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涡阳县第六中学第二学期九年
级化学周六强化训练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卷共三大题,满分60分。化学与物理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Cl-35.5 Ba-137
一、 我会选(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字母标号填在下表相应的空格内,否则不得分。每题2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下列措施符合“绿色奥运”这一主题的是:①多使用电动汽车;②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③推广使用无铅汽油;④市区禁止机动车通行;⑤奥运村禁止使用高分子材料。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 C.①②③ D. ①④⑤
2.下列标志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 B C D
3.2008 年北京奥运场馆中,国家游泳中心的外墙体可以使用15至20年仍保持完好如初。这是我国第一个采用ETFE[聚氟乙烯(C2H2F2)n]塑料膜作为立面维护建筑体系的材料。下列关于ETFE的判断正确的是
A.它是易降解的新型塑料,不会形成白色污染
B.它是使常规建筑材料保持整洁美观的保护层
C.它的组成中含有碳分子、氢分子和氟分子 D.它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4.国家环保总局近日向媒体发布2007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发布了主题标识。下列措施与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相符合的是
A.沙尘暴:植树种草 B.赤潮:使用含磷洗衣粉
C.酸雨:工厂废气直接排放 D. 温室效应:使用无铅汽油
5.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一种新型毒品K粉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氯胺酮,盐酸氯胺酮的化学式为C13H16ONCl,它会对大脑造成永久损害。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青少年应该远离毒品 B.K粉是纯净物
C.盐酸氯胺酮由五种元素组成 D.盐酸氯胺酮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
6.科学家用有机分子和球形笼状分子,首次制成了“纳米车”(如图)。“纳米车”底盘和轮轴由一种有机分子构成,而轮轴末端是四个球形笼状的C60分子制成的轮子。 “纳米车”可以用来运输单个的有机分子,生产复杂的材料或药物。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A.C60是一种新型的金属单质
B.“纳米车”是由两种单质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C.“纳米车”运输单个的有机分子的过程肉眼可见
D.“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人类操纵分子技术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7.有X、Y、Z三种金属,其中Y能与稀硫酸反应,而X、Z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将Z浸入X的盐溶液中,在Z的表面有X析出.则X、Y、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X、Y、Z B、Y、Z、X C、Y、X、Z D、Z、X、Y
8.某同学在家中找到一种白色粉末,到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
对此粉末成分判断正确的是
A.该粉末可能是碳酸钙 B.该粉末可能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C.该粉末一定是一种碱 D.该粉末中含有熟石灰
选项
Ⅰ
Ⅱ
Ⅲ
A
CaCl2
HNO3
KCl
B
Ca (NO3)2
HNO3
AgNO3
C
BaCl2
H2SO4
CuCl2
D
BaCl2
HNO3
Na2SO4
9.下列选项中都有Ⅰ、Ⅱ、Ⅲ三种溶液,在K2CO3 溶液中加入Ⅰ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Ⅱ溶液,沉淀完全溶解,至气泡不再产生为止,然后再继续加入Ⅲ溶液,又产生白色沉淀。符合上述变化的选项是
10.已知常温下许多盐如CaCl2、NaCl等物质的水溶液呈中性。 现有HCl与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过量的下列物质中的某物质X,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右图所示,则X是
A.硝酸银溶液 B.澄清石灰水 C.纯碱溶液 D.稀盐酸
二、填空题(共34分)
11.氧气、干冰、熟石灰和纯碱四种物质分别与下列图中的人类活动有关,请将它们的化学式填在图下相应的括号内。
12.右图为香烟中有害物质尼古丁的结构式(短线代表电子对),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其中含有 种元素,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13.(1)2007年5月5日,正当人们还在享受“五一”长假的欢乐的时候,从山西临汾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蒲邓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30人死亡。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 。矿井里发生瓦斯爆炸的原因是 。事故处理专家在处理瓦斯爆炸现场时,提出采用注水或注液氮的灭火方案。你觉得注入液氮可以灭火的原因是: 。
