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题1M蛋白 ,为浆细胞病患者异常浆细胞克隆增殖,而产生的大量单一的免疫球蛋白或其轻链或重链片段,病人血清或尿液中的M蛋白在蛋白电泳时呈现一条色泽深染的窄区带。2C反应蛋白, 在急性炎症病人血清中出现的可以结合肺炎球菌细胞壁C-多糖的蛋白质,是急性时相反应时极灵敏的指标,升高早且程度高。3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在炎症性疾病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感染、肿瘤等情况下,血浆中一系列浓度发生变化的蛋白质的总称,其中大部分蛋白质如AAT、AAG、Hp、Cp、CRP、C3和C4等浓度升高,PA、ALB和TRF等浓度下降。这些血浆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4血浆运载蛋白, 在血浆中能结合其他物质并对
2、之起运输载体作用的蛋白质,如ALB、PA、HDL、LDL、TRF等。5前清蛋白, 由肝细胞合成、分子量比清蛋白小,电泳位置在清蛋白之前的蛋白质,主要起运输载体和营养蛋白作用。1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和M蛋白血症患者血清蛋白电泳有何特征?肝硬化:ALB下降,带升高,甚至出现-桥。肾病综合征:ALB下降,带不变或下降,2和带尤其是2带显著升高。M蛋白血症:ALB下降,出现一个色泽深染的窄区带即M蛋白带,多位于带之中,也可出现在或带。2请述人体蛋白质及血浆蛋白质的功能,缺乏蛋白质对机体可产生哪些影响?2人体蛋白质几乎在所有的生理过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包括肌肉收缩蛋白的作用,载体蛋白对血浆和细胞内外物质的
3、转运,酶催化作用,众多多肽和蛋白质激素的代谢调节,抗体、补体等免疫防御,凝血因子的血液凝固,等等。血浆蛋白质作用为营养修补、维持胶压、运输载体、缓冲pH、抑制蛋白酶、酶催化、代谢调控、参与凝血纤溶和免疫防疫等。机体若缺乏蛋白质,会发生一系列生化改变、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肠粘膜和消化腺较早累及,肝脏不能维持正常结构和功能而出现脂肪浸润,血浆蛋白合成发生障碍,酶活性降低,肌肉萎缩,抗体合成减少对传染病抵抗力下降,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而难以克服应激状态,胶原合成障碍使伤口不易愈合,儿童骨骼生长缓慢、智力发育障碍等1. 糖尿病, 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
4、其特征。长期高血糖将导致多种器官的损害、功能紊乱和衰竭,尤其是眼、肾、神经、心脏和血管系统。两种病理过程参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胰腺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及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抵抗。2. 妊娠期糖尿病,指在妊娠期间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发作。3. 低血糖,指血糖浓度低于空腹参考水平下限。低血糖由多种原因引起,其症状主要是由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缺血所致,临床分为空腹性低血糖和反应性低血糖。其诊断主要依据多次连续测定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或在发作时测定血糖和OGTT、胰岛素和C肽等其他相关指标。4. 反应性低血糖,一种临床疾病,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有餐后症状,毛细血管血或动脉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52.8
5、mmol/L。1. 简述2001年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出现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2)空腹(至少8h内无含热量食物的摄入)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7.0mmol/L。(3)OGTT中2h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其中任何一项阳性时,随后再复查三项中任一项阳性可确诊。2. 简述在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上检测C肽比胰岛素好的理论依据?胰岛素原被分解为胰岛素与31个氨基酸的C肽,二者以等摩尔数分泌入血,C肽虽然没有生物学活性但对于保证胰岛素的正常结构是必需的。C肽的半寿期约35min,比胰岛素更长,且其降解不在肝脏而在肾脏,肝脏的代谢可以忽略,所以与外
6、周血胰岛素浓度相比,可更好地反映胰岛细胞功能。而且C肽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干扰,也不与胰岛素抗体反应1. 血脂:血浆脂类简称血脂,包括游离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甘油三酯、糖酯、游离脂肪酸等,无论是外源性或内源性脂类均以脂蛋白复合体形式在血液循环中运输。2. 载脂蛋白:脂蛋白中的蛋白部分称为载脂蛋白。它构成并稳定脂蛋白的结构,修饰并影响与脂蛋白代谢有关的酶的活性,还可以作为脂蛋白受体的配体,参与脂蛋白与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的结合及其代谢过程。3. LDL受体途径:LDL或其他含ApoB100、E的脂蛋白如VLDL、-VLDL均可与LDL受体结合,内吞入细胞使其获得脂类,主要是胆固醇,这种代谢过程称为
