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诸葛亮诫子书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集)(1)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B.夫君子之行(行动)C.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D.将复何及(又)(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年与时驰,意与日去。(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答案】 (1)B(2)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修养德性。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3)D 【解析】【分析】(1)本B项的解释不正确,“夫君子之行”中“行”的意思是“品行
3、”。故选B。 (2) “静”“驰”“意”“去”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D项有误,“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从反面强调要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故选D。 故答案为:B; 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修养德性。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D【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
4、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选项,逐项审读,具体落实,一一比照。【附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修养德性。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
5、怎么来得及?2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元方入门不顾 _ 学而不思则罔 _三军可夺帅也_ 传不习乎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 (1)回头看;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改变;老师传授的知识(2)广博地学习并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之中了。 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呀?”【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罔”是“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夺”是古今异义词,“改变”的意思。 (2)句中的“笃志(坚
6、定志向)、切(恳切)、仁(仁德)”几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俄而(一会儿)、骤(大,急)、欣然(高兴的样子)”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故答案为:回头看;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改变;老师传授的知识 广博地学习并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之中了。 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呀?”【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握。 本题考查
7、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千载高谊 千载字毅甫,庐陵人,文山之友也。文山贵显,屡以官辟 , 皆不就。文山自广还,至吉州城下。千载来见曰:“丞相赴北,某亦往。”遂寓于文山囚所侧近,日以美食奉之。凡留燕三年潜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后,火其尸,拾骨置囊。南归,付其家葬之。 千载高谊,亦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注】文山:文天祥自号。辟:征召。潜:偷偷地。椟:木匣。(1)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至吉州城下/过中不至B.千载而下所不多
8、见也/尊君在不C.凡留燕三年/吾日三省吾身D.文山之友也/下车引之(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 留 燕 三 年 潜 造 一 椟 文 山 受 刑 后 即 藏 其 首(3)结合文章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张千载高谊“高”在何处。 【答案】 (1)A(2)凡 留 燕 三 年 /潜 造 一 椟 /文 山 受 刑 后/ 即 藏 其 首(3)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屡辞不仕);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侍奉三年并料理后事)。 【解析】【分析】(1)A到。B不/不,通假字,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C三年/约数,多次。D助词,的/代词,指友人。 (2)根据句意:三年来给他送饭从无间断。又秘密打造一个
9、匣子,待文山接受斩首命令之日,就用来收藏他的首级。故停顿划分为:凡留燕三年/潜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 (3)“文山贵显,屡以官辟,皆不就”,意思是说文天祥显贵发达的时候,多次征召张千载为官,张千载都没有接受。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文中提到张千载侍奉文天祥三年并料理后事,可见其“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之高尚情操。 故答案为:A; 凡 留 燕 三 年 /潜 造 一 椟 /文 山 受 刑 后/ 即 藏 其 首; 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屡辞不仕);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侍奉三年并料理后事)。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
10、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解答。 【附参考译文】 张千载,字毅甫,文山的朋友啊。文山富贵时,多次请他出山不出直到文山从广东衰败(被贬)回来,到吉州城下,千载暗地出来与之相见,说:“丞相去燕地,我张千载也去。”到了就住在文山
11、牢房的附近,三年来给他送饭从无间断。又秘密打造一个匣子,待文山接受斩首命令之日,就用来收藏他的首级,火化了尸首,这样之后收起白骨放入囊中,带着装头的匣子一同回到南方,交给他的家人安葬。生死之交,千年才出的一位高洁之士。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赵简子死,未葬,中牟入齐。已葬五日,襄子起兵攻围之。未合而城自坏者数十丈。襄子击金而退之。军吏谏曰:“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襄子曰:“吾闻之叔向曰:君子不乘人于利,不迫人于险。使之治城,城治而后攻之。”中牟闻其义,乃请降。 (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合而城自坏者数十丈(包
