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把握学情让历史课堂靓起来熊集中学 赵洪涛 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曾经讲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何为“学情”?具体地说,包括学生学习新知时所具备的认知起点、生活经验、能力水平、情意倾向等。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学情”,因学设教,让课堂有效、精彩,靓起来。 一、课前预习了解学情。预习是学生把即将要学的新知识通过自学进行预先了解,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预习了解学情是作为传统,也是最为实用的一种方式。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很多时候,学生的预习和老师的教学严重脱节。对于学生的预习,老师有布置,无检查,学情的调查也就无从谈起。如何让学生的预习更
2、有效,让预习成为老师了解学情的最有力抓手呢?比如,对于历史新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按照下面的模式开展预习:读,读课文一遍;标,参考导学案标出课文重要知识点;做,做导学案课后练习;思,我有什么问题有疑惑,准备在上课时认真听或者请教老师或同学。对于学生完成的学案,老师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及时检查。比如可以收齐所有导学案快速浏览,看看学生是否尽己所能预习了。特别是对学生的疑惑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上课时应对自如。如果老师在能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掌握真实学情,将教学目标从老师视角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了。 二、课中提问了解学情。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热情,而且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但是,当下历史课堂,千篇一律的“一问一答,一问齐答”仍普遍存在。很多学生思想懒惰,盲目符合,学习被动,很多同学就如“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此种“问”,教师是无法了解学情的。什么样的“问”才能真正地了解学情呢?教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本课的特点,知道学生的兴趣和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问于疑难之时,问于矛盾之时,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组成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先简后繁的阶梯式层层推进。此种问才能使教师掌握
4、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真实水平。当每次学完课文之后,我们不妨增加这样两个问题:1、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吗?2、你还有什么疑惑吗,有什么启示?这样的提问不仅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而且可以讲课学习中遗的问题一网打尽。但是,这样的“问”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的问题千变万化,并不一定都在老师掌控之中,这就需要老师广泛地阅读,要成为一个“杂家”。这样你的知识结构才能完善,面对复杂的学情才能应对自如。 三、课后作业了解学情。一节新课学完后,学生需要完成一定的作业,其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是老师了解学情,弥补缺失的最后一环。当前,大部份学校和老师都是用统一购买的作业,此
5、种做法虽然简单,但有时并不能真正起到检测的效果。因此,对于统一购买的作业,老师最好能进行取舍,删除机械的,超难度的作业,保留难易适中,对学生有启发性的作业。另外,可以在适当增加一些老师自行设计的作业。这样做,方能真正从作业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症下药,最终使学生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对于学生的作业,很多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订正。但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会反复出现相同的错误。因此,采用教师作业批改记录本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的问题一目了然。也就是教师把每次批改作业的情况记录在本上,特别是学生错的比较多的题目,摘抄在记录本上,并分析原因写上解决对策。这个方法能使老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了然于心,并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分析,有利于知识点的巩固。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为人师者,只有充分关注学情,依据学情,制定目标,组织教学,方能“长袖善舞”,使课堂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