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 成长在社会课时1 感受社会变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知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不断的发展;知道我国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我们采取的对策;熟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能力目标:能够自己举例列举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深刻的变化;能够理解我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学会辨证的看待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我国社会发生的变化,认识到新中国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从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培养自己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意识,自觉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和原因。2从物质文明
2、、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理解现代文明的发展。3从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理解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课堂讨论、教师指导为主。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让学生在活动中呈现认识上的模糊、矛盾之处,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启发。【板书设计】一、体验生活变化1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优化)(1)变化的原因 (2)变化的表现2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政治生活日益扩大(1)文化生活的变化 (2)政治生活的变化二、领略现代文明1信息化社会2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发展(1)物质文明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
3、决定上层建筑。(2)精神文明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3)政治文明发展: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4)三个文明的关系:互为目的,互为条件,相辅相成。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总目标 (2)具体目标4新的社会问题和新的挑战(1)表现 (2)影响 (3)对策【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祝贺同学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一个暑假过来,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班级有没有什么变化呀? 学生回答问题:个子、衣服、个性、教室、教师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生活中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大家庭中。其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4、都是如此。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的变化,我们今天就来感受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们同学们如果经常看战争题材的电视、电影,就会发现,解放前和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一样吗? 衣服、食物、房子、交通工具(引导学生填空书本上的内容) 因此,我们看,生活变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什么呀?二、新授:(一)、体验生活变化1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优化)(1)变化的原因: 请同学们告诉我答案吧! 人类的生产劳动改造了自然,创造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 其实从根本上说,变化的原因应该是什么?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2)变化的表现: 表现:衣服、食物、房子、交通工具等方面 感受:体现在社会
5、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些变化都是和物质生活有关系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变化仅仅就是这些吗?请大家想想还有什么方面的变化呀?可以看书本第三页第一段话哦!2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政治生活日益扩大(1)文化生活的变化:请大家把书本上的这个变化内容划下来。关于文化生活的变化,解放前我们不说,就那我出身以来说吧,小时候我们没有电视看,只有5分钱一本的小人书看,大书我们买不起呀。偶尔看看露天电影,就别说什么上网呀,打游戏呀,旅游呀等等。饭都吃不饱,还玩啥呀。(2)政治生活的变化:说到政治生活上的变化,大家还记得刚才我说战争题材的电视电影了吧。那上面有描绘的老百姓在当官的眼里都是小蚂蚱,根本不把老百姓当人看
6、,现在就不一样了。我们老百姓是国家的主人,是我们自己当家做主了!请大家把书本上的关于这个方面的内容划下来。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而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我们作为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好时代,我们可以从方方面面体会到现代文明带给我的便利和好处。(二)、领略现代文明1信息化社会从上万年前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农业机械化、电脑化作业, 从家书抵万金到现在键盘一敲传偏全世界, 从遥望嫦蛾到现在的探月工程,无不显示信息化社会给我们带来了强大的动力。 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更注重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认识到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促进的过程,
7、要把三个文明一起抓。2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发展(1)物质文明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精神文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能够对物质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既要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才,更要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才。(3)政治文明发展: 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4)三个文明的关系:互为目的,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
8、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 过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所取得的一系列的成就,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共产党人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同样也能领导中国的现代化走想成功。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决定进行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决定是新中国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已经居世界第四位。现在,中国共产党又根据实际,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即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总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具体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
9、小康社会向我们展示了美好的未来,使我们每个人都充满的力量去奋斗。生活是美好的,可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方面,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现代文明带给了我们无穷的好处,另一方面,现代文明的发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我们前进的路途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请大家看书本第5页,看看在人类发展的过程有哪些不和谐的因素。 学生看书寻找答案。 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又有哪些不和谐的因素呢?4新的社会问题和新的挑战(1)表现:人口问题突出、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 请大家具体的列举你身边的不和谐的事例:(2)影响: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影响着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也影响着
10、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我们如何认识这些社会现象呢? 发展是主流,问题是支流。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会不断的解决这些问题。(3)对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三、课堂小结第1课 成长在社会课时2 关心社会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的道理。2知道关心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了解关心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关心社会的兴趣和热情。2关