12、围)B.襄子击金而退之(退兵)C.不迫人于险(逼迫,胁迫)D.中牟闻其义(传闻)(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3)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中牟为什么不战而归顺襄子? 【答案】 (1)D(2)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3)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 【解析】【分析】(1)D.加点词语解释错误错误。闻:听说。故选D。 (2)句子翻译为:君王亲率兵马征讨中牟守将的罪行,城墙自行倒塌,这说明老天爷帮助我们去讨伐这些天理难容的罪人,为什么我们要撤退呢?故句子断句为:君诛中牟之罪而城
13、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3)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所以中牟不战而归顺襄子。 故答案为:D 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
14、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关键语句的分析和理解,注意结合文章的中心内容及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寻求答案。【参考译文】 赵简子死后还没落葬,中牟的守将就叛变投靠齐国了。赵襄子将父亲简子下葬料理停当后,第五天发兵征伐中牟城,但包围还没完全合拢,中牟城的城墙突然自行倒塌十来丈。赵襄子下令鸣金收兵。军吏们劝谏说:“君王亲率兵马征讨中牟守将的罪行,城墙自行倒塌,这说明老天爷帮助我们去讨伐这些天理难容的罪人,为什么我们要撤退呢?”赵襄子解释道:“我听叔向说过:君子不该在自己有利的形势下去欺凌别人,君子也不该在别人处于险境时去逼
15、迫他。所以让他们将城墙修好后我们方开战进攻吧。”中牟城内的守将听到赵襄子这番如此仁义的话后,便请求投降。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知州:官职名称
16、。取困:自取尴尬。(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有书室为狐所据_然公爱民_辄自往驱之_公休矣_(2)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 公 爱 民 乃 图 好 名 不 取 钱 乃 畏 后 患 耳 故 我 亦 不 避 公。(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 (1)被;然而;就;停止(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3)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1
17、)本题中的“为”是“被”;“休”是古今异义词,“停止”的意思。 (2)语句“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故正确的句读是: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在此题中,要注意“犹(还)、敛避(收敛躲避)、况(何况)”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4)依据“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这一语句可知: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才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故答案为: 被 ; 然而 ; 就 ; 停止 。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
18、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
19、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
20、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去了。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
21、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注释:候,拜访,问候。履行,实践,做。绥(su),安,安抚。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1)下列句中画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远近称之。 称:称赞B.强行绥之以德。 德:德行C.久而益敬。 益:好处。D.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法:效法,仿效(2)文章中画线句子是元方对袁公的回答,这个回答的巧妙之处在于_。 【答案】 (1)C(2)既不贬低对方,也不抬高自己的父亲;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且言谈间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解析】【分析】(1)C. 句
22、意:久而久之,大家对他更加敬重。益:更加。故选C。 (2)根据前文内容可知,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但是陈元方机智应变,用“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来巧妙回答。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 C 既不贬低对方,也不抬高自己的父亲;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且言谈间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
23、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与人物语言的分析。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年代:南朝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
24、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7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 , 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 未闻好学者也。”【注】蚤:通“早”。恸(tng):极度的哀伤。不迁怒:不转移愤怒。迁,转移。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贰,重复。过,错误。亡:通“无”,没有。(1)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发尽白_(2)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甲文相关内容,你觉得颜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1)全部,全都(2)颜回十分好学,而且从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却
25、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孔子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弟子了,所以“哭之恸”。(3)好学、有修养及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解析】【分析】(1)句意:头发全白了。尽:全部,全都。(2)根据“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理解作答即可。(3)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不迁怒,不贰过”的修养。作答此题,围绕“好学、有修养及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全部,全都; 颜回十分好学,而且从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孔子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弟子了,所以“哭之恸”; 好
