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对山区小学生实施养成教育重要性的探究
珙县珙泉镇四小 张学强 邮编:644500
关键词:小学生 养成教育 探究
我校地处山区,座落于珙泉镇官沱、三江两村交界之地,与城区隔河相望,地理位置特殊。由于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生源竞争比较激烈,据调查,本地生源中,家庭经济较好的基本选择外校入学,比例约占1/3,常年本在外学生达100多人。现在校的近500名学生中,来自农村家庭的占95%以上,其中父母在家的占65%,留守孩子占35%;生源结构中,单亲子女约占15%,民工子女约占45%。“三多”(留守孩子多、单亲子女多、民工子女多)现状汇于一校,形成一种特殊的群体,在这种特别中又显现出一种普遍,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城市)转移,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大量的存在。针对于此,我校经调查、反复论证,开发出市级科研课题《山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与实践》,以此探索山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手段和规律。
一、法律法规依据:
1、法律依据:《宪法》第24条: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法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义务教育法》第3条: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政策法规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特别是今年2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让全社会、各有关部门、各届人士关心、关怀未成年人的成长。《若干意见》提出:对于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的习惯。学校在这项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①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进未成年人的原则;③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④坚持教育与管理相一致的原则。
二、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2、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表明:“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是经有意培养的,并经反复训练强化而形成的较稳定的,主动化的行为模式。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宗旨: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讲尤为重要,凡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增加,未受到强化的行为,可能性下降乃至消退。
3、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一定的程序化。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必须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理解接受能力的不同,分阶段有步骤的进行实施,训练时遵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他律到自律、循序渐近、逐步提高,使个人的行为水平沿着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自觉性行为最后上升到自动性行为的境界。
4、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养成教育中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重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重行动重实践,对于小学生,一件事该怎样做,怎样去完成,通过自身努力去完成了,比明白一个道理更重要。实践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小学生自觉去实践《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现实依据:
1、我校处于珙泉镇近郊,县城未北移前,生源比较火爆,县城北移后,生源一度回落,但近一年来,随着县域工业经济的回升,来珙泉落户的居民逐渐增多,生源有所增加,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进步。现我校生源中,有近45%是外籍民工子女,这部份生源来自全县各地,由于家长务工的特殊性,他们管教子女的时间相对较少,这批孩子在来我校就读之前,多数是留守孩子,兼具留守孩子和民工子女的共性,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行为习惯较差,我们来看如下的案例:
①小强的父亲在家种田,母亲在农贸市场贩菜卖,小强放学后无所事情,与班上两个同学在村民家桔子园偷柑橘,被发现后带到学校,要求学校教育处理。
②小刚的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种地,自然条件恶劣,地里种不出多少粮食,小刚回家后没有事做,就伙同邻居的小孩到附近水泥厂偷球磨机转子卖,被发现时他们多的已经偷了四、五次,该厂在系列被盗案中财产损失上千元。
③小飞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母亲每天忙于生意,对小飞管教甚少,小飞染上逃学、顽皮等恶习,在铁路上扔道渣,将行人击伤,家长付出医药费叁佰多元。
2、我校所在地官沱村,是我市农村经济的一面红旗,致富能人较多,依靠巡观公路这条交通大动脉,开店办厂,多数人家过上了富裕的日子。但同时也出现了家庭教育松懈这一令人不安的局面,部份家长侧重于金钱的作用,拜金主义现象严重,再者由于望子成龙的思想,对孩子的要求一味满足,造成部分学生任性,不守规矩,,这部份家长用成绩好代替 “德、智、体、美”,忽略全面发展才是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有的家长沉溺于方城之中,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认为出点钱把孩子交到学校全部责任就是学校的了。其三,由于社会的局限性,部份家长是文盲或半文盲,其辅导能力极其有限,想管也管不了。来看下列的案例:
①某生家长是一个煤厂的老板,经济比较富有,孩子的零花钱较多,一段时期,花费较大,加之上课无精打采,经了解,有时中午也去网吧玩耍,家长才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②2004年暑假,学生吴××,与另一同学私自下河游泳,因不熟悉水性,溺水而亡,家长悲痛欲绝。
③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我镇某校一个学生,在公路上爬车吊车,被小货车后轮碾死。还有一个学生,在公路上行走,未遵守交通法规,被汽车撞伤,造成意外伤害事故。
3、少年儿童是天真烂漫的,活泼、向上、多思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在看到他们不良行为的同时,要看到他们的优点,拓展他们的闪光点,虽然某种坏习惯存在于某个孩子身上,但都不是普遍现象,因此我们要重视个案研究,要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实践。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各校都在进行,如何搞出特色,拿出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操作性成果,则存在一定的难度,我校要在《山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中,着重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实践,以期找到其突破口。
四、开展《山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与实践》的实践
1、确定研究范围、对象和主要内容:课题研究首先在本校范围内进行,我校完小有近500名学生,12个教学班,在取得一定的成果后,在所辖片区所有村小逐步展开,扩大其影响,取得实践性成果或操作性成果,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边远山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良好品质形成的关系;养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与教师言传身教的关系;一年级新生启蒙养成教育的研究;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探索与研究;一日常规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2、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突破口
a、学校教育在养成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拉近了制度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具人性化和亲和力,充分体现了德育工作“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诚实守信”、“网络文明”、“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珍爱生命”、“安全自护”、“加强实践”等,充分体现了一个“新”字、新《守则》、《规范》给学校德育工作、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课题。以新《规范》的贯彻实施为契机,我校要求广大教师着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和进取,以良好的行为影响学生,言行一致,表面如一。第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内文化橱窗和广播站的作用,对学习、文明、卫生、劳动等方面的好人好事,用身边发生的榜样鼓励学生,用中华民族精神激励学生,第三:将《规范》实施融入课堂教学和校园环境中,逐步形成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b、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养成教育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不经父母有意教导,孩子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自然会学得,因此家长的素质如何,也将影响学校养成教育的效果。学校应办好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掌握科学的方法,为孩子作出表率,从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社会教育——待净化的育人环境,我校所处的珙泉镇,有着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更多的是网吧、茶馆(麻将馆)、电子游戏厅等引导未成年人向不良习惯发展的地方,“5<2”也是不争的事实,有关部门要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要用高科技手段防止有害网络文化的渗透,要坚决执行“零点断网”规定,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要大力构建“绿色网吧”,做到防而不堵、疏而不漏。同时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给学生的学习成长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
c、养成教育的突破口:学校以“一日常规”养成“十个好习惯”,作为养成教育的突破口。“微笑待人”、“每日为父母做一件事”、“尊敬别人、主动打招呼”、“课堂专心听讲”、“当日事当日毕”、“按规矩办事”、“遵守交通规则、一停二看三通过”、“不吃零食、用好每一分钱”、“集体的事大家一起做”、“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看上去,这些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小事做好了,以后才能做大事。作为阶段性的工作,根据学生的行为现状,学校要及时更换相应的内容,且将学生的表现情况记入成长袋,作为评选优秀学生和红旗班级的条件之一。以此找到养成教育的突破口。
养成教育的进行,需要“多管齐下”,我们应着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铁三角的培养机制,教师、家长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社会要净化其育人环境,要创造一个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才能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公民。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章志光主编《小学教育心理学》。
二00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