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家长开放日 主备课:叶文娟 2019 年 5月 10日
课 题
最后一句诗
——“儿童诗”群文阅读
教 学
目 的
1. 学习课文的第一和第四部分。
2. 自主阅读,梳理课文,理清脉络。
3.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重点
读最后一段,谈谈最后一段和中间两段的联系。
难点
梳理课文,理清脉络。
教具
教法
课件
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法
时
间
教学活动
复备修改
3分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人写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若干次诗词盛行的时期,灿若群星的诗人创作了浩瀚如海的作品,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每当提到“诗”这个词语,你立刻就会想到的是哪些诗呢?请同学们来朗诵一首你印象最深的诗,并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什么样的情感。(抽生回答)是啊,每一首诗,都表达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20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
2、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将再次和诗歌来一个亲密接触。师配朗诵儿童诗《致老鼠》,学生配乐朗诵《下雨下猪下面条》、《太阳喝醉酒》。大家觉得,这几首诗和你们刚才朗诵的诗歌有什么不同?(可长可短,不是非常工整……) 是的,这是一首现代的,专门写给孩子们读的诗,我们把这样的诗叫做儿童诗。今天的课堂,我们就只专注于诗海中的这一朵浪花———儿童诗。(老师板书“儿童诗” )在我们的课文里,我们学习过散文, 儿童诗和它们一样,也是一种文学体裁。
3、诗的最后一句总是很特别
我给今天的课起了一个名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是的,这个题目有一个破折号,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主要关注的是儿童诗的最后一句。注意喽,是诗的最后一句。我们先来读第一首诗,是台湾诗人林武宪的。先听老师给大家读一遍
阳光
林武宪
阳光 在窗上 爬着
阳光 在花上 笑着
阳光 在溪上 流着
阳光 在妈妈的眼里 亮着
师:现在请你们自由读,热热身。想想这首诗最后一句是哪一句? (生笑)是不是觉得问题有些简单,那你说。
生:最后一句诗是“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师反复确定)
师:这最后一句诗一定要放在最后吗?我把最后一句诗放在第二句行不行?
生:不行。(纷纷喊)
师:为什么?理由说来听听。
生:我觉得前三句都有共同点,前三句都讲阳光在哪里干什么,最后一句表示妈妈的眼里是一派慈祥,把妈妈眼里的慈祥比喻成阳光。
师:我明白了,她的意思是前面三句和最后一句好像一样又好像有点不一样。我想请教大家:最后一句与前面几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生抢着举手)举手太快,我建议再想想。(生思考)
生:前三句讲的是我们的眼睛都能看到的,最后一句讲的是妈妈的爱里有阳光,阳光同时也是妈妈的爱,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如果把它换到前面的话,整个顺序就乱了。(师生鼓掌)
师:你讲得太深刻,太了不起了!她都讲成这样了,还有人举手吗?(生举手,全场笑声一片)
生:窗上、花上、溪上都是实在的事物,但妈妈的眼里是不一样的。
师:她说到这点,你也强调这点。可见,这点已经到大家心里去了。
生:前面三个阳光是眼睛所能看到的,后面的阳光里你要用心才能体会得到。(全场鼓掌)
师:这只是个热身,我们继续读下一首诗。
4.我们在“预测”中感受最后一句的特别
花一把
七星潭
花一朵好看。
花一山好看。
花一盆还好。
花一把就笨了!除非
你拿它去送人。
师:我不会把一首诗一下子全部给你们看,我要一句一句地出示,这首诗题目是《花一把》。(出示第一句诗)你看第一句:花一朵好看。跟我一起读。(生读)好看不好看?(生答好看)你看到啦?(生笑)我们再读一遍。(生齐读)好看不好看?
生:好看。
师:这不是塑料花,这不是我们摘下来的花,这朵花是你在路边、山上、公园里看到的一朵花。可惜蒋老师对花没有研究,很多花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你叫的出来吗?你喜欢哪种花?说出名字来。
生:百合花。
师:百合花什么样子,你知道吗?
