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综观近十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范围都锁定在“景物、情理、技巧”这三个方面。从阅卷现场反馈的信息看,失分特别严重。其原因有三:一是读不懂诗歌;二是不知道怎样抓“景物、情理、技巧”去分析鉴赏;三是不知道怎样答题。对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近年高考试题,谈谈以上三点的应对策略,以达到复习的省时高效。
一、 读懂诗歌的对策
细读全诗,把握诗歌内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诗题入手。诗题是诗歌的眼睛,诗题之中常常蕴涵着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作者情感、写作缘由等内容。
二是从诗句入手。这是读懂诗歌的关键,其中景物和情感是重中之重。一般要理清以下五个“什么”:①这是一首什么诗(咏物绘景、写人叙事、咏史怀古、送别思归、边塞征战)?②诗中抓住了什么景(景色)物(人物、事物)?③表达了什么情(情感)理(哲理)?④这些景物、情理的表达运用了什么手法(情景结合的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方法)?⑤这些手法具有什么作用?
三是从注释入手。这是读懂诗歌的钥匙,因为注释常常交代了时代背景、写作缘由。
四是从题干入手。因为命题者常常把诗歌景物、情理、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问的形式告诉了我们,抓住了它有助于读懂诗歌。
方法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从标题可知,这首诗的写作缘由是因为有人归京师,诗人写诗送别,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句可知,诗人抓住“门外”“子规”“山村”“日”“故园”“兵马”这些名词描绘出凄清之景;抓住“子规”之“啼”、“日”之“落”、“归”和“愁”这些动词,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表达出作者“悲苦哀怨”这一情感。
从注释可知,“北宋都城汴梁”“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提示了作为南宋的爱国诗人,见有人回归故国都城,自会产生家国之愁。
从第1小题题干“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分析可知,诗中的“子规”,不仅指子规鸟,还有其深层的含义。
运用上述方法,就能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景物、情感、技巧,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二、 “景物、情理、技巧”类鉴赏题复习对策
(一)景物类
诗中之景,即客观景色,诗人通常借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描绘展示出来;诗中之物,即事物、人物,一般说来诗人往往借对人物的描述和对事物的叙述表现出来。
抓景物的方法:①从词性而言抓名词、形容词;②从表达方式而言抓记叙、描写。因此抓“景物”的对策是:扣住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从诗中的名词入手以把握诗中的景物,从景物的“形声色味”“动静”“远近”这类形容词、动词入手以把握诗人对景物的形象描述。
鉴赏答题技巧:可以概括为“四扣四明”。①扣题干,明要求;②扣名词,明景物;③扣动词、形容词,明景物的“形声色味”“动静”“远近”的特点;④扣答题要点,明组织答案的结构(总——分、分——分、分——总)。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四川延考卷)
野夕答孙郎擢
何 逊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
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馆无宾客,幽居乏欢趣。
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1)诗题为“野夕答孙郎擢”,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野”“夕”的?请简要分析。
试题分析:首先抓题干的“野、夕”二字,可以明确答题的要求应该从空间(野)和时间(夕)之景入手;其次抓名词“山、气色、墟、烟露、星、云、雀、树”,以明确诗中有哪些景物;再次抓动词、形容词,以明确景物的形态(山中气色满)和动态(墟上生烟露、星出云、雀隐树)以及景物的声音(鸟啾啾)、色彩(星杳杳);扣住题干“野、夕”二字对上面的景物进行分类;最后按先“野”后“夕”的答题顺序和“分——总”的答题结构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点评:①“山中” “墟上”把“野”具体化了;(分1——抓住景物“野”的特点进行鉴赏)②“气色满” “生烟露”则是环绕着“夕”字,将傍晚的景色展现了出来;③写星星从云中钻出,又以昏暗的“杳杳”作背景,更让我们感到了“夕”色;(分2——抓住景物“夕”的特点从形态、动态、声音和色彩进行鉴赏)④我们听到鸟雀在“啾啾”地鸣叫,但却不见踪影,因为它们归巢深藏在树林之中,这既为我们描绘出“野”景,又替“野”景抹上了一层“夕”色!(总——抓住景物“野、夕”的特点进行概括)
(二)情理类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手法,即诗人的“感情一般都是借助诗中之景物表现的”。而直接表现其感情的词语从词性而言通常是形容词、动词,尤其是心理动词;从表达方式而言通常是议论、抒情。
抓情理的方法:①从词性而言抓形容词和动词,尤其是心理动词;②从表达方式而言抓议论、抒情。因此抓“情理”的对策是:扣住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从诗中的形容词和动词,尤其是心理动词入手以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理。
