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六上第二单元 课题最后的姿势 第 1教时 总第 个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学会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
重点
掌握生字词,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
难点
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
先学提纲、生字挂图
【先学提纲】
。一、生字新词我自学
1.划一划: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
2.查一查:查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
3.写一写:记下你最得意的学习成果
●容易读错的字词
字词与读音:
●最难书写的汉字
我掌握了“凹”的笔画笔顺:
我了解了“漱”的书写难点:
●难以理解的词语(从课后第2题中选择)
词语: 我的理解:
词语: 我的理解:
词语: 我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我做主
1.标一标:标出课文的序号
2.读一读:至少读课文三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想一想:围绕课题,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4.找一找:课文中三处描写了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在文中用横线划出来
三、品读感悟我先行
查一查:分别用自己的话写写你了解的资料
●谭千秋:
●汶川地震:
学情
分析
学生已进入高年级,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根据老师的“先学提纲”进行自学。但是学生学习资源有限,不能全方位的搜集到有关谭千秋和汶川地震的资料。
教 学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配乐,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2.揭示课题: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姿势——板书课题(齐读)。
3.看了课题,你会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有方向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可以围绕以下三个目标,完成本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默读一遍:
出示: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仅能读准,还要写正确,并且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2.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三、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1.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
谭千秋 洗漱 吱吱声 废墟 震撼 凹下去 幽默感 诠释 坍塌 生死攸关
阴沉沉 大公无私 地动山摇 塌陷 誓死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
赞颂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 血肉模糊
(2)指名学生朗读,师生正音。
注意:“漱、吱、释”是翘舌音;“谭、撼、感”是前鼻音;“凹、墟”的拼音要注意。
(3)齐读。
(4)交流字义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坍塌:(山坡、河岸、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
震撼:震动、摇撼。指心理受到强烈冲击。
诠释:说明,解释。
生死攸关:攸:所。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
2.检查课文。
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4.通过同学们课前的预习,大家都能读准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看,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
四、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1.通过课前预习,哪些段落给了你极大的震撼?
2.根据预习,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二(2-7):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三(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四(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五、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
1.提示任务:自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说说你的感受?
2.自主阅读。
3.展示交流:
引导抓住“平常”“早早”两个词语,想象谭老师平时的生活,对家人的
关爱和对工作的尽责。
六、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
1.抄写词语
2.《补充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