生:白色的,花瓣像月亮的形状。
师:我喜欢你这句“花瓣像月亮的形状”。
生:我喜欢梅花。
师:你知道梅花的样子吗?(生迟疑,边上的同学说知道知道,众笑)
生:梅花开在冬天,我们这边很少见到,但是我们可以在书上见到。
师:你说了半天还没有说到梅花的样子。(众笑)
生:粉红色的,一朵一朵。
师:看到样子了!你真正去看的话,你会看到山上、路边一朵一朵很美的花,但是我们写成诗的时候不需要加很多的形容词,就那么简单一句话——花一朵,好看。好看吧?
生:好看。(笑)
师:你觉得这句诗是不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生摇头)为什么?
生:题目是《花一把》,可是这里只写到了花一朵,我想诗人应该还要接下去写。
师:有道理吧?(生赞同)她根据题目来推测,花一把还没出现呢,我们接着往下看。(出示第二句)
生(读):花一山好看。
师:没看到过这样景象的举手。(少数学生举手)你看到过满山的什么花?
生:满山的野花。(众笑)
生:满山的野花星星点点,就像夜空里的小星星。
生:我看到过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在鹤顶山上。
师:(出示图片)你看这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你看这油菜花多得把山都染黄了,你再看这满山一树一树的樱花。花一山好看吗?
生:好看。(生再读前两句,出示第三句)
生(读):花一盆还好。
师:你发现有不同的地方了吗?
生:前面是“好看”,这句是“还好”。
师:你从“还好”感觉出什么?
生:比花一山、花一朵要差一点。
师:我觉得花一盆也挺好的,为什么你们觉得会差那么一点点呢?
生:因为花一朵、花一山都是在大自然中长大,有大自然的芬芳,汲取了大自然的雨露,而花一盆是种植的。它们生长的地方不同,所以没有花一朵、花一山好看。
生:虽然花一朵、花一山、花一盆都是有生命的,但是花一朵、花一山是在很广阔的土地生长的,它有足够的空间,而花一盆是在有限的空间里生长。
师:你看作者想表达你的意思,也想表达她的意思,但是他不说那么多话,他就是这样简单地写——花一盆还好。这是最后一句吗?(生摇头,出示第四句)
生(读):花一把就笨了!(众笑)
师:你怎么体会的?
生:花摘下来一把,就感觉没有生命了。
生:花一朵、花一山是最好的,他们不仅有自己生存的空间,自己吸收大自然的精华,感觉他们是自由的。花一盆被人类所饲养,但是它们仍有生命。而花一把只能保持几天的美丽,过后就没有生命了,花一把仅仅是欣赏现在的美丽,而没有考虑到后面,所以就笨了!(掌声热烈)
师:你觉得这是最后一句吗?(生迟疑)
生:我觉得是最后一句了,因为它从有生命有自由到有生命没自由,最后到没生命没自由。
师:认为写完的请举手?(少数学生举手)其实真的没写完——
花一把
七星潭
花一朵好看。
花一山好看。
花一盆还好。
花一把就笨了!除非
师:除非什么呢?(生跃跃欲试)赶紧把本子拿出来,写下最后一句诗。(生书写)
师:全体起立!(生起立)尽管你们只写了一句诗,但是很重要。我把话筒递到一位同学面前念这句诗,其他人要判断,如果你觉得自己比他写得好,你就继续站着;如果你觉得他比你写得好,你就坐下。但是,蒋老师很怕很怕,一位同学读完,全部同学都坐下了,我会很尴尬很尴尬。(众笑)
生:除非——赠人,手有余香。
生:除非——它能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香气,让一个病重的人露出微笑。
师:你们想的方向是一样的,一个引用了成语,一个写得更具体点。
生:除非——让它归到大自然的怀抱。
师:方向不一样了。
生:除非——花一把是奉献。
师:我的理解能力有限,是不是送人呀?