11、心社会,热爱社会,参与社会。【教学重点、难点】1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2关心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重点。3青少年如何做到关心社会,是重点。【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教学手段、教具】学生预习、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交流资料如印度狼孩的故事鲁宾逊漂流记等。【教学过程】探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展示课件印度狼孩的故事、图片。一人与社会的关系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
12、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在孤儿院里,人们首先对他们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他们身体的生物系统是正常的,虽然营养不良。人们还发现这两个狼孩虽然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完全和狼一样,他们白天睡觉,夜晚活动,常常像狼那样嚎叫,他们用四肢爬着走路,用手直接抓食物送到嘴边吃。于是研究者就在人类的正常社会环境里对其进行训练,教他们识字,教他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然而,其中阿玛拉不幸死亡,卡玛拉在四年之后(大约十一二岁)才开始能够讲一点点话,智力水平也才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婴儿的智力水平。活到十七岁
13、,中间虽经过九年人类文明的教导,但仍旧无法改变其生活习性。问题:印度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观点:(1)人只有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 (2)个人的成长要与环境相适应,如果不能相适应人的基本能力便无从发展。 (3)人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4)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 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点。教师引导:是的,人只有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人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今天就要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探究:指导学生阅读P6两段材料,一段是1799年在法国南部深山中发现的“小野人”,另一段是英国作家笛福的鲁宾逊
14、漂流记取材于真实的故事,并可请学生对鲁宾逊漂流记的故事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回答问题:为什么亚维伦的野童回到人类社会也难以过上正常人生活,而鲁宾逊却能很快适应社会生活?阅读了两个事例,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问题: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由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的。个人离不开社会,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我们只有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才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更好地奉献社会!在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引导并结合P8页爱因斯坦的话语,使学生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个人离不开社会。
15、既然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人与社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积极关注社会、关心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如何做到关心社会呢? 1 个人离不开社会为什么?人们生存与发展总是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的条件,受到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环境的制约。 人类社会的含义理论依据: 人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的结论自然又引出第二个道理:社会离不开个人。2 社会离不开个人为什么?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们的生产活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知识点过渡既然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人与社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6、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积极关注社会、关心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如何做到关心社会呢?3 青少年如何做到关心社会?谈谈对下面诗句的理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指导学生阅读P7-P8文字,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教师作归纳。 从关心时事做起 关心社会发展,关心祖国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明确作为公民对社会、国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学生交流活动:我平时了解时事政治的主要途径有:-例举近期国内或国际的重要新闻,并作简要评述。通过这一学生的交流活动使学生能掌握下一个知识点:4了解时事政治的主要途径和意义。途径:上网、听广播
17、、看电视、看报纸等意义:拓宽视野,增强情感,提高能力。观点辩论:A:关心社会是成年人的事,与我们青少年无关,我们只要认真学习。 B:人与社会密切相关,青少年应该了解社会,关心社会,热爱社会。鼓励学生参与辩论,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所认同的观点,教师对辩手发言表示赞赏,在班级中营造竞学风气,但辩论要为本课知识点服务,教师适当引导,回归教材,使学生掌握知识点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可从这一活动中引出另一知识点-关心社会发展的意义的讲述,最后给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思考: 为什么我们要关心社会发展?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思考 原因角度:个人离不开社会,从关心社会发展的意义角度。本课课堂总结关心社会发
18、展.探究人与社会关系 (1)个人离不开社会; (2)社会发展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从关心时政做起 (1)关心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 (2)关心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第1课 成长在社会课时3 学会亲近社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亲近社会的含义和重要性; 识记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理解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理解在生活中明辨是非的重要作用;识记自身素质的内容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生活中一些冷漠现象和看客现象,增强自我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不断培养自我的社会公德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能够辨证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是非现象,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生活的强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能够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对那些为自己、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心怀感激之情;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2知道亲近社会的道理。 3理解亲近社会的途径。【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课堂讨论、教师指导为主。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让学生在活动中呈现认识上的模糊、矛盾之处,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启发。【板书设计】第三课时 学会亲近社会一、克服“看客”心态1“看
20、客”心态的表现 2亲近社会的含义和重要性 3克服“看客”心态的必要性二、遵守社会公德1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 2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3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作用三、善于明辨是非1社会生活中的是非现象 2明辨是非的重要作用 3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生活的强者【教学过程】一、 不能做“看客”:1雷锋和丛飞事迹介绍。 请同学们对雷锋和丛飞的事迹谈谈自己的感想。2小品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情境:路人甲突然倒地不省人事。路边行人乙、丙、丁等人围观并发表感慨。“这是谁呀?”“真是太可怜了!”慢慢地动了几下,痛苦的结束了人生。“这人好像不行了哦!”“身体不好,还出来混,真是自找倒霉呀!”“我以后可要注意了!”
