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鄂教版四年级语文课后反思 1、诗人 刚读诗人还以为这是一诗歌,因为它的语言像诗,细细读了几遍后发现它是一篇说明文。全文总分结构,线条清晰,分别讲了诗人是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文学家,最后告诉我们诗并不难学。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就构想着何不就紧紧抓住文章结构上特点,以“在作者眼里,诗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为学习任务,以此驱动孩子们在文中去探索和寻找答案呢?然后通过“读”的指导和合作学习,让孩子们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孩子们读诗、写诗的兴趣,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我就按照这样的构想逐个环节组织下来,总体来看效果是不错的,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在带着
2、大家学完“诗人是个大画家”一部分后,我让孩子们举一反三,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同桌合作学习其他段落这个环节上,我有了意外的惊喜。说意外是因为刚认识他们,对他们的阅读能力不了解,有些担心他们完成不了合作学习任务。交流汇报时,开始只有一两个同学的小手举起来,我不断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将自己的学习感受与大家分享了,孩子们不但完成了合作学习任务,而且找到了信心。本课教学最大的遗憾是原定2课时完成,实际用了3课时,我反思原因有三:一是孩子们课堂习惯非常糟糕,随意插话,思想开小差,不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我不得不三番五次进行提醒和纠正,耗费了很多时间,需要尽快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课堂学习
3、习惯;二是课前对课中出现的问题预设不够,考虑不周,研读教材还不够细,备课中对学生的估计不足,还是习惯性的站在了教师的角度;三是孩子们课前预习不充分,有些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预习,基本的扫清生字任务都没有完成。要加强预习训练,指导学生预习方法,规范预习内容,在每一天的学习中培养孩子们的预习习惯。2语言的魅力语言有着怎样的魅力?这个问题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恐怕三言两语难以说清,然而语言的魅力这篇文章,却以一个简单的故事向我们诠释了语言的魅力之所在。一位诗人在一个街边乞讨的盲人老妇身边的木牌上加了几个字,结果竟让路人纷纷解囊相助。“春天来了”四个简单的字为何能有如此大的魔力,不仅唤醒人们的同情心,还改
4、变了人们的行为呢?这是一个很有探索价值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心灵对话的催化剂。在本课学习过程中,围绕这个问题,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发展思维。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在阅读、表达、思维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1、抓住“变”与“不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还是这个地点,还是这位老人,为什么上午、下午乞讨的结果却有这么大的不同。让学生比较阅读,感悟人们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来至于什么。2、激发想象,形成对比。对诗人加的四个字“春天来了”,让学生对春天来了的景象展开丰富的想象,尽情抒发对春天的感受,继而把孩子们的思绪收回来,“这一切美妙的景象对于这个盲人老妇
5、来说似乎与她没有多大关系,她的眼睛里只有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让无限春光与老妇人眼前无尽的黑暗形成对比,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同情心自然地生发出来,从而体会到了“春天来了”四字的作用,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3、联系生活,适当拓展。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到生活中,交流搜集的打动人的语言。不尽人意之处是:当诗人看到路人都纷纷向老人施舍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神情,没有抓住“欣慰”一词让学生多角度思维,诗人欣慰的是什么呢?不然,学生对诗人加了几个字后的这句话所表现出来效果会有更深刻的情意体验。3、书本里的蚂蚁书本里的蚂蚁是一篇精致浅显的童话故事,故事好懂有趣,学生喜欢,故本课教学主要采取朗读的学习方式
6、,让学生自由地读、自由地说、质疑问难、合作学习。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文字的魅力,课中我设计了“文字串门”游戏,让学生变换标点和文字顺序改变句子的意思。学生对这个游戏尤为感兴趣,连平日里不怎么爱动脑的陈卓都举起了小手,很多同学在游戏结束了还意犹未尽。我不由想到,如果依据课文的不同特点,相应的在教学中组织一些有趣的语言游戏和语言活动,不是更能激发孩子们学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与阅读的主动性吗?“文字串门”游戏从形式上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根据学生的情况,我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我的教学
7、。一、直面经典,反复诵读。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因此我设计了问题:你学过哪些描写农村的诗吗?引导孩子说农村,领略农村生活的多姿多彩。过渡到范成大看到的农村是个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指导学生读诗,围绕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完成对诗的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通过看注解、看插图的方式读懂诗的意思,从而再读诗,读出层次,读出感情。二、品出诗味,想象诗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
