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我的发现”,能交流自己的发现,了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能基本正确运用。
2、通过读趣味故事,能体会对联的有趣,感受中国民族文化的精妙。
学习重难点:
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对联的趣味。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微课视屏
学生:1、观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微课视屏,完成导学单。
2、在网络或课外书籍上查一查关于对联的知识,并填好导学单。
3、收集喜欢的对联,并精心制作。
教学流程:
一、扬帆起航
谈话引入: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在故事长廊中漫步,在书海中遨游,感受了中外文化的无穷魅力。那你是否还记得那些在妈妈怀里、奶奶膝前、图书室里听到或看过的好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扬帆起航,把你喜欢的故事推荐给大家吧。
学生简单介绍故事。
二、破冰前行
“我的发现”
1、谈话引入“我的发现”
谢谢你们为大家推荐的好故事,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却清楚、明白、完整,让我们已然能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怎样才能抓住一个故事或一篇课文的内容呢?
课前同学们已经在班级邮箱里下载并学习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微课视屏,完成了导学单,从微视频的学习中,你了解到哪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呢?
学生汇报预习成果。
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的收获真不少。我们的学习小伙伴小林、小东对此也有新发现哦!让我们破冰前行,一起去看看他们有什么收获吧。
2、同桌合作学习
(1)分角色读好对话。
(2)讨论:学习小伙伴有什么发现?
3、汇报小组学习成果
谈一谈学习小伙伴的发现。
是呀,像小东这样先弄清楚课文写了几个部分,再把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这种概括文章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段意合并法”。
4、 小东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他还以《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为例,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他用段意合并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思考过程,让我们读读小东的话,看看他是怎样介绍的。
5、我们已经跟随小东理请了课文各部分的内容,谁能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评价、补充、引导学生明白说主要内容时怎样取舍。)
6、同学们,用“段意合并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一定要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意思准确,语言通顺、简洁。
7、在学习中,除了能用“段意合并法”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很多的方法。学无定法,不管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文章,分析理解,同时,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互相结合运用,效果会更好。
8、学以致用!请翻开书179页,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主要内容吧。
课件出示文章。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用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2)讨论学习:用你们认为合适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9、小组学习,再全班交流;点评、小结。
同学们,语文能力的训练离不开我们不断地训练,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次登陆班级邮箱,点击微课视频再次进行学习。
“趣味语文”
1、同学们,掌握了概括文章的好方法,我们就能读懂更多更好的故事,品味语文之趣,让我们走进“趣味语文”,走进那一副副妙趣横生的对联吧。
2、播放微课视频。
3、看了微课视频,,你一定有很多感受或者收获吧。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你能把对对联的感受和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学生交流。
是呀,对联是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赶快翻开语文书162页,走进“趣联巧对”,一起去感受对联的巧妙之处吧。
4、自读两个小故事。
5、与同桌说一说,你觉得这两幅对联有趣在哪?
课件出示两幅对联。学生交流感受。
6、多形式读对联,反复吟诵,感悟趣味。
三、学海泛舟
过渡:趣联巧对,趣味横生!对联不仅美化着我们的生活,也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一道风景线。让我们学海泛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用文化的眼光去欣赏,去品味!
1. 课件展示我县柳湖公园亭台楼阁的图片,突出对联;在老师带领下欣赏、
吟诵;
2.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制作的对联(书法作品、卡片、手抄报等)。展示时,简单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幅。
结束语 :
对联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书籍丰盈着我们的心灵,愿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