生:不是。有可能是把花奉献给春天,让春天有了美丽;又或者把花送给亲友,让亲友感到温暖。
师:有那么多的想法,所以用“奉献”一词来表达。
生:除非——再扎一把花。(生笑)
师:这位同学走幽默路线。(笑声不绝)
师:有送人的,有回到大自然的,还有重新再扎一把花的,还有——
生:除非——这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美丽的一把假花。(全场爆笑)
生:除非——送给妈妈。
师:短却有味道,来点掌声。(生鼓掌)
生:除非——你可以赋予它美丽的含义。
师:想不想看诗人怎么写的?
生:想。
师:除非——你拿它去送人。(笑)
师:因为你等待了半天,所以你笑了。如果你整首诗读完,你不会笑的,不相信我读给大家听。(师读诗)有味道吗?(生自由读)
5. 我们模仿着写出最后一句的特别(亲子创作)
师:刚才我们感受的都是诗人写的,你们总觉得诗人写得比我们好,今天咱们豁出去了,一起来写一首类似于把最后一句写得很有创意的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好不好?
【出示课件】:
颜色
( )好看。
( )好看。
( )还好。
( )就( )了!除非
( )。
(生写诗)
生:红色好看。黄色好看。蓝色还好。白色就差了!除非,它代表纯洁与高雅,不表示有人去天堂。(众笑,掌声不断)
生:红色好看。绿色好看。灰色还好。黑色就差了!除非,在静谧的夜晚。(全场鼓掌)
生:黑色好看。白色好看。灰色还好。红色就假了!除非,它是妈妈给你的温暖。(掌声热烈)
五、我们来创作“最后一句诗”
师:时间关系,这是你们真正的创作,因为前面的三首诗都是名家作品,最后一句已经很经典了,很难超越。只要你写得确实有诗的味道,你的“最后一句”就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
【出示课件】:
我是一枝黑色的笔
我是一枝黑色的笔。
我要把小妹妹的牙齿涂黑,
让她变成笑掉牙的老奶奶;
我要把红玫瑰涂成黑色,
让它以为自己中了剧毒;
我要把白天鹅的羽毛涂黑,
让它以为醒来变成了乌鸦。
但是但是,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我最伟大的杰作,
是 。
师:我最伟大的杰作,是——?是——?(声音拖长,生按耐不住)
生:是——把雪花涂成黑色,让人以为它生病了。
生:是——把雨水涂成黑色,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掌声)
生:是——把青蛙的皮肤涂黑,让小蝌蚪能尽快找到妈妈。(掌声)
师:这就是真正的诗啊!
生:是——在夜晚给星星提供一个闪耀的舞台。
师:太棒了!这么好的创意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生:是——把办公室电脑涂成黑色,让人以为这电脑坏了,黑屏了。(生笑)
师:很有现代感的一首诗。
生:是——把夏日的太阳涂成黑色,让大家以为凉爽来了。
师:这是说出了我的心声。老师怎么写的呢?
师:是——把天空涂成黑色,让爸爸妈妈老师们以为天还没亮,还可以继续安睡。(众笑)
生:好希望这样哦!(笑)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四、合作评价,归纳质疑。
板书
设计
课后记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主备课:叶文娟 2019 年 4月 10日
课 题
20 故宫(第2课时)
教 学
目 的
1. 细读理解理解课文。
2. 找赞美故宫的语句,有感情朗读。
3.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重点
明确作者的观察描写的顺序
难点
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小导游词。
教具
课件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
时
间
教学活动
复备修改
3分
一、复习激趣,谈话导入
1.听写生词。
2.回忆课文的条理。
3.指名背诵头尾两个自然段。说说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0分
二、研读课文
1.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画示意图。同桌交流示意图。
(2)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段意。(这段写了故宫的最外面一圈的布局。护城河、城墙、城门。还总的介绍了远眺整个故宫,所看到的景象。)
(3)抓住句子中的数据谈体会。
(4)抓住重点词语谈体会。(玲珑奇巧、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过渡:抓住故宫“有大小宫殿70多座”这一语句,想想文中主要介绍了哪几座宫殿,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5)交流昨天完成的课后题二中题目。思考,课文重点介绍了什么宫殿?(太和殿是故宫的主殿——最大的殿堂,格外辉煌壮丽。)
(6)学生研读5——6自然段。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小导游词。
(7)小组内交流导游词。
(8)(展示课件)指名小导游介绍自己“拍摄”的关于太和殿的一个镜头。鼓励学生灵活使用课文语句。
(9)评价导游。重点表扬能够将所介绍的景物的位置讲明白的学生。
(10)用相同的方法学习另外的宫殿。介绍清楚宫殿的布局、作用。
小结:第二部分(2——9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按空间顺叙来介绍的。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2.齐读第10自然段。想象故宫中有哪些、怎样的珍贵文物、奇珍异宝?