21、老师点评:由于没有报警,也没有打120,致使这个病人错过了抢救了机会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大家看,如果是你,在他人发生这种危险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学生讨论回答: 那为什么这些冷漠的看客会无动于衷呢? 答案提示: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对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漠不关心,缺乏社会公德,没有社会责任感,不愿意承担社会义务。 请你说说: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和“看客”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表现? 谈谈自己对这种“看客”现象的感想。社会是由许许多多个人的活动和相互关系构成的,社会现实生活既丰富多彩,又纷繁复杂。我们要努力培养亲近社会行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以实际行动关爱他人,热爱祖国,奉献社会。 在这样的
22、关系下,大家看我们的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呀?我们需要这样的社会吗? 我们应该学会亲近社会,富有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我们今天学习第三课时的内容,课题就叫做学会亲近社会二、 遵守社会公德谈谈你对两幅漫画的感想谈谈你的看法:社会生活中为什么需要公德?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呢? 1从生活中看,不遵守社会公德,会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社会混乱,违法犯罪增多,从而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2从理论上看,有以下几点内容。(1)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社会公德是人们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条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2)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
23、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过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人人遵守社会公德,我们这个社会将会变的更加美好。所以,遵守社会公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作用:遵守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形成讲公德、讲文明的社会风尚,对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对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过渡:我们国家目前正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国家提倡在全社会要讲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从而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道德体系。应该说,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24、,广大人民的道德修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已经巍然成风。但是在社会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自私自利、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乱砍乱伐,偷捕偷猎、聚众赌博,贩毒吸毒等行为。所以对我们广大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辨别能力,善于明辨是非。三、善于明辨是非1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是非现象 是: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 非:自私自利、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乱砍乱伐,偷捕偷猎、聚众赌博,贩毒吸毒2明辨是非的重要作用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积极弘扬真、善
25、、美,坚决抵制假、丑、恶,勇于拒绝各种不良诱惑,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只有这样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康成长。议一议: 我们怎样才能在日常社会中发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青少年,我们怎样才能抵制来自社会不良现象的侵害?3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生活的强者(1)自身素质的内容: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具体内容如个性心理,道德修养,交往合作,文化知识等等(2)重要性: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亲近社会、服务社会,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成为生活的强者。三、小结:学会亲近社会1.克服“看客”现象(1)“看客”现象; (2)亲近社会的情感和行为。 2.遵守社会公德 (1)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2)遵守社会公
26、德的重要意义。 3.善于明辨是非 (1)正确认识复杂现象; (2)提高自身素质,做生活的强者。 第1课 成长在社会课时4 自觉服务社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懂得亲近社会、服务社会首先必须忠于职守;理解乐于奉献的道理。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分清公民的责任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分,公民的最重要的责任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而且要用实际行动来承担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积极参加义务劳动,为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能够自己制定为社会做贡献的活动计划,并能积极主动完成计划。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形成责任意识,明确对国家对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知道亲近社会、服务社会,
27、不仅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还要乐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和力量。【教学重点和难点】1明确公民的最重要的责任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2要能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案例分析、社会调查、指导设计社会公益性活动计划方案【板书设计】第四课时 自觉服务社会一、忠于职守1公民应该履行的职责和义务 2公民最重要的责任是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 3承担责任需要实际行动二、乐于奉献1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2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提问)1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三个文明”之间有什么关系? 2 人和社会有什么关系?3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28、了解时事政治? 4 作为青少年应该如何亲近社会?过渡: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命运、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青少年只有胸怀祖国,脚踏实地,投身实践,才能服务社会,有所作为。自觉服务社会是亲近社会的重要表现。对于我们广大青少年来说,如何去自觉服务社会呢?请大家浏览今天的课文,看看我们要自觉服务社会应该怎么做呀?学生看书回答:一要忠于职守,二要乐于奉献二、新授:(一)忠于职守1公民应该履行的职责和义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注意对学生进行解释这些内容。探究(课堂活动):想一想,王某应该怎么办