26、学、有修养及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附参考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
27、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8文言文阅读。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安怜翁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 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
28、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注释】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 剡(sh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 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 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 遣:打发。(1)用“/”给文中画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太 傅 时 年 七 八 岁 着 青 布 绔 在 兄 膝 边 坐(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给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已】停止,完毕;副词,已经;副词,太,过分;语气词,用法同“矣”【容】 容纳;宽容,容忍;许可,允许;容貌,仪容而犹未已_ 奕于是改容曰_(3)阅读两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补全下列对话。 小文:
29、读了上面这两则短文,我发现两篇文章都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甲文当谢太傅问“纷纷扬扬的雪像什么”时,兄女的回答是:“_。”乙文童年时候的谢太傅看到兄长惩罚老翁时,劝兄长说“_。”小涵:你说的没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往往最能展现人物的形象。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我在甲文中感受到了童年时的谢道韫是_的一个人,乙文中我感受到童年的谢安是_的一个人。(4)你赞同这两篇选文中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 (1)太 傅 时 年 七 八 岁/ 着 青 布 绔/ 在 兄 膝 边 坐(2);(3)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起。;哥哥,这老翁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聪慧、才思敏捷
30、、有柳絮之才;善良、富有同情心(4)赞同。甲文“公大笑乐”表现了谢安对儿童毫不掩饰自己的赞赏,乙文中谢奕听了弟弟的话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听从弟弟的意见,改变脸色并放了老翁。这两人都表现了对儿童的尊重、爱护,关心儿童的感受。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谢安当时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在哥哥谢奕的身边坐着。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朗读节奏是:太 傅 时 年 七 八 岁/ 着 青 布 绔/ 在 兄 膝 边 坐。 (2)首先理解句子的大意,然后再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而犹未已”,大意是还不让停,据此可知这里的“已”是停止,完毕的意思;“ 奕于是改容曰 ”大意是,谢奕神色平和下来,说道。据此可知这
31、里的“容”是容貌,仪容的意思。故正确答案应为和。 (3)小文话中兄女和谢安的话在文中非常容易找到,分别是:“未若柳絮因风起”和“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但要把这两个句子翻译过来再进行答题,而小涵的话则考查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谢道韫把纷纷扬扬的大雪比作是柳絮因风起,非常的准确、生动、形象,这说明她是一个聪慧、才思敏捷的人;而【乙】文中谢无奕惩罚用烈酒惩罚老翁,老翁已经喝的大醉了,还不让停,这是谢安就劝说哥哥说老头很可怜,你不能那样做,再让他喝下去就没命了。由此可从谢安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一个人。 (4)结合两文中大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分析,甲文“公大笑乐”表现了谢安对儿童毫不掩饰
32、自己的赞赏,乙文中谢奕听了弟弟的话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听从弟弟的意见,改变脸色并放了老翁。这两人都表现了对儿童的尊重、爱护,关心儿童的感受。这是一种应该推崇的态度,因此应是赞同的。 故答案为: 太 傅 时 年 七 八 岁/ 着 青 布 绔/ 在 兄 膝 边 坐 ;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起。 哥哥,这老翁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 聪慧、才思敏捷、有柳絮之才 善良、富有同情心 赞同。甲文“公大笑乐”表现了谢安对儿童毫不掩饰自己的赞赏,乙文中谢奕听了弟弟的话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听从弟弟的意见,改变脸色并放了老翁。这两人都表现了对儿童的尊重、爱护,关心儿童的感受。【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
33、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翻译。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并进行翻译过来即可。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
34、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要联系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注意观点要鲜明,理由要充分,让人信服,语言准确、连贯。 【参考译文】 有一个老头犯了法,谢奕就让他喝烈酒来惩罚他,老头都已经喝得大醉了,还不让停。谢安当时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在哥哥谢奕的身边坐着,劝道:哥哥,老头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谢奕神色平和下来,说道:你是想放了他吗?谢安点了点头,于是谢奕就把老头放了。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谢安幼年谏兄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尤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
35、念,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注释:念:怜悯;同情。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谢以醇酒罚之/下车引之B.乃至过醉/过中不至C.老翁可念/撒盐空中差可拟D.何可作此/白雪纷纷何所似(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3)结合原文,可以看出谢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答案】 (1)A(2)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3)谢安七八岁规劝兄长不能以惩罚人为乐,说明他善良、有同情心,自小就懂得尊敬老人。 【解析】【分析】(1)A.代词。B.