(相机出示课件和资料。)
3.总结:2——10自然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故宫?(建筑和文物。)
1.找找赞美故宫的语句。有感情朗读。
2.谈谈读了课文,故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能用一个词语来赞美故宫吗?
三、课外延伸
3.总结:读了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一个历史的、艺术的、令人神往的故宫。正如大家所说的:故宫是——永恒的文化殿堂,人类的共同财富!
四、作业
1、 完成导学;
2、 预习21课
板书
设计
20故宫
玲珑奇巧、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课后记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主备课:叶文娟 2019 年 4月 10日
课 题
21青花(第1课时)
教 学
目 的
1.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3.瓷器是咱们祖国的象征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重点
哪些段落写“我”苦苦寻觅的由来。哪些段落写“我”苦苦寻觅的过程
难点
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具
课件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法
学法
时
间
教学活动
复备修改
3分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歌曲《青花瓷》,同时欣赏青花瓷图片。
这首别致的歌曲,赞美的是——青花瓷。
由英文中“中国”“瓷器”同为一个读音“China”引入:瓷器是咱们祖国的象征之一,而青花瓷又是瓷器里的最美丽的精品。你了解青花瓷吗?
2.歌曲里头有一句歌词是“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到底这传世的青花瓷为什么这么美丽呢?当我们学习了今天课文《青花》,就明白了。
20分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记叙了他们什么事情?
2.小黑板出示第五自然段中的“我开始了苦苦寻觅”一句。看看哪些段落写“我”苦苦寻觅的由来。哪些段落写“我”苦苦寻觅的过程。
给课文分段。
重点理解:
两鬓班白:鬓脸旁边靠近耳朵的头发。头发已经花白了。
锲而不舍;锲,刻;舍,放弃,停止。镂刻不停息,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荀子·劝学》中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瑕疵:微小的缺点。
纷至沓来:纷,众多;沓,重复。接连不断地到来。注意“沓”不要写成“踏”。
窥破: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暗中察看。暗中看出来或觉察明白了。
郑重其事:郑重,严肃认真。对事情采取慎重认真的态度。一点儿也不马虎、不敷衍。
如饥似渴:像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那样。形容非常迫切的情状。
茅塞顿开:茅塞,被茅草塞住;顿,顿时,立刻。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一样,现在一下子打开了。比喻突然一下子明白了。也作“顿开茅塞”。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3.齐读课文,说说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4自然段)默默期盼,父亲要儿子寻找残缺青花。这是故事的前因,写得比较简洁。
第二部分(5——16自然段)苦苦寻觅,儿子终于得到祖传配方。这是故事的结果,写得很详细。
四、置留问题,练习拓展
美丽的青花,一代代艺人的骄傲和满怀的心事都凝聚在上边。到底父亲要儿子找到什么东西呢?下节课再一起琢磨!