7、LDL受体途径。该途径依赖于LDL受体介导的细胞膜吞饮作用完成。4. SRCR:清道夫受体富含半胱氨酸域。是I型清道夫受体C-端侧特异域肽段,该段富含半胱氨酸。清道夫受体的8个半胱氨酸有6个在此范围,半胱氨酸的二硫键交联而成的区域非常紧密、牢固,形成球状,足以经受细胞外环境的影响,属于细胞外区域。5. 胆固醇的逆转运:周围组织细胞膜的游离胆固醇与HDL结合后,被LCAT酯化成胆固醇酯,移入HDL核心,并通过CETP转移给VLDL、LDL,再被肝脏LDL及VLDL受体摄取入肝细胞,以完成胆固醇从周围末梢组织细胞经HDL转运到肝细胞的过程,称之为胆固醇的逆转运。问答题1. 试用超速离心技术对血浆脂
8、蛋白进行分类。答:超速离心法是根据各种脂蛋白在一定密度的介质中进行离心时,因漂浮速率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脂蛋白中有多种比重不同的蛋白质和脂质,蛋白质含量高者,比重大,相反脂类含量高者,比重小。从低到高调整介质密度后超速离心,可依次将不同密度的脂蛋白分开。通常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等四大类。2. 试用电泳技术对血浆脂蛋白进行分类。答:由于血浆脂蛋白表面电荷量大小不同,在电场中,其迁移速率也不同,从而可用电泳方法将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脂蛋白、前-脂蛋白和-脂蛋白等四种。-脂蛋白中蛋白质含量最高,在电场作
9、用下,电荷量大,分子量小,电泳速度最快;CM的蛋白质含量很少,98是不带电荷的脂类,特别是甘油三酯含量最高,在电场中几乎不移动,所以停留在原点,正常人空腹血清在一般电泳谱带上无乳糜微粒。名词解释 1.米氏常数Km,.Km是酶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一般在10-610-2mol/L之间。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2.“酶胆分离”现象,.重症肝炎时血中ALT常逐渐下降,而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出现所谓“酶胆分离”现象,是肝坏死的前兆。3.同工酶是同一种属中由不同基因或等位基因所编码的多肽链单体、纯聚体或杂化体,具有相同的催化功能,但其分子组成、空间构象、
10、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器官分布和细胞内定位不同的一类酶。4.同工酶亚型,某些酶或同工酶从组织进入体液后,可进一步变化为数个不同类型即所谓“亚型(isoform)”。 即指基因在编码过程中由于翻译后修饰的差异所形成的多种形式的一类酶。亚型往往在基因编码产物从细胞内释入血浆时因肽酶作用降解而形成。5.零级反应期,在酶反应的最初阶段,底物常处于过量状态,产物的增加与时间成正比,而与底物浓度无关的这段时间。1.根据米-曼式方程计算,当S=3Km时,其反应速度V为多大? V=VmS/(Km+S)=Vm3Km/(Km+3Km)=3/4Vm=0.75Vm,即V/Vm=0.75 。2.临床酶学测定之前,标本
11、的采集、处理与贮存有何注意点?临床酶学测定酶之前,标本还要经过采集、分离和储存等一系列处理过程。而酶在血中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血液离开机体后还会有一定变化。因此在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引起测定值的变化。采血后12小时必须及时离心,分离血清。除非测定与凝血或纤溶有关的酶,一般都不采用血浆而采用血清作为测定标本。有必要时,可考虑使用肝素为抗凝剂,在常用抗凝剂中它对酶的影响最小。大部分酶在低温中比较稳定,分离血清如不能及时测定,应放入冰箱保存。1微量元素:系指占人体总重量1/10000以下,每人每日需要量在100mg以下的元素。2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微量低分子有机化合
12、物。他们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由食物供给。3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可溶于脂类及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称为脂溶性维生素。4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在结构上与脂溶性维生素不同,可溶于水,不溶于脂类溶剂,称为水溶性维生素。四、问答题1维生素一般分为哪几种类型? 维生素种类很多,化学结构差异极大。一般按其溶解性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类、维生素C、叶酸、烟酸、泛酸、生物素等。2引起维生素缺乏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常见原因有:每天补充的维生素不足;机体吸收困难;机体需要量