8、。“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范成大这首诗只是截取了农村生活的几个画面,犹如刚刚揭开农村画卷的一个小角,我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卷看去,那是一个活脱脱的农村田园连环画甚至是连续剧。三、学以致用,多元表达。我们学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语文。教学中,我关注学生个性的表达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耘田”的亲身体会,充分的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并能够创造性的改写诗句。达到快乐语文,快乐成长。正如诗人所看到了“也傍桑阴学种瓜。”学中有玩愉悦,玩中又有学长进。希望这些诗的语言能够在孩子的精神生命中扎根、发芽、成长,就如同这季节绵绵的春雨,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能腻
9、得流出水来。语文乐园(一)此乐园是很有些“文”味儿的。从第一题的读词,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言文字的沧海桑田;到第二题成语积累,对于创作(写作)的专题探讨;再看第三题诵读经典,对于“求学”的至理名言;以至于阅读中,一词多义的轻松诠释;探究与发现中,体会反问句的语感训练无不透出浓浓“语文”味儿。这样的乐园,教起来兴趣盎然,学起来津津有味。只是不懂,习作怎么安排一出我喜欢的歌,无论与课文还是乐园其他题目,都缺乏联系,说不上读写结合,更不明确如何进行四年级开篇作文的学法指导?唉!鄂教版啊根据教学体会,孩子们对第一题,第三、四题都挺有兴趣的。口语交际说的时候难以具体,到由说导写(小练笔)时,虽然是个
10、性作业,我还是如一次习作大课那样,先讲解,再动笔,批阅草稿后再讲评,修改,遂写就第二(三)稿。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明白介绍一本书,可以从内容、作者、版本、装帧、版式等多方面入手了,而不至于写就千篇一律的“内容提要”。如果可以,我希望将此次的习作指导由喜欢的歌调换成请读一读这本书,与整个第一单元更有针对性,也更完整和谐。4、儿童和平条约条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因此,教学本课如果局限在文字内容上,是很难实现教学目标的。战争与动乱给人民带来的伤害,对于身处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孩子们来说,感受是模糊的,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必须适当以事例、图片、影像资料来充实条约内容,帮助学生来感受战争、恐怖活动给人民尤其是
11、是儿童带来的痛苦,只有体会到战争的可怕,才能感受到和平的珍贵,才能激发孩子们对和平的渴望。本课教学,我有选择性的利用了南京大屠杀和伊拉克战争两个事例,让学生来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尤其是战争中孩子们的生活。学生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造成的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给孩子们带来的恐怖和痛苦;战争所带来的疾病、饥饿、死亡对“消灭这一切”的渴望在孩子们心中升腾,对和平的呼唤从孩子们心中响起。在此基础上体会朗读,让学生将美好愿望与现实相结合,设想自己如果是只和平鸽,我会飞到哪?做些什么?这节课,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交流积极,在读中获得了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5、太阳,你好课文用朴实的文字,向什么展现了一幅幅生动
12、的画面。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写作上的规律:26自然段结构相似。为此,我采用边扶边放的办法,精讲一个自然段,总结学习本段的方法,其余的段落让学生分小组自学,再全班交流。这样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也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教学中,我抓住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体会本文含着的意思。让学生联系课文说说:太阳看见了什么,听说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再联系第四课,可以知道,人类还有很多战争、饥饿、疾病等灾难。既然太阳看到了这么多不平的事,为什么还“微笑着,行走在天上呢”?体会出太阳最爱小朋友的原因因为太阳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世界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另外,这两个段落还让学生认识排比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知道作者
13、把太阳当人来写,使人感到亲切、生动。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理解“苏醒、活跃”的意思,再联系本课想象春天到了,草木发芽,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第七段,先引导学生理解太阳爱哪些小朋友,再理解各种皮肤的小朋友泛指全世界所有的小朋友。最后出示简化的句子,与课文中的句子相比较,在朗读的基础上领悟反复的修辞手法。至此,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太阳公平、公正地爱每一个小朋友。拓展部分让学生说几句问候和感谢太阳的话,学生说的大同小异,没有创新的思维。本文要求背诵26自然段。为了提高效率,我采用引读的方法,比如师生互换角色,互相引读;在小组里,由同学互相引读等。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构段规律,对
14、提高表达的能力大有裨益。6、检阅我分析了教材。走出教材,面对学生,我发现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还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检阅对很多同学来说,是很陌生的事,课文中所描述的事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其次,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很多学生大概意思都读不懂,更不用说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文内涵了。再者,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直白的叙述,都是隐含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读懂。考虑到这些,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了一些效果:1、谈话揭题,一举两得。本课开始,我就问学生什么叫检阅,孩子们基本没人知道,于是我就问他们你们看过我国对部队的检阅吗?于是课堂里就热闹了起来,纷纷的说了起来,这