29、?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又该怎么办?(学生讨论)请问大家,王某为什么必须要先去服兵役呀?学生回答: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过渡:对了,服兵役和照顾家庭,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承担的职责,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所承担的职责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分。那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呢?2我们最重要的责任是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对了,你看 “国家” 这个词,国在前,家在后,没有了国,那还有家。国富则民强。国弱则民不聊生呀。我国历史上只要是国家实力强大的,人民的生活就有保障,反之,人民则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呀。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1)把国家利益放在
30、第一位。(2)将个人放在第一位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的。(3)也不提倡忽视个人正当利益的错误做法。因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要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正当的个人利益。问大家一个问题,既要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有不能忽视正当的个人利益,那一旦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怎么办?依然以国家利益为重,关键时刻要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来保证国家利益。忠于职守,承担责任,光是口头上说说还不行,还必须要有实际行动。3承担责任需要实际行动我们每个人要在日常生活中把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真正的贯彻下去,要在学习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亲近社会、服务社会,不仅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还要乐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和力量
31、。(二)乐于奉献过渡: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要乐于奉献,首先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1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1)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呢?或者说为什么要为社会做奉献呢?因为,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一个人都曾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过帮助,那我们自己也应该以合适的方式积极回报他人和社会。(2)怎样培养这种精神呢?越是不做事,越不想做事。经常做了也就习惯了。所以要想培养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就要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照顾老人和儿童,自愿清理社区卫生死角等等。过渡: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已经掀起了一股做志愿者的热潮,请大家看书本第14页。大家都知道明年将在我国的北京举办2008奥运会,现在全国各
32、地都在征集为北京奥运会服务的自愿者,这就是在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那让我们也加入到自愿者的行列中去吧。2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为他人、集体多献一份爱心,为社会多做一点贡献,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三、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都应该知道要想自觉服务于社会,首先要忠于职守,明确自己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其次要乐于奉献。让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放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吧!第2课 融入民族文化课时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学目标:1.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2.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3.培养学生从掌握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中感受
33、中华文化的魅力的能力。教学过程:l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l 活动:学生观看幻灯说出下面几幅图分别反映的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特有的舞蹈、建筑、传统和风俗。l 教师:建筑、舞蹈、传统和风俗就是这些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某一方面的代表。参考教材,了解文化的含义。l 教师:中华儿女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一起来融入民族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l 教师:我们就从姓名开始走进这座文化的宝库吧。我们每个人的姓名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的取自古诗词或成语,文学韵味十足;有的通俗
34、易懂,喊起来动听、响亮;有的可能是为了纪念一些人或事。简简单单的两三个字寄托了长辈对我们的期望和情感,让我们感受到文学、汉字的魅力,感受到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l 播放课件:解放军洪水中救婴儿,介绍“陈一淼”这一姓名的来历。l 学生讨论:我的名字:-; 长辈给我起这个名字的用意是:-l 活动:看课本19页上的几幅图片,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任选其中的三副图,写出它们的名称和文化内涵。l 活动:中华文化知多少接龙比赛。要求: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三分钟的讨论准备,并推选出一名代表参赛;参赛选手依次每次说一个中华文化的代表,如果错误或重复别人的答案,
35、即被淘汰,坚持到最后的小组为优胜。l 教师展示:中国的书法艺术。(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怀素和尚书法作品欣赏、柳公权书法作品欣赏、颜真卿书法作品欣赏)l 学生讨论:介绍最喜欢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并说明理由。 我最喜欢的中华文化的代表是:; 理由是:。l 教师:中华文化不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还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l 活动: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活动要求:8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到老师处,从科技、数学、医学、文字、军事、哲学、天文学几个角度中抽取一个讨论角度;在五分钟内完成讨论,并选派代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在-领域,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中,我们最
36、感到自豪的是-;理由是:-。l 教师介绍: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和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由于地震、洪水、瘟疫等自然灾害,或由于异族入侵、动乱等人为原因,这些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被其他文化同化了。惟有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请你结合今天的学习,用简短的语句描绘你对中华文化的感受。l 教师展示:部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图片。(龙门石窟、天坛、秦始皇陵、长城) 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身为炎黄子孙,此时此刻你的感受是。l 课后作业:课后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参观、