13、增加;在治疗某些疾病时长期服用抗生素药物,扰乱了机体平衡;食物储存及烹调方法不当常可造成维生素大量破坏与丢失。1 简述体内水的分布情况。2/3的总体水(total body water,TBW)分布在ICF,1/3存在于ECF,ICF和ECF之间被细胞膜分隔。ECF又被毛细血管内皮分隔为3/4为细胞间液,1/4为血管内液。2简述体液电解质分布情况。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和阴离子为Na+和Cl-,而K+却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液,这种分布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钠钾泵的主动转运功能。钠钾泵将Na+从细胞内泵出到细胞外,同时将细胞外的钾收回到细胞内。因此,钠钾泵在维持细胞内外电解质浓度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1
14、.生物转化作用某些外来异物和代谢过程中生成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在肝内代谢、转变的过程。2.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在肠道内经肠菌酶的作用后形成次级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石胆酸及熊脱氧胆酸。3.胆汁酸肠肝循环,被肠管重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入肝,被肝细胞所摄取,游离型胆汁酸被重新结合成为结合型胆汁酸,再随胆汁排入肠管。4.隐性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但仍在35mol/L以内,肉眼难于察觉皮肤、巩膜黄染,称为隐性黄疸。5.初级胆汁酸,在肝细胞内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胆汁酸,称为初级胆汁酸1. 简述肝脏在人体物质代谢中的作用?(1)接受来自消化道吸收的各种物质,如氨基酸、糖、脂肪酸、胆固醇、脂类、
15、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并进行加工和储存。(2)合成除-球蛋白以外的几乎所有的血浆蛋白质,如清蛋白、和球蛋白、凝血因子和转运蛋白质等。(3)合成并分泌胆汁酸,调节胆固醇代谢并促进脂肪的吸收。(4)加工处理体内产生(如氨、胆红素等)和外界进入(如药物、毒物、致癌物等)的非营养物质,保护机体免遭侵害。(5)肝脏也是多种激素(如甲状腺素、类固醇激素等)在发挥调节作用后降解的主要部位,籍此可调节血浆激素水平。2.简述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及其反应类型。生物转化作用分为两相反应:第一相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通过这些反应,一般能使非极性的化合物产生带氧的极性基团,或产生新的功能基团,使毒物解毒或活化,使药物的
16、药理活性发生变化,使某些致癌物活化或灭活。第二相反应即结合反应:属于耗能反应,他有保护机体不受外来物毒害、 维持内环境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 人体内胆汁酸有何生理功能?胆汁胆汁酸分子内部含有亲水基团(羟基、羧基、磺酰基),又含有疏水基团(甲基及烃核)。因此胆汁酸的立体构型具有亲水和疏水两个侧面,使胆汁酸表现出很强的界面活性,能降低脂、水两相之间的表面张力,促进脂类形成混合微团,对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以及维持胆汁中胆固醇的溶解都起重要作用。4,胆汁酸代谢与体内胆固醇有何关系?胆汁酸代谢可影响体内胆固醇的平衡:胆汁酸的生物合成是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代谢去路。肝细胞通过胆汁排泄胆固醇,主要依靠胆汁酸
17、的乳化及形成混合微团的作用,因而胆汁酸合成、分泌的质和量都对胆固醇的排泄有影响。胆汁酸在食物胆固醇的吸收过程中起协助作用,吸收的胆固醇直接调节肠壁细胞及肝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5.试述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胆汁酸,随胆汁一起排入肠管,在肠管内大部分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被重吸收入血,回肠部主要对结合型胆汁酸进行主动重吸收,其余肠管则对胆汁酸进行被动重吸收。重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入肝,被肝细胞所摄取,游离型胆汁酸被重新合成为结合型胆汁酸,再随胆汁排入肠管,形成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从而使有限的胆汁酸能反复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理功能。1. 肾小球滤过是指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
18、血管网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2. 孔径屏障指由滤过膜三层结构上孔道所构成的屏障。3.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4. 尿蛋白选择指数-两个分子量或所带电荷不同的蛋白过筛系数或清除率之比值称尿蛋白选择指数 5. 肾小管重吸收-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的水和某些溶质,部分或全部转运回血液的过程。四、问答题1. 简述肾脏的主要功能。答:肾脏主要功能包括排泄废物、调节体液以及酸碱平衡、分泌激素等。其结果是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运行。 (1) 排泄机体代谢的终产物,如蛋白质代谢产生的尿素、