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词。
板书
设计
21青花
第一部分(1——4自然段)默默期盼,父亲要儿子寻找残缺青花。这是故事的前因,写得比较简洁。
第二部分(5——16自然段)苦苦寻觅,儿子终于得到祖传配方。这是故事的结果,写得很详细。
课后记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主备课:叶文娟 2019 年 4月 10日
课 题
21青花(第2课时)
教 学
目 的
1.把文中多次描写父亲神态的语句找出来,注意有怎样的变化,从中你体会出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练习说话并填空。
3.瓷器是咱们祖国的象征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重点
在有感情的朗读、交流重点语句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感受,修复好的青花是昨天的青花,复制好的青花依然还是昨天的青花,在精通前人的手艺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独特的元素,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与众不同的青花,才是最珍贵的、最美丽的。
难点
这一切的目标的抵达与超越,都是在主人公艰辛的工作和深入的思考、想象中得来的
教具
课件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学法
时
间
教学活动
复备修改
3分
一、复习引入
听写生词。
回忆课文的条理。
20分
二、自读感悟
(一)研读“默默期盼”
1.读1-4自然段,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瓷艺人?他教我瓷艺,为什么不传配方给我?后来,父亲为什么又郑重其事地把一尊残缺青花交给我?
2.小结:这个部分,我们领会到了父亲对孩子的默默期盼和良苦用心。到底在期盼什么?儿子怎样完成父亲的任务,成长为青花瓷器的合格接班艺人呢?
(二)研读“苦苦寻觅”
1.默读读5-16自然段,思考并找关键语句写批注:
(1)“我”怎样寻觅“祖传秘方”?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次我觉得成功了的时候,心情怎样?父亲是什么表现?
(3)研究父亲不同表现的原因。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交流。
(1)理解第五自然段的两个设问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2)(6——8)自然段为第一层,写“我”找到瓷片。“然而,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到底父亲想要什么?
(9——11)自然段为第二层,写我“复制”青花。“没有丝毫瑕疵的青花,却仍然遭到了父亲的冷眼。”儿子已经大有进步,父亲还想要儿子进步,到底父亲想要什么?
(12——16)自然段为第三层,写“我”自制青花,父亲看到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原来父亲眼中的“完美”,是青花瓷器艺人一代代的“在超越中得到的传承”。
3.齐读第二部分。
4.小结:父亲的默默期盼,经过儿子的苦苦寻觅,终于获得了完美的结局。原来“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在超越中得到的传承”
父亲从“不满意——冷眼——笑容”,实际上是表现了他要求儿子去创新瓷艺……
三、巩固练习
1、 回忆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练习说话并填空。
2、 我赞美独树一帜的人间瑰宝——青花瓷,我更赞美
四、拓展升华
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板书
设计
21青花
不满意——冷眼——笑容
课后记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主备课:叶文娟 2019 年 4月 10日
课 题
22陆羽与《茶经》(第1课时)
教 学
目 的
1.初读课文,自读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2.梳理课文故事条理。
3.茶艺多姿多彩,培养学生高尚、美好的生活情趣。
重点
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词语应用和表达能力训练,也初步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难点
培养学生高尚、美好的生活情趣。
教具
茶艺表演的录像 课件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法
学法
时
间
教学活动
复备修改
3分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欣赏茶艺表演的录象资料。
师解说。(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是一种文化。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是谁让茶的地位这么高呢?)
20分
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小黑板出示词语,积累运用。(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
煎茶:把茶放入水中煮沸,使所含的成分进入水中。
吭声: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如本文中的:“陆羽没有吭声。”
舀水:用瓢、勺等取水。
功名利禄:功名,旧指科举或官职名称;禄,旧称官吏的奉给。指科举应试考中以后升官发财。泛指名利地位。
如火如荼:荼,茅、芦等植物开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壮盛,后多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等。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千载难逢:载,年;逢,遇上,碰到。一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
博学多才: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三、 朗读课文,抓住梗概。
2.浏览课文,说说每个词语在文中指的是谁?