鉴赏答题技巧:可以概括为“三扣三明”。①扣“诗题、诗句、诗注、题干”,明“象”(景物)中之“意”(象征义);②扣形容词和动词,尤其是心理动词,明诗中的情理;③扣试题要求,明组织答案的类别(直接答情理、景物——情理、情理——景物)。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全国卷Ⅱ)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试题分析:运用“三扣三明”,可知以下要点:从诗题看,写了春日春事;从诗句看,作者抓住景物的形状、声音、动态、静态,描绘出春雨丝丝,落花狼藉之形和黄昏冷落之中宿鸟之声,以及人物掩门之行;从诗注看,“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门可罗雀、十分冷落”两个方面道出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活环境;从题干看,诗中表现了作者情绪。从以上要点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政治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据此“由情理到景物”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点评: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抓住情理的要点进行鉴赏)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景物鉴赏一:抓住诗的一、二句景物之形进行分析)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景物鉴赏二:抓住诗的三句和四句景物的形、声、动态进行分析)
(三)技巧类
这实际上涵盖了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和语言”。作为考生,复习时必须弄清以下要点:①情景结合的方式;(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乐景写乐情或哀情、以哀景写哀情或乐情)②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拟人、夸张、通感、衬托)③常见的情感术语;(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乐观、豁达;激昂、奔放;恬淡、闲适等)④常用的表达技巧;(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起兴、用典、联想 、想象、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照应、动静、铺垫、白描、想像、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意象意境)⑤常用的风格术语。(豪迈激昂、雄浑阔大、气象壮阔、恢宏奔肆;婉约清丽、细腻动人、含蓄有致、明丽清新;沉郁顿挫、雄壮悲慨;活泼生动、幽默诙谐等)
“技巧”类鉴赏题的命题:从类别上看,可分为描绘景物的技巧、抒发情理的技巧和情理景物结合的技巧三类;从题型上看,可分为“炼字炼句题”和“篇章结构题”两类。
“炼字炼句题”的答题技巧: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①扣上下句、前后词,明情景;②扣本义,明诗中意,尤其是言外之意;③扣修辞格,明作用。 (说明:并非每一题全部包含以上三点,大部分情况,用一两点即可)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10年湖南卷)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试题分析:该题可用第一点,扣前后词,明景物。“蓑”字前面是“■红蓼”之景,“映”字的后面是“新绿”之景。诗人扣■、蓼、草这三种景物,从“红、白、绿”的颜色上形成对比,描绘出色彩丰富、赏心悦目的美景。
答案点评:“蓑”字勾连“新绿”,(扣住“蓑”字后面“新绿”一词)“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描绘出“新绿”美景并评价)“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愉悦人心。(扣住“映”字前后的“■红蓼”“新绿”,从色彩映衬的角度描绘美景,进行分析评价)
“篇章结构题”的答题技巧:总说全诗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内容是什么——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什么情理。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四川非延考区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②入种桑园。茅苫③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试题分析: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写归隐之因,通过春花秋月、杜鹃之啼、秋雁之归,引出人情淡薄、光阴如箭之叹,进而产生归隐之情。二是写归隐后的生活。先从衣(趱入种桑园)、住(茅苫三间厦)、食(秧肥数顷田)三方面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再扣住“渊明传”“杜甫篇” 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答案点评:从归隐角度看,这首散曲写了两个层次。(总说这首元散曲的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分说第一个层次,触景生情而产生归隐念头)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分说第二个层次,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描写归隐生活)
此外,还有比较类鉴赏题,即对几首诗的比较鉴赏,这类题考法一般为求异、求同或比较遣词造句的优劣。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试题形式怎样变,都离不开对“景物、情理、技巧”的考查,运用前面的几种方法就可以准确答题。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2010年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 蜀 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第二小题,从题干的“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一句可以看出,是考“求同”,考对两首诗相同情感的把握,运用“情理”类鉴赏题答题对策即可。
第三小题,从题干的“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一句可以看出,是考“求异”并且要说明理由。运用“技巧”类鉴赏题答题对策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