19、核酸代谢产生的尿酸、肌肉肌酸代谢产生的肌酐和血红素的降解产物等; (2) 进入体内的外源性异物,如绝大部分药物、影像学检查的造影剂和毒物等; (3)保留体内所需的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葡萄糖等。 (4)排泄过多的体液,以保持水的平衡。 (5)调节体液的电解质、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6)内分泌功能,如分泌肾素、前列腺素、缓激肽、促红细胞生成素、1,25-二羟基维生素D3和其他一些活性物质(内皮素、内皮细胞源性舒张因子等)。此外,肾脏是许多的肽类激素和内源性活性物质的降解场所。2. 简述肾小球滤过功能。答:肾小球滤液的生成与细胞外液的生成相似。人体两侧肾脏的肾单位总数达200万个,总滤过面积约1
20、.5m2,十分有利于滤过。滤过膜通透性大小由其结构决定,同时受肾小球系膜的调节。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由三种力组成。入球端有效滤过压为2.0 Pa,籍此可使血浆某些成分透过肾小球滤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出球端有效滤过压为0,滤过停止。肾脏的血液供应十分丰富,正常人安静时的肾血流量约1200 mlmin, RBF中94%左右的血液分布在肾皮质。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主要受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调节。3. 简述肾小球滤过膜的屏障功能。答:滤过膜形成的滤过屏障包括两个部分:孔径屏障:指由滤过膜三层结构上孔道所构成的屏障。屏障作用与滤过膜上的孔径大小以及物质分子构型、形状和伸展性等有关。电荷屏障:滤过膜
21、三层结构的表面都覆盖有一层带负电荷的唾液酸,这就使带负电荷的物质不易通过,而带正电荷的物质较易通过。滤过屏障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孔径屏障,分子半径小于2 nm的物质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分子半径大于4 nm,分子量约70 kD的物质几乎不能通过。电荷屏障只是对那些刚能通过滤过孔道带负电荷的大分子物质,如血浆清蛋白(半径为3.6 nm)有选择性的阻挡作用。4. 简述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主要转运功能。答:物质转运过程包括重吸收和排泌。重吸收和排泌方式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类。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许多物质的重吸收和排泌作用具有选择性和最大重吸收量。近曲小管是物质重吸收最重要的部位,髓袢在尿液的浓缩稀释等功能中起重
22、要作用,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都有泌H+功能,通过H+-Na+交换,达到重吸收NaHCO3的目的,参与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5. 肾脏疾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有哪些?答:尿液检查:一般性状检查、生物化学检查、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尿液细菌学检查;肾功能检查:肾脏泌尿功能检查和肾脏内分泌功能检查;尿蛋白和尿酶检查、肾脏免疫学检查等。1.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以往的急性心肌梗死分类多以心电图表现为依据,不能完全反映病人的实际情况。现将病理改变为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冠脉血栓导致的冠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疾病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2.危险因素(ris
23、k factor):指个体固有的生理、心理因素或生活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它们的存在可促使疾病发生,去掉后可减缓甚至阻止疾病的发生。3.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是表达危险程度的指标,指暴露于某一危险因素的人与未暴露于此危险因素或与危险因素低于某一水平者发病概率的比较,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参数,对疾病早期诊断和一、二级预防有重要价值。4.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为环状多肽链球蛋白,分子量在115kD14OkD之间, 由炎性淋巴因子刺激肝脏和上皮细胞合成。在任何感染、创伤、手术都可导致升高,是系统感染的重要标志物。5.超敏