(2)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用源于汉代的漆红色绘制出祥云图案,高雅华丽、内涵厚重。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燃料为丙烷(C3H8),燃烧的火焰颜色为亮黄色,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火炬外形制作材料为可回收的铝合金环保材料,火炬的下半部喷涂高触感橡胶皮革漆,手感舒适不易滑落,这是首次创造性的在奥运火炬上使用这一材料。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该火炬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②请写出丙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③用丙烷作奥运会火炬燃料的优点是 (写一条)。
(3)乙烷的化学式为C2H6,请你推测丁烷的化学式是 。
14.5月29日开始,太湖水域大面积爆发蓝藻,水质恶化,最终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6月4日,我省亳州市境内的涡河水面上出现大量浮萍。是什么原因导致太湖蓝藻的爆发呢?请你参与探究。
(1)你认为太湖蓝藻爆发的主要营养元素是 、 。
(2)专家认为,导致太湖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太湖水域受到了严重污染,你认为受到污染的原因可能是 、 。(答2条)
(3)由太湖水污染事件,你得到的启示是 。
15.据新安晚报2007年1月21日报道, “六安王”古墓葬的石椁20日也开启完毕。在“六安王”古墓葬的发掘现场,安徽省考古所一位专家透露,出土了玉璧、铁刀兵器、铜镜、秦半两铜钱等珍贵文物。开启外藏室时发现了一铜壶“千年美酒”,闻起来有一股酒糟味。当日上午的兵器整理工作中,同时发现了几种新的混合材质,包括皮革、金银和布匹等。其中几根长戈的顶部金属部分使用了错金银工艺,交错的金丝银线让原本不起眼的铁戈一下耀眼起来。此外还出土了十几颗直径大约1厘米的“铅球”。
(1)从古墓葬中挖掘出的金属有(写元素符号) 、 、 、金和铅,有些已经锈蚀了,你认为最容易锈蚀的是 和 ,原因是 。
(2)挖掘出的“千年美酒”,闻起来有一股酒糟味,说明铜壶中含有 ,它属于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16.(6分)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分别对这种意外现象的成因作了如下猜想:
甲:可能是酚酞变质造成的;乙: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丙: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丁: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大小有关。
(1)甲同学刚提出自己的猜想,就遭到其余三位同学的否定,三位同学的理由是:
;
(2)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正确,他的理由是: ;
(3)四位同学讨论后认为要验证丙同学的猜想,还需作如下实验,你知道其实验目的吗?
实验步骤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
1.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
2.在加热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
通过以上实验,四位同学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先变成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仍消失。
(4)若丁同学的猜想正确,大家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实验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三、计算题(共6分)
第一份
第二份
第三份
第四份
加入氯化钡溶液质量(g)
15
20
25
30
反应得到沉淀的质量(g)
1.40
1.86
2.33
2.33
17.前进中学课外活动小组在测定由氯化钠和硫酸钠形成混合物的组成时,进行了以下实验:取20g混合物全部溶于水,将得到的溶液等分为4份,然后分别加入一定量未知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实验数据见表:
(1)据表可推知:表中第 ---------份中,BaCl2 被反应完,而 Na2SO4 有剩余。
(2)原混合物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A
B
D
B
B
D
C
二、填空题
11.Ca (OH)2 O2 Na2CO3 CO2
12.C10H14N2 , 3, 162。
13.(1)CH4;空气中甲烷含量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氮气不可燃、不助燃,能隔绝氧气。
(2)①铝合金 橡胶皮革漆 ②C3H8 + 5O2 ====== 3CO2 + 4H2O
③丙烷燃烧的火焰明亮,燃烧的产物无污染。 (3)C4H10
14.(1)N P (2)工业污水、生活污水
(3)工业污水处理排放;不要向河里乱倒生活污水;
15.(1)Fe、Cu、Ag ; Fe和Cu; Fe和Cu的活动性较强 (2)有机物
16.⑴若酚酞变质,刚开始溶液就不会变红色了。
⑵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水溶液显碱性,红色不会消失。 ⑶
实验步骤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
1.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
赶出其中的氧气
2.在加热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
证明红色消失与氧气无关。
⑷
实验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各滴加数滴酚酞溶液。
若浓度大(或小)的溶液中红色最终消失,而浓度小(或大)的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证明红色消失与否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大小有关
(或者)将原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取稀释后的少量溶液滴入酚酞溶液
(或者)溶液红色消失(或无明显现象),证明红色消失与否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大小有关
三、计算题
17、 (1)1、2 (只写一个给1分) (2)28.4%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