人力资本在劳动经济学的含义是: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表现为能为投入者带来永久性经济收入的知识、技能、智力和健康等。特点:(1) 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是人以及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智力和健康的总和。(2) 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具备转让或继承的属性。(3) 人力资本并非与生俱来,是靠
31、后天投资而形成并积累的。是具有异质性的高素质结构的劳动能力。(4) 人力资本是一种能带来经济收入的生产能力。能像物质资本一样提供现实的货币收益。(5) 人力资本也有数量和质量的规定。二、人力资本投资含义、方式、特点人力资本投资:指形成和增加劳动力素质结构与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的行为、费用与时间。方式:(1) 各级正规教育知识存量学历(2) 职业技术培训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存量专业技术等级(3) 健康保健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和死亡率的降低 (可以将消费活动转换为投资行为)(4) 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特点:(1) 投资收益的广泛性,能使国家、企业、个人均获益。(2) 投资收益取得的迟效性
32、与长期性(3) 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收益。三、教育投资分析(一)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都是一种预期值)1、成本:(1)货币成本直接成本:学费、杂费、书本费和其他学习用品费等实际费用。间接成本:高中毕业后不进入劳动市场而放弃的收入。(2)心理成本: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主观评价,难以量化,常被省略。2、收益:大学毕业后的货币收入增加和非货币性收益增加(常被省略)。(二)教育投资分析模型区域I为上大学的直接成本,区域为间接成本,区域为大学后所得的额外终身收入。1、现值与未来价值由于利率的存在,未来的货币和现在相同数量的货币具有不同的价值。VP(1+i)t=EtVP=Et/(1
33、+i)t2、教育投资净现值高等教育投资决策原则: NPV大于、等于0四、企业培训类型1、一般培训:指对所有厂商和行业都有用的技能培训。受训者的技能和知识是可以转移的,一般由工人承担培训成本。2、特殊培训:指只适用于特定工种的技能的培训。受训者所获的特殊技能不能由工人转移或转售,一般由企业承担培训成本。五、劳动力的流动(一)类型(知道)l 工作岗位之间的流动l 职业之间的流动l 地域之间的流动l 地域和职业之间同时发生的流动(二)条件1. 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2. 不同地区 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3. 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4. 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三
34、)劳动力的成本收益分析1. 成本:交通费、搬家费、在流动过程中所放弃的收入、离开家庭和朋友所带来的心理损失、资历和养老金的损失2. 收益:新工作的预期收入3. 公式:(不用记忆)结论: VP0,劳动力进行流动。(四)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年龄、家庭、教育、流动的距离、失业率、职业许可制度、国家和地方政策、国际环境、工会、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候状况第十章一、歧视概念、类型歧视: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非经济个人特征:种族、性别、肤色、年龄、家庭背景、民族
35、传统、宗教、身体素质和原有国籍等。类型:工资歧视、职业歧视、就业歧视(最后被雇用却最先被辞退)、人力资本投资歧视前三种歧视通常被称为后市场歧视,最后一种歧视中接受正规教育歧视通常被称为前市场歧视。二、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1、个人偏见歧视理论(即回答为什么会产生歧视?)(掌握)(1)雇主的个人偏见雇主是有歧视偏好的,他为了达到与一部分人保持距离的目的而宁愿支付费用或放弃某种收入。(2)顾客的个人偏见顾客的歧视更多的是针对直接进行销售和服务的工人。结果:顾客需要支付更高的消费价格;导致相互隔离的工作场所产生(3)雇员的个人偏见雇员歧视来源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面。有歧视偏好的雇员不愿与某类员工在一起工
36、作。雇主的选择:支付给有歧视偏好的雇员高工资;采取隔离政策结果:迫使雇主减少对被歧视的劳动力的需求量并降低其工资水平。三、统计性歧视理论概念: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做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并利用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佣标准而产生的歧视。原因:信息不完全或统计方法不科学。结果:总体特征中也存在着个体差异,由个体特征组成的总体特征并不单于个体特征,所以统计性歧视是错误的。可见,群体中个体差异越大,统计性歧视的代价就越高。第十一章一、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1)个人所得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个人所得税将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工资率提高,就业量下降。在个人所得税中劳动
37、者承担(W1WB)部分税收,雇主承担(W2W1)部分税收。结论:个人所得税对劳动力供给具有负向影响。(2)社会保障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雇员和雇主共同承担着社会保障税。雇员以工资和就业水平的降低为代价,其实际工资降低额为(W0-W1),雇主承担其余的税收(W2-W0)结论:社会保障税对劳动力需求具有负向影响。劳动力供给曲线弹性越小,以工资减少的形式转嫁给工人的税收就越多。当劳动力供给完全无弹性时,雇主便将全部税收转嫁给雇员;相反,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弹性越大,以工资减少的形式转嫁给工人的税收就越少,但就业水平下降的幅度更大。此外,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利用价格政策鼓励或限制某些产
38、业的发展。对生产者征税,导致产品供给减少,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总结:政府的税收制度、税率水平、税收种类的选择与决策,或者改变劳动力供给决策条件,或者改变生产者的劳动力需求的决策条件,因而对劳动力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劳动力市场制度结构(一)最低劳动标准:1、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的概念: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力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规定的标准。2、最长劳动时间标准3、其他劳动条件标准(二)最低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疾病补助、失业补助、老年补助、工伤补助、家庭
39、补助、生育补助、残病补助和遗嘱抚恤金(三)工会: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职能:集体谈判功能、经济性功能、政治性功能、社会性功能、心理性功能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与制度结构具有稳定均衡性质无须通过市场以外的制约手段和政策措施加以限制。不具有稳定均衡性质均衡状态被打破:(1)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发散。这是因为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斜率为负。这将导致高工资、少供给的恶性循环,可能造成通货膨胀与生产萎缩并存的滞胀局面。(2)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发散。这是因为在经济周期变化的情况下
40、,工资率的下降会导致低工资、多就业的恶性循环。如果劳动力市场自身缺乏自行恢复稳定均衡的能力,则必须通过市场以外的制约手段和政策措施加以限制。三、工资物价指导线目的:政府为了制止通货膨胀,就要将货币工资的增长率限制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内。为此,应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和其他因素,制定工资与价格上涨的限度,即工资物价指导线。制定原则:一定时期的工资增长率不得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总的原则:实施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内容:(1)上线(预警线):即年度工资增长的最高标准。要处理好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比例。(2)基准线:即根据经济增长、劳动生产
41、率增长、人工成本状况等预测得出的年度工资增长的合理百分比。(3)下线:年度工资增长下限。理论上,可将零增长或负增长作为下限。但实际上,应将货币工资增长等于物价指数或不低于最低工资率作为确定工资增长下限的依据。作用:l 为企业确定工资增长提供了依据,监控工资增长是否适度。l 引导企业自觉控制人工成本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l 引导企业适度增长工资,提高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四、工资物价管制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是一种政府对经济活动实行极端形式干预的收入分配管理措施。这一措施一般在战争时期使用较多,在和平时期则很少使用,只是在某些通货膨胀特别严重的时期才采用。第十二章一、劳动关系的含义及其类别l 从广义上看,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各要素所有者所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具体包含(1)就业关系;(2)组合关系;(3)分配关系。l 从狭义上看,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雇员)与劳动力使用者(雇主)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计算题】例题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A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10L-0.5L2。假定产品市场上的价格为5,劳动的工资率为10,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劳动使用量。解:由Q=10L-0.5L2 得MPL=10-LV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