如:( )为了( ),放弃了(功名利禄),我觉得他( )。
3.默读课文,说说四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从茶乡想到陆羽。
第二部分 辨别江水的故事。
第三部分 拒绝作官,撰写《茶经》。
第四部分 周游各地,推广茶艺。
其中二、三、四部分可以合并为一部分——用事例表现陆羽。
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四、 布置作业
1.认读生字,书写词语。
2.熟练地朗读课文。
板书
设计
2陆羽与《茶经》
第一部分 从茶乡想到陆羽。
第二部分 辨别江水的故事。
第三部分 拒绝作官,撰写《茶经》。
第四部分 周游各地,推广茶艺。
课后记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主备课:叶文娟 2019 年 4月 10日
课 题
22陆羽与《茶经》(第2课时)
教 学
目 的
1.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入理解重点语句。
2.让学生走入故事设身处地地想象并且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深入感受陆羽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所展示的顽强的毅力。
重点
抓住舀水、掂水、倒水等一系列动作体会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
深入感受陆羽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所展示的顽强的毅力。
教具
课件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法
学法
时
间
教学活动
复备修改
3分
一、 复习巩固,揭示新课
听写生词。
回忆课文的条理。
20分
二、自读交流,感悟内容
(一)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陆羽令你敬佩的句子,写批注。
(二)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入理解重点语句。(放录音)
1.听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话中,那些语句概括地介绍了陆羽?能用一句话来回答吗?第4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四句话由远及进,由大到小、层层深入,最后引向一个生动故事。
2.读第2—8自然段,思考:这里讲了怎样一个故事?文中那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如果你在场,会怎样表扬陆羽?
3.读9—11自然段,思考:
(1)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2)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些什么?花了多长时间?想象陆羽会遇到哪些困难。(抓住相关数据:如十六年,三十二州,五年……体会人物精神)
(3)《茶经》是怎样一部书?它有怎样的价值?第十一自然段中的递进复句“他不仅……而且……”说明了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相当细致。可以体会到陆羽投入了巨大的热忱,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无悔的选择……
4.读第12自然段,思考: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那些影响?
三、总结全文,提炼情感
(三)梳理,小结。
(2-12自然段)用事例表现陆羽。选择了他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例一一分述。分别是辨别江水的故事,说明他十分精通茶艺;拒绝作官,撰写《茶经》,说明他人品高尚、志向远大;周游各地,推广茶艺,不愧为茶圣。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畅达,过渡自然;文题鲜明,照应精心。
四、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1.读读,抄抄。
(1)振兴古国茶文化 扶植民族艺术花
(2)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需花
2.增长新知。
茶字妙趣
借用“茶”字而言它的非茶之茶,如人参茶、花旗参茶、菊花茶、金银花茶、姜茶、凉茶等,其“茶”字,并非表示茶,而是寓意泡出来的汤水好像是茶。
言对青山不为青,两人土上去谈心。
三人骑牛少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这是昔日流传的一个谜语,打四个字,谜底是一句应酬语。谜底是:请坐奉茶。
板书
设计
22陆羽与《茶经》
(1)振兴古国茶文化 扶植民族艺术花
(2)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需花
课后记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主备课:叶文娟 2019 年 4月 10日
课 题
23* 敦煌壁画
教 学
目 的
1.了解敦煌壁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懂得一代代伟大艺术家凭着自己精湛的技艺和顽强的毅力,创造了这人间的奇迹和瑰宝——敦煌壁画。
重点
画师们是怎样创造、传承敦煌壁画的?
难点
指导学生根据张大千的话,展开想象当年的画师在创作时的苦与乐。
教具
课件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
学法
时
间
教学活动
复备修改
3分
一、 谈话导入。
1.板书:敦煌
2.谈话:“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敦煌——是一个谜,一个梦,一个永远难以企及的智慧——她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沙洲,是汉唐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它历经千百年沧桑,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3.你对敦煌有多了解呢?
4.今天,我们一起去敦煌看看壁画。(板书:壁画)
20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词。齐读,说说词语意思,在文中指什么?(小黑板出示)
(翩翩起舞、历历在目、孜孜不倦、璀璨夺目……)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 给课文分部分。
三 自读感悟,体会内涵。
2.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交流。
(1)敦煌壁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课文介绍了敦煌壁画的三个特点。第二自然段讲第一个特点:规模宏大,风格各异。第3、4自然段讲第二个特点: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点面结合地先介绍了壁画的种类,后介绍了壁画的内容。第5自然段讲第三个特点:巧夺天工,技艺精湛。)
引导学生读书: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为什么?