37、访问当地一些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案例评析:1. 文化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师能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现象入手来帮助学生了解文化,易于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2. 中国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图片的展示和教师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介绍,能激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3. 课堂活动的设计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又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第2课 融入民族文化课时2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教学目标:1.理解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祖国命运紧紧相连,应当勇敢捍卫民族的尊严和祖国的利益;2.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树立积极继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
38、统的责任意识;3.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培养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l 教师:看下面的几张图片,说出这是在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里的风俗。在这些节日里,你的家庭都有哪些习俗。l 教师:为什么只要是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就会有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存在? (澳大利亚华人舞狮庆春节、纽约华人在端午节进行包粽子比赛)l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结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l 教师:风雨同舟,同舟共济 2002年9月23日,台湾发生强烈地震。清晨7时30分,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里出现了一个捐款箱。这是由该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倡议的。倡议书写道:“台湾地震灾情严重,两岸心连心,希望我们通过捐款活动使台湾同胞感受到亲人的温暖。”这一
39、倡议立即在校园引起强烈反响,同学们纷纷解囊。 1998年祖国大陆遭遇特大水灾,台湾同胞感同身受,慷慨解囊,与香港同胞共同发起“一江热血向东流”大型募捐晚会,激动了亿万大陆同胞和海外华夏儿女的心。有台湾学者说:“自1895年以来,台湾人民始终关注着祖国的一切,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面对祖国任何一次历史事件,台湾人民从来没有缺席过。” 展示图片材料:抗洪抢险、海外华人关心祖国。提问:看了这些图片和资料后,你能感受到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产生的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凝聚力。l 火星文字 :“宥時候卜知道腦子哩菑想什麽”,“莓兲想埝祢巳宬s1.种漝惯”有人认为写这样的字能体现自己的个性。
40、请大家从“传承文化”的角度来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l 中国的五处世界遗产“武当山、苏州园林、布达拉宫、明清皇宫、三江并流”由于保护状况欠佳,被亮“黄牌”并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目录。l 有中国的游客在欧洲旅游时竟然被问:现在的中国人是否还留着长辫子。l 增强文化认同感,就要尊重、保护、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l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增强文化认同感,就要尊重、保护、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l 我来举例:国家或当地有哪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做法?教师:介绍我们国家近几年来在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一些好的做法: 1.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2.从2006年开始,
41、我国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所有的博物馆都免费开放,在各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亲近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3.2002年,我国正式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这一工程将历时十年,对民间文字、民间工艺和民俗三个方面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和整理。 4.2004年,以“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为主题 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在法国成功闭幕,优秀的中国民族文化吸引了大批的法国观众。l 教师:介绍考古学家樊锦诗(樊锦诗守护敦煌40余年她只有一个心愿:真实、完整、可持续地将敦煌传给子子孙孙。)和国际影星成龙(在国外一些大场合,成龙从来都是穿唐装
42、、中山装。“我希望把中国文化带出去,这样可以令更多的人喜欢中国文化,我还想告诉所有人,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是怎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起学生对自己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应有行为的思考。l 学生讨论: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我们怎样去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请同学们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外来文化。 l 教师: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扩大,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特别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请同学们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外来文化。l 直面外来文化: 外来文化涌入带来的好处是:; 外来文化涌入带来的问题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教师介绍:胡锦
43、涛总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关于文化的一段论述。( 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引导学生得出对待外来文化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案例评析: 1.从中外华人欢度中国传统节日的话题入手引入教学内容,学生感觉自然、亲切,很容易感受到文化对民族情感的重要影响。2.“火星文字”和“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些话题的讨论,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待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外来文明的碰撞,处理好几者之间
44、的关系,训练学生全面、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第2课 融入民族文化课时3 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民族精神,能够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感受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2.能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l 教师:展示图片,请学生说出图片所反映的故事,探讨故事里的这些主人公所具有的令人赞叹的精神和品质。l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l 苏武牧羊-忠于职守、精忠报国; 负荆请罪-宽以待人,知错能改;徙木为信-诚实守信;l 孔融让梨-尊老爱幼; 愚公移山-坚忍不拔; 凿壁偷光-热爱学习; 百里负米-孝敬父母;l 桑兰-意志坚强; 洪战辉-善良、强烈的责任心。l 教师:提问:还能说出哪些我们中国人一直推崇的精神和美德?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l 教师:提问:人们为什么要推崇这些精神呢?让我们来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遭遇过哪些深重的灾难?2.请你说说中华儿女在这些灾难前奋起抗争的典型事例。并体会这些抗争体现了哪些宝贵的民族精神。l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没有这些可贵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不可能历经沧桑,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一个民族永不落败、永不消亡的支撑和动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必须要弘扬宝贵的民族精神。l 活动: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