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防控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绝大多数病例病愈后良好,极少数患者可发生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弛缓性麻痹等严重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具有以下流行特征:(一)手足口病潜伏期27天,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前数天即有传染性,通常在发病后一周传染性最强。患者疱疹液中的病毒含量高,疱疹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咽部分泌物的排毒时间可持续12周;粪便排毒时间约35周。(二)手足口病具有多种传播方式,主要以粪口传播途径为主。可通过接触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粪便、咽部
2、分泌物、疱疹液污染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品、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经口感染发病,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咳嗽或打喷嚏)传染,还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疱疹的液体而感染。(三)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隐性感染为主,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比例达100:1。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机体所产生的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数90%以上。1岁以下幼儿发生心肌炎、脑炎等重症的比例较高。该病目前无疫苗预防。(四)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无严格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以夏秋季多见,可出现间隔2-3年
3、的周期性流行。但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气温上升月份的逐年提前,可能导致手足口病发病的时间高峰前移。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提醒各位家长,做好儿童个人、家庭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首先,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其次,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第三,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第四,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第五,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10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