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利用网络进行中学语文教学
漯河市第十五中学 刘丽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逐步发展,网络辅助教学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外在表现,网络教育时代终身学习将成为现实,中学语文教学作为民族语言传承和发扬的重要部分,网络教学必须突破传统,以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我作为语文教师,积极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多媒体及网络,在教学方面摸索网络教学与现代教育迅速接轨的道路,下面我谈一下对网络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我深知只有理论没有良好的技术水平,那么课题就会如纸上谈兵,无法运用到实际中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特别请电教老师进行专门性指导,平时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和课件制作,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我由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能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进行课件制作和信息交流的高手。
二、课堂实践运用,增强应用技能
为了能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我充分利用学校网络,积极思考语文教学和网络的关系,并在平时多花点时间,多投入点精力,吸收新知识,开阔视野,以提高电教业务水平,真正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说和板书为主,学生接受的只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对象是抽象的,学生只有通过形象思维去感受和把握,而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对象可以通过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直接以可感的实物(视觉“产品”和听觉“产品”)显示在学生面前,省去了学生思维的过程,也避免了由于思维偏差而产生的不准确结果的现象。这种直观性的表达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最直接、最精确地去把握所要掌握的对象,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当学习的对象偏重于需要理性思维去把握时,如说明文、游记中的事物、场所位置,科普性文章中的事理定律、行为程序,网络的直观性对于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非常直接明显,而当学习的对象偏重于需要感性思维去把握时,如诗歌、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绘、情感态度的体验、伦理道德的评价等,网络的直观性作用则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行利用网络的直观性直接摆出答案去代替学生丰富的想像、生动的构思,忽略个体的情感、思维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因人而异所起的作用,就会舍本逐末,追求形式却忽略了内容。
三、明确目的,减少干扰
网络的资源是无限的,学生们面对无限的网络资源,除了尽情的享受或交流有利的资源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利资源的诱惑,影响了有限的阅览时间,如不妥善安排会得不偿失,这就需要我们提早做好案头工作,做好阅读计划,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使学生尽快寻觅、收集、筛选到对学习有帮助的资料。
四、重视网络对作文教学的作用
作文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综合语文能力的极致体现,但作文教学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真实的感受,受环境和时间所限,学生们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体验户外生活,作文很多就因闭门造车而空洞无味,因此他们为应付作文而困惑,甚至对作文产生害怕和抵触情绪。但网络里,名山大川、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可尽收眼底,写作素材很容易找到,可以突破时空局限,拓宽学生视野,学生因身临其境而获取真情,动起笔来有话可说,也可拓宽思维,使学生多角度的分析,领悟。容易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过去语文教师那种“夹着课本和粉笔进教室,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话”的形象有所改变,电子设备将取代纸和粉笔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具,多媒体已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精心选择了几幅图片,《春花图》、《荷塘景色》、《夕阳无限好》、《好大一场雪》,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 又如在做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我选取了古今中外许多名人的宝贵的读书经验、故事,许多名著及导读,精彩段落范读,并出示了讨论话题,使学生在图声景的感染中,有感而发,即兴发言,侃侃而谈。交流与讨论的形式更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如此说来,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口才,并且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学更为直观,可谓一箭三雕。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值得推而广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回,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归。
六、使用生动形象、含蓄幽默的语言,挖掘美育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得课带有美育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它不仅能开启记忆的大门,而且能深入到大脑皮层最隐蔽的角落。”可见,教师的语言美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生动形象的语言,象高级魔术师吸引着每一个人。大家非常喜欢看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节目,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声音低沉有力,富有特色,讲述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处理得非常得当,听起来和谐悦耳。如果语文老师做到了这一点,还怕学生不认真听讲吗?含蓄幽默的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这样即便枯燥乏味的政论文,也会变得妙趣横生。语文课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其他文字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在网络系语文课上,我尽量使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爱美情趣。
七、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网络教学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 “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往往就能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把这-声声赞扬送入学生的耳际,流入他们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网络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八、课后反思交流,增强课堂迁移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本身就存在辩证关系,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后反思是我电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反思我也找到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足,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提高。由于各校的规模和师资力量的分布不均衡,出现了重点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规模大、效率高的特点,而非重点学校,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则反之。在这种情况下,充分运用网络资源的“校校通”工程,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将重点学校优秀教师的语文课视频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薄弱学校,既可实时播放,又可有选择地在指定的时间段内点播。这种网上课堂既解决了一些学校语文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又对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进行了有益的补充。这点有些类似于电视、广播课堂。但有所不同的是,前者围绕同一篇课文的重点与难点,不同的教者可以使用不同的教法,而后者一般是紧贴教材内容,逐条讲述,教者更注重所教内容的严谨性与客观性;前者传输的内容可以随时点播,不受时间的限制,后者必须在指定的时间段内收听收看;前者针对某特定的、较集中的团体,后者多针对全社会各年龄段的散居人群。在传输的时间和内容上,网上语文课堂更显示了它的灵活性。
以上是我在网络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我的观点是:网络既然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不妨利用它来激活我们的语文教学,使我们共同进步。
一5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