24、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P, hsCRP):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CRP的升高反映了动脉硬化存在低度的炎症过程和粥样斑块的脱落。与严重感染时的CRP不同,冠心病人的CRP仅轻度升高,始终处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基线水平。将冠心病人这种CRP状态称为超敏C反应蛋白。四、问答题1.简述心肌细胞与骨骼肌细胞的主要区别。答: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主要区别在T管的排列和肌浆网上,肌动蛋白所依赖的钙离子主要来自于细胞外间隙而不是如骨骼肌来自肌浆,由于心肌需要不停搏动,要有持续的能量供应,所以线粒体占了肌浆容积的40,而骨骼肌中线粒体仅占肌浆容积的2。相对多核的骨骼肌,心肌往往只
25、有一个核,至多两个核。2.什么是危险因子,简述常见与生化有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答:危险因素(risk factor)是指个体固有的生理、心理因素或生活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它们的存在可促使疾病发生,去掉以后可减缓甚至阻止疾病的发生。常见与生化有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有:(1)血脂:高血脂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临床确定血脂水平首选TC、HDL-C和TG作为冠心病辅助诊断指标,且TCHDL-C比值可更准确地预报冠心病的发生。(2)炎症:炎性细胞是早期动脉硬化形成的启动步骤, 炎症产物如白三烯、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CRP、金属蛋白酶等促进了动脉硬化的进程;慢性炎症导致平滑肌增生,
26、是动脉硬化的关键步骤。(3)凝血因子:冠心病病人常见血小板活性增加,粘附、聚集于血管壁上,在斑块破裂后导致局部血栓形成,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 3.简述CRP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答:CRP即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由炎性淋巴因子刺激肝脏和上皮细胞合成的环状5肽球蛋白,分子量在115kD14OkD, 任何感染、创伤、手术都可导致升高,它是系统感染的重要标志物。CRP激活补体系统和中性粒细胞粘附,吸引冠脉斑块中的补体,在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被看作独立的危险因素。CRP的升高反映了动脉硬化存在低度的炎症过程和粥样斑块的脱落。
27、是冠心病一个长期或短期的危险因素。35CRP升高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最终演化为急性心肌梗死。在AMI发生后3h在血中可测到升高的CRP,未经溶栓治疗AMI的CRP升高并与梗死范围和心衰发生密切相关,CRP不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往往无并发症。4.心肌损伤的概念,理想心肌标志物应具备哪些特性。答:心肌损伤是指伴心肌细胞坏死的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穿透性心肌梗死,非Q波性坏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炎。理想心肌标志物应具备以下特性:主要或仅存在于心肌组织,在心肌中有较高的含量,在正常血液中不存在,可反映小范围的损伤;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且窗口期长;能估计梗死范围大小,判断预后;能
28、评估溶栓效果。5.简述传统心肌酶谱及其特性。答:(1)AST:分布于人体多种组织,在AMI发生后6h12h升高,24h48h达峰值,持续到第5天或一周降低。敏感性不高,特异性较差,血清单纯AST升高不能诊断心肌损伤。 (2)LD及其同工酶: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不同组织有其特征性同工酶,心脏以LD1为主。LD和LD1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8h12h出现在血中,48h72h达峰值,约712天回复正常,LD1诊断心肌损伤的特异性较LD高。 (3)CK及其同工酶:CK和CK-MB在AMI发生后4h6h即可超过正常上限,24h达峰值,48h72h回复正常,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心肌损伤指标。既可以用于较早期
29、诊断AMI,也可以用于估计梗死范围大小或再梗死。但CK特异性差,对心肌微小损伤不敏感;CK同工酶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于总CK,目前临床倾向用CK-MB替代CK作为心肌损伤的常规检查项目。1促胃液素的主要作用有: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促胰液素、胰酶、HCO3、肝性胆汁的分泌;增强胃和小肠的运动;促进粘膜生长。2胃酸测定;幽门螺杆菌检测;促胃液素、胃动素测定等。3胰腺内分泌肿瘤所致的内分泌紊乱具有以下特点:某一种内分泌肿瘤,常以某一种激素分泌增高为主并伴有一种以上其他激素分泌; 症状与该肿瘤分泌激素的生物作用相关,并且可能在临床上先于占位性表现; 主要临床检验常直接测定该肿瘤分泌的激素,或对