36、过于;到了。C.值得;可以。D.怎么;什么。 (2)这句话的意思是:谢太傅当时大约有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坐在他兄长的膝边,劝告道。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坐在兄长膝上/谏曰。 (3)根据本文中谢安的语言分析,谢安七八岁规劝兄长不能以惩罚人为乐,说明他善良、有同情心,自小就懂得尊敬老人。 故答案为: A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 谢安七八岁规劝兄长不能以惩罚人为乐,说明他善良、有同情心,自小就懂得尊敬老人。【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
37、,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10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 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38、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 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划线的词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_)相委而去(_)元方入门不顾(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友人惭,下车引之。(3)下列对于文中词句及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短小,但人物性格鲜明。太丘:守信,正直。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知错就改。B.友人认为陈元方不守信,没等自己来就离开,所以发“怒”骂他。C.“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D.元方的聪明体现在他能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39、。【答案】 (1)期(约定);委(舍弃);顾(回头看)(2)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来,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朋友很惭愧,就下了马车要去拉陈元方。(3)B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期”“委”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中:中午;舍:丢下,舍弃;去:离开。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来,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引:牵,拉。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朋友很惭愧,就下了马车要去拉陈元方。 (3)ACD理解正确。B友人是和陈元方的父亲相约的,不是和陈元
40、方约的,因此说陈元方不守信用是没有根据的。 故答案为:期(约定);委(舍弃) ;顾(回头看)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来,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朋友很惭愧,就下了马车要去拉陈元方。 B【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
41、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关键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
42、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划分两处) 稍 长 亦 颇 驯 竟 忘 其 为 狼。(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目似瞑_盖以诱敌_将啮其喉_信不诬哉_(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顾野有麦场/元方入门不顾B.一狼径去/待君久不至,已去C.以刀劈狼首/静以修身D.亦毙之/择其善者而从之(4)翻译下列句子。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5)甲乙两文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对狼分别持什么态度? 【答案】 (1)稍长/亦颇驯/
43、竟忘其为狼。(2)闭上眼睛;原来是,大概是;咬;确实(3)C(4)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或: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背。表面上假装亲昵,却心怀叵测。(5)阴险、奸诈、狡猾。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心不改的本质并进行谴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分句;句子成分;关联词;虚词。稍长(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主人)/亦颇驯(还是很驯服)/竟忘其为狼(竟然忘了它们是狼)。 (2)目似瞑: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暝”是一词多义:闭上眼睛;黄昏;幽暗;天黑,日落。盖以诱敌: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盖”是一词多义:原来是;原因是;大概;发语词。将啮其喉:要咬
44、他的喉咙。“啮”是一词多义:咬;侵蚀。信不诬哉: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信”是一词多义:确实;信任;信用。 (3)A. 回头看/回头看。B. 离开/离开。C. 用/来。D. 代词/代词。故选C。 (4)本题注意:意,打算。隧,从隧道。以,来。阳,表面。为,是。而,但是。阴,暗地里。 (5)结合“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看出狼的阴险、奸诈、狡猾。【甲】结合“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作者对狼是持嘲笑、讥讽的态度。【乙】结合“狼子野心,信不诬哉!”可知,作者通过揭露狼的奸诈、狡猾的本质,对狼持谴责的态度。 故答
45、案为: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闭上眼睛;原来是,大概是;咬;确实 C 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或: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背。表面上假装亲昵,却心怀叵测。 阴险、奸诈、狡猾。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心不改的本质并进行谴责【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要结合现代语法,注意停顿。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和一词多义的用法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和词义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