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的“角色参与” (扬中市丰裕中心幼儿园 张燕)游戏:派个人上门去理发对象:天天(3岁),牛牛(3岁),涵涵(3岁)内容:游戏开始了好一会儿了,“贝贝家”的两个孩子一个站在灶台前烧饭,一个坐在地板上摆弄玩具,彼此没有互动。其他几个娃娃家情况类似。而娃娃家隔壁的理发店由于无人光顾,三个孩子正无所事事地摆弄着材料:天天拿着小镜子反复地照着桌子上的东西,牛牛用一把剃须刀在桌子上来回刮着,涵涵坐在镜子面前打扮着自己。这时,老师走进了理发店,说:“我要剪头发。”刚一坐下,三个孩子上前忙开了。涵涵拿起剪刀,天天拿起梳子,牛牛拿着剃须刀抢着帮教师“修理”头发,忙了好一阵子,只听到天天叫道:“好了,好了!”
2、他们才纷纷停手。老师刚准备站起来,牛牛突然想起了什么,拦住老师:“哎,你还没有洗头呢!”“对的,对的,你要洗头的,你要洗头的!”三个孩子一起叫了起来,老师又被他们三个拖到水池旁,依然是三个人共同操作。直到牛牛再叫:“好了,好了,洗好了!”他们又一起停手了。教师站起身来,表示感谢,然后接着说:“你们理发理得这么好,可是大家工作都太忙了,没有空来理发,真可惜!如果你们能派隔个人上门服务就好了。我看到娃娃家的孩子头发都长了。”三个幼儿一听,拿起理发的东西都说:“我们去吧。”教师又说:“但是理发店也要留人呀,要不然,人家来了怎么办呐?”当幼儿正把理发的东西放进一个小筐时,教师来到娃娃家说:“我听说等一
3、下理发店的发型师要到你们家来理发了,你们快点做一下准备吧!”后来的游戏中,总有一个流动的发型师(幼儿轮流担任)带着理发的工具,上门问问要不要去理发,有的接受了他们、有的拒绝了他们,教师则一直关注着,不时地协调着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教师通过观察注意到:理发店由于没有顾客光顾,三名幼儿独自摆弄材料,难以进入角色,而娃娃家里的一名幼儿也无所事事,于是教师便以顾客的身份进入理发店,与幼儿进行角色互动,然后又以“如果就好了”的征询意见的口吻,给出“上门服务”的新建议。为了使游戏顺利进行,教师注意协调角色之间的关系。比如,赶在发型师去娃娃家之前,把新的游戏情节通报给娃娃家的幼儿,以免小班幼儿沟通能力差而阻碍游戏的进程。最终教师的介入效应是:把幼儿从游戏中的机能性动作引入想象的情景,将独自游戏引导到角色之间合作沟通的层次,教师的机智在于注意把新的要求转化为幼儿游戏的内在需要,使之成为幼儿的主动行为。事实上,对于小班、中班的幼儿来说,游戏行为的目的性往往不强,引导小年龄幼儿游戏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与幼儿共同游戏,在游戏的开展过程中起到引导幼儿游戏行为的作用。必须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是间接而隐蔽的,应该顺应幼儿的兴趣和水平而展开。当幼儿并不理会教师的行为,或者幼儿已经进入到教师感到理想的游戏状态时,教师应当适时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