30、激素引起的特异生物化学改变进行检测; 这些肿瘤中既有部分为良性,亦有恶性; 多为单个肿瘤,也可为多发性肿瘤。4作用方式包括:内分泌:胃肠激素经分泌释放后,经血液循环运输至靶细胞发挥作用;旁分泌:胃肠激素释放入细胞间液,弥散至邻近的靶细胞起作用;外分泌:胃肠激素随外分泌液由管道排出而发挥作用;神经分泌:一些消化道激素还是胃肠道肽能神经的递质,由神经末梢释放后,发挥作用;腔分泌:胃肠激素由内分泌细胞释放后,沿着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缝隙,弥散入胃肠腔而起作用;自体分泌:胃肠激素从内分泌细胞分泌后,直接作用于自身细胞。1. 激素,1. 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2.允
31、许作用,2. 有的激素本身并不直接影响某一生理过程,但它的存在却使另一激素的效应得以实现,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例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的作用需同时存在一定浓度的GC时才能正常发挥,这种协同作用称为GC的允许作用。3.rT3, 在肝、肾及其他组织中存在的脱碘酶催化下, T4在5位脱碘,生成的无活性的3,3,5- 三碘甲腺原氨酸,即反T3。三、名词解释1.血脑屏障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及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形成的血管鞘构成。血脑屏障通过对物质的选择性通透,完成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脑代谢和功能的正常运行。2.免疫球蛋白指数:指数= (CSF中IgG mg/dL血清清蛋白g/dL)/
32、(CSF中清蛋白mg/dL血清IgG g/dL);指数参考范围:0.30-0.77,指数0.77,证明鞘内IgG合成增加,90%以上多发性硬化病例指数0.77。3.清蛋白指数:清蛋白指数= (CSF清蛋白mg/L)/( 血清清蛋白g/dL);CSF中的清蛋白完全通过血脑屏障来自于血浆。当指数100,表明屏障完全崩溃。4.神经调质,部分递质在突触处实际无传递信号的功能,不直接触发靶细胞的效应,只对其他递质引发的效应起调制作用,将其称为神经调质。它们多为肽类物质,因此又称神经肽。5. 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或神经细胞营养因子指那些能调节神经细胞生存的几类分子,包括多肽,神经递质,神经肽,细胞间
33、基质分子和酶及酶的抑制物,即一类对神经细胞起营养作用的多肽分子,通过突触成分、胶质细胞和血流到达特定神经细胞,与特定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1. hCG:1. 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由胎盘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含糖量约为40%,糖链末端是唾液酸,由和亚基构成的异二聚体,其中亚基具有特异性。用于诊断正常妊娠、异位妊娠、某些胎儿先天性缺陷和肿瘤。2.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PIH) 是妊娠所特有的疾病,表现为妊娠20周后出现水肿、高血压和蛋白尿,严重者有头痛、头昏、眼花等自觉症状,甚至出现抽搐及昏迷。分轻、中、重三型,重型又包括先兆子痫和子痫。五、问答题:1.简述评价胎1. 评价胎儿肺成熟度最有
34、价值的指标是检测羊水中表面活性物质的含量,有六种方法可采用:(1)卵磷脂/鞘磷脂比值(L/S):2.0提示肺成熟;(2)双饱和磷脂酰胆碱(DSPC)测定:5mg/L提示肺成熟;(3)磷脂酰甘油测定:2.0mol/L提示肺成熟;(4)泡沫稳定性实验:泡沫稳定指数0.47提示肺成熟;(5)荧光偏振;(6)薄层小体计数。羊水标本的收集应注意:(1)多胎妊娠时每个羊膜腔均应取样;(2)标本收集后最好立即检测,若要推迟检测,应4冷藏,若要推迟一周以上检测,应-20或-70冷冻保存;(3)检测前需轻轻颠倒混匀标本。羊水标本的预处理主要是:离心去残渣。儿肺成熟度的实验室指标及标本收集和处理的注意事项。2.
35、简述妊娠期母体的生化改变。 妊娠期母体会有血液学、生物化学、肾功能和内分泌的相应改变。妊娠期的糖代谢变化是由于妊娠期升高血糖的激素增高所致,主要表现为妊娠中、晚期的血糖改变及糖耐量试验的变化:空腹血糖水平降低,参考值3.03.3mmol/L;餐后血糖呈持续性升高;糖耐量试验表现为高峰迟缓现象和血糖最高值高于非孕妇女。脂代谢变化是血脂全部升高。蛋白质代谢表现为蛋白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均明显增高,合成大于分解,呈正氮平衡。妊娠期妇女造血功能活跃,血容量平均增加45%,RBC增加20%,血液相对稀释,Hb、RBC计数和血细胞比积下降,血浆白蛋白降低,多种凝血因子含量明显增加,血液处于高凝及纤溶系统活性降