(2)画师们是怎样创造、传承敦煌壁画的?你体会到什么?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3.总结:正是一代代伟大艺术家凭着自己精湛的技艺和顽强的毅力,创造了这人间的奇迹和瑰宝——敦煌壁画。我们要好好保护它,让它永远散发迷人的魅力!
1.为敦煌壁画写一个简短的宣传词。
2.阅读相关的参考资料。
板书
设计
23*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的三个特点:
规模宏大,风格各异
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巧夺天工,技艺精湛
课后记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主备课:叶文娟 2019 年 4月 10日
课 题
24* 编钟
教 学
目 的
1.简要讲述编钟的历史由来。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体会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
重点
指导学生简要讲述编钟的历史由来。
难点
了解具体说明曾侯乙编钟的基本情况。
教具
课件
教法
练习法、读书法
学法
时
间
教学活动
复备修改
3分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民族古乐器?
2.课件出示编钟图片,问:这是什么?
20分
二、设置情境,确定学习目标。
1. 准备选拔最佳解说员。
请全体解说员研究要解说的材料——课文语句。讨论解说稿的大致条理。列一个小提纲。
2.交流小提纲。
简要讲述编钟的历史由来。
具体说明曾侯乙编钟的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包括
(1)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
(2)曾侯乙编钟的主要特点:一是造型设计精巧。二是音乐性能良好
(3)曾侯乙编钟的演奏效果。
4. 各解说员挑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琢磨一下,把认为应该介绍的内容整理整理,最好能够不看书向大家解说。
5. 教师随机参与,指导评价方法。
各组选派能干的选手或有特色的选手全班展示自己的解说内容。要求大家一起注意听,可以模拟观众随时提问。
相机指导学生
1.理解生词。
2.理解重点语句。
如:“……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从四个“最”和后一句的四个“方面”体会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
关于曾侯乙编钟的特点,课文是怎样有条理介绍的……
通过什么方法,介绍曾侯乙编钟的演奏效果。(举了俩例子。)
1.用一句话赞美曾侯乙编钟。
2.观看曾侯乙编钟的视频。
作业
完成生字抄写、导学。
板书
设计
24* 编钟
曾侯乙编钟的主要特点:
一是造型设计精巧
二是音乐性能良好
课后记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主备课:叶文娟 2019 年 4月 10日
课 题
语文百花园 五(“温故知新”)㈠
教 学
目 的
1. 用修改符号正确修改病句
2. 采用三人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认识和领悟
3.通过练习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重点
学习用修改符号正确修改病句。
难点
认识和领悟文章的叙述顺序的不同和重要性。
教具
课件
教法
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法
学法
时
间
教学活动
复备修改
3分
一、导入新课
二、默读句子,发现问题
三、修改病句
四、全班交流
五、补充练习
六、拓展与交流
这节课,大家准备当医生,为“有毛病”的句子治疗。你能用修改符号准确修改下面的病句吗?
边读边想,初步判断句子中什么地方有毛病。然后确定病因,看看属于病句的哪种类型。
根据不同的病因,酌情用合适的修改符号加以改正。并朗读一下,检查是否正确。
第1个句子的毛病是成分残缺,应在“用编钟”之前,补充上说明“谁”的部分,如“我国编钟乐团的演奏家们”等,这样明白“谁”“干什么”,使句子完整。
第2个句子的毛病是用词不当,应把“发现”改为“发明”“ 发现”是对已有的东西而言。第3个句子的毛病是意思重复,应划去“以前的”或“往”。
第4个句子的毛病是搭配不当,应划去“的作者”或“写的”。
第5个句子的毛病是词序有误,应把“通过”与“讨论”对调。
第6个句子的毛病是分类不当,前后搭配不严,可
在“书”后加上“报”,因为《安徒生童话》和《三国演义》是书籍,《中国少年报》是报刊,用“书报”一词才能包括这两类阅读材料。
在原句上修改病句,用好修改符号。
1、我最爱看民族舞蹈和民族音乐。
2、读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