36、低的状态,并出现妊娠相关性蛋白。妊娠期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小管对葡萄糖、氨基酸、尿酸的重吸收率降低,孕妇可出现间歇性糖尿、氨基酸尿及蛋白尿。孕早期,母体卵巢黄体分泌孕酮,3个月以后黄体分泌孕酮的功能消失而完全由胎盘分泌激素维持胎儿-胎盘复合体的需要。胎盘可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人胎盘催乳素(hPL)、孕酮和雌激素。妊娠期垂体增大、增重,垂体前叶分泌垂体生乳素(PRL)和促黑激素(MSH)增多,而促性腺激素(FSH、LH)分泌减少,生长激素无变化。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肝脏合成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也增加。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增加约40%,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增多,胰腺分泌胰岛素也增加
37、。3.简述定量测定血液或尿hCG的临床意义。确定妊娠最重要的标志是定量血液或尿hCG测定,临床上定性试验更为普及,当尿hCG含量超过停经后第一周的含量时,即可诊断妊娠,且血清妊娠定量检测可更早地预测早期妊娠。若血hCG含量高于一般妊娠一倍以上,提示可能为孪生子;若血hCG水平低或连续测定呈下降趋势,预示有先兆流产的可能;血hCG测定可用于诊断异位妊娠或异常宫内妊娠,阴性可排除异位妊娠,阳性需结合临床表现和超声检查鉴别正常和异位妊娠;血hCG测定可用于监测来源于滋养层的组织、器官肿瘤。三名词解释:1.Tumor Markers: 肿瘤标志物,指特征性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或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
38、质或是宿主对肿瘤反应而产生的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肿瘤细胞和组织中,也可进入血液和其他体液,当肿瘤发生、发展时,这些物质明显异常,标示肿瘤的存在。2.广谱肿瘤标志物:有的肿瘤标志物可在多种肿瘤呈现阳性,称为广谱肿瘤标志物,其和特异性高的标志物联合应用,诊断价值较高。3肿瘤筛查:指用快速的试验,将表面健康的人区分为可能患病者(试验阳性者)和可能无病者(试验阴性者)。筛查不具有诊断意义,阳性者必须进一步经临床确诊。目前能用于筛查无症状肿瘤病人的标志只有PSA和AFP。4异位激素:正常时不分泌激素的组织患肿瘤后开始分泌激素,称为异位激素,如小细胞肺癌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异位激素大都是多肽
39、类激素,和天然激素有相同的免疫性,可用天然激素的抗体检测出来。5TPS(Tissue Polypeptide Specific Antigen):特异性组织多肽抗原,在细胞增殖时,产生大量的角蛋白,细胞坏死时,角蛋白的可溶部分释放入血,成为TPS。TPS是低分子量角蛋白的混合物在血中的特异部分,是一广谱肿瘤标志物。四问答题1肿瘤的定义及临床特征是什麽?肿瘤是失去了正常生物调控的异常生长、分化的细胞和组织。肿瘤有两个明显的临床特征:一是肿瘤的转移特性,肿瘤细胞通过浸润、转移从原发灶扩散至其他组织和脏器,手术切除原发部位肿瘤后,常在其他脏器出现新的肿瘤病灶,转移是大多数肿瘤治疗失败的原因。二是早、
40、中期肿瘤无症状,有临床症状而来就诊者,或肿瘤已太大,无法切除;或已经转移,病属晚期。2肿瘤标志物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肿瘤标志物的发展历史大体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846年1928年,本周氏蛋白的发现;第二阶段1929年1962年,一些激素、酶和特殊蛋白类肿瘤标志物的发现;第三阶段1963年1975年,胚胎蛋白类肿瘤标志物,以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 (CEA)为主要代表,开始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和治疗监测,推动了肿瘤标志的临床应用;第四阶段1976年至今,大量的肿瘤标志物随单克隆抗体技术诞生而涌现。近十余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测定癌基因、抑癌基因成为常规工作,肿瘤标志物进入了分
41、子水平。3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符合哪些条件?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符合以下条件:敏感性高;特异性高;肿瘤标志物的浓度和肿瘤大小相关,标志半寿期短,有效治疗后很快下降,能较快反映体内肿瘤的实际情况;肿瘤标志物浓度和肿瘤转移、恶性程度有关,能协助肿瘤分期和预后判断;存在于体液特别是血液中易于检测。4肿瘤标志物按本身的性质常分为哪几类?肿瘤标志物按本身的性质分为以下7类:酶和同功酶类;激素类;胚胎抗原类;蛋白类;糖蛋白类;基因类;其他肿瘤标志物。5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肿瘤的早期发现 物理仪器检测肿瘤的最低检测限是1cm(109个肿瘤细胞),而生化标志最低检测限为108细胞。理论上,
42、利用生化标志能在亚临床期较早地发现肿瘤。目前能用于肿瘤筛查的标志只有两个,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甲胎蛋白(AFP)。(2)肿瘤的鉴别诊断与分期 肿瘤标志物常用于鉴别良、恶性肿瘤,且其升高水平常和肿瘤的大小和恶性程度有关,因此定量检测可以有助于临床分期。(3)肿瘤的疗效监测 大部分肿瘤标志物和肿瘤治疗效果相关,标志物的下降程度反映了治疗成功程度。(4)肿瘤的预后判断 有一些标志物专用于观察预后,如乳腺癌的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类似的还有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癌基因erbB-2编码蛋白。(5)肿瘤的复发预报 术后肿瘤病人应每隔23个月测定一次肿瘤标志,至少连续两年,在未再给予治疗时,
43、至少连续二次肿瘤标志物呈直线上升,可认为肿瘤复发。1.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以数学模型和公式,研究体内药物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开展TDM必备的基础理论。2. 首过消除,某些药物口服通过胃肠粘膜吸收过程中,及第一次随门静脉血流经肝脏时,可有部分被肝细胞及胃肠粘膜中酶代谢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量减少,这一现象称为首过消除。3. 消除,导致体内原型药减少的生物转化和排泄两个过程统称消除。4. 生物转化,指机体对药物进行的化学转化,主要是在肝细胞混合功能氧化酶(肝药酶)催化下进行。5. 表观分布容积,简称V,指药物分布平衡后,假设体内的药物按血药浓度均匀分布所需要的容积。V=Xt /
44、 Ct = X0 / C0,单位常用体积单位/kg体重。表观分布容积可用于计算任一时刻体内的总药量,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特点等。1. 简述机体内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药物本身的分子大小、pKa、脂溶性等理化性质;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特殊的膜屏障;生理性体液pH差异;主动转运或特殊亲和力;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差异。2. 请从药效学与药动学两方面阐述对某些药物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考虑进行TDM的药效学原因有:安全范围窄、治疗指数低的药物;以控制疾病发作或复发为目的的用药;不同的治疗目的需不同的血药浓度;药物过量中毒;药物治疗无效的原因查找。药动学原因
45、有:已知治疗浓度范围内存在消除动力学方式转换的药物;首过消除强及生物利用度差异大的药物;存在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病理情况;长期用药及可能产生药动学相互作用的联合用药。3. 简述药物浓度测定的常用技术及方法学评价。药物浓度测定常用技术有光谱法、色谱法和免疫化学法等。其中光谱法除火焰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用于检测含锂、铂等体内仅微量的金属离子药外,在TDM中都存在特异性和灵敏性低的共同问题。色谱法尤其是高效液相色谱法,由于特异性、灵敏性高,并可对样品中的不同药物及原型药和代谢物同时进行检测,常用作TDM中的参考方法。免疫化学法是TDM最常采用的方法,灵敏度高、标本用量少、样品无需预处理、操作简便
46、、已有检测试剂盒商品化,便于推广,但该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具有相同抗原性的内源性物质和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特别是抗原性未发生改变的待测药物代谢物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交叉免疫反应,因此其特异性较差,测定结果往往高于其他方法。4. 简述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TDM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指导最适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制定、调整剂量和肝肾功能损伤时剂量的调整,提供客观的实验室依据,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5. 依据测得的血药浓度调整剂量的方法有哪些?各自适用范围是什么? 调整剂量的方法有:比例法、Bayes法及按药动学公式计算的方法。对一级消除动力学的药物常用简单的比例法,对已有相应电脑软件的药物,亦可用
47、Bayes法。 对非线性消除动力学的药物则需采用Bayes法或按米氏方程计算稳态浓度及其对应的用药速度。.自动生化分析仪,将生化分析过程中的取样、加试剂、去干扰物、混合、保温反应、终点监测、数据处理、打印报告及实验后的清洗等步骤进行自动化操作的仪器。.连续监测法,测定产物生成或基质消耗速度的动态变化过程的化学方法(又称速率法、动态分析法或动力学法)。它是通过适当的仪器,连续测定酶促反应过程中某一反应产物或底物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多点数据,求出酶反应初速度,间接计算酶活性浓度.终点法,终点分析法是基于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产物的吸收光谱特征及其对吸收强度的大小,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类方法。包括一点终点法和两点终点法。.两点校正法,用一个浓度的标准品和一个空白试剂进行校正的方法,要求反应符合朗伯比尔定律,标准曲线呈直线。.干化学式分析仪,采用干化学方法,将发生在液相反应物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