15、就是检阅,他们不但了解而且也知道了检阅是很隆重的,让学生感受阅兵式的庄严、隆重的场面,让学生明白这是多么重大、要求又是多么严格的事。同时,为后面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事情这么重要,怪不得孩子们会犹豫不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同时,这么重大的事也让博莱克参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们做出这一决定的伟大。2、推敲字词,揣摩人物心理。上课时,我抓住了文中小朋友矛盾的心理,通过找词句、划词句、交流等方式来体会:“谁都不愿意开口”(怕伤害博莱克),“终于有人开口了”(但也没有解决问题),“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在(这个鸦雀无声,表面看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但其实心里却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再加上下面连续六个
16、问号的句子,这静止的画面更是孩子们思想斗争的矛盾的焦点,思想的高潮。)通过这些词句的推敲,一群集体荣誉感强、心地善良的孩子渐渐清晰。在前面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本课的难点,最后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这群小伙子真棒!”的理解,也水到渠成!经过这么艰难的抉择,这群孩子值得称赞。3、以读为本,以读促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上,过度的方法,采用的手段,都是朗读。第一次两遍朗读,目的在读通课文,了解大意。聚焦博莱克的画面,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比赛读、站起来读等方法感受自信的博莱克。检阅之前孩子心理的分析更是通过朗读来体会。读一读,划划词句,读一读孩
17、子们当时的心理。通过朗读,学生理解了,通过朗读,学生投入了,通过朗读,学生感悟了。古诗 初秋行圃开课时,我抓住诗题中的“行”字切入,让学生辨析“行”为“散步”之意,其设想是由此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诗人所在的园中漫步,与诗人一起看日落,听蝉鸣,寻蝉踪,在与作者漫步的过程中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准备不充分,纰漏百出,与课前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我总结有这样几大硬伤。1、读得不充分。学习古诗,不管是领会诗的含义,还是体味诗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本节课,主要是采取了生自由读,指名读和齐读三种形式,对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指导不力,所以看似注重了读,实是浅尝则止,没有读进去
18、,读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2、难点没突破。“无情”与“最有情”是一对矛盾,如何引导学生来体会?课中我虽提出这对矛盾让学生探究,通过引发学生想象,想象落日赐予园子美丽的景象来体会落日的有情,又因落日离去而“无情”,但学生体会更多的是作者为日落而悲伤,这是因为引导的侧重点不对所致。3、预设不充分。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每节课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充分的预设,才可能对课堂上生成的东西进行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今天课堂上出现的一个生成是我没有想到的。“秋天来了,蝉就要死了”,孩子们的认识是蝉只能生活在夏天,天气变寒冷了蝉就要死了,而日落就成了罪魁祸首,又怎么可以说“最有情”?这
19、可是我没有想到的,面对孩子们“秋天来了,蝉就要死了”这样的感叹,突然间我不知道该如何引导。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感受不到“偏催蝉鸣”中所包含的“最有情”是因为孩子们站在了蝉的角度,而不是诗人的角度。如果引导孩子们从诗人的角度来体会,如:正是因为蝉在枝头的寿命很短暂,所以落日催促它尽情鸣唱,落日多善解人意呀!这不是“最有情”吗?这样利用意外的生成有效的引导也是可以突破难点的。如果课前预设充分些,面对孩子们这样的“感叹”,我也就不会迂回反复而不得解了。4、对学法的指导不力。在朗读的时候应指导明确,而不能对四年级的孩子提出“你为什么这样读”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感悟想象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
20、从本课的学习中习得方法,发展能力。总的来说,这节课留下这些硬伤的主要原因是课前备得不充分,今后教学特别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的环节要符合学生心理。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才能很好的把握和调控。语文乐园(二)乐园的头三题编排的挺不错,让我想起多年前人教版的积累、运用,对于学生语言积累还是非常好的。只是希望每单元的“写一写,背一背”能更贴合单元课文,像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爱自然,爱和平,爱生活,爱太阳,爱同学,爱与自己相同或不相同的人和事我们的老祖先这方面的训教也好,至理名言也罢,多了去了!不和课文联系着学,多可惜?等到高年级要积累时,缺少刚学课文时的心态,往往成了为默写而背,
21、为考试而默,要教会他们活学活用就更难了!7、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量少讲,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受语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进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义。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领略文章大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读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中心,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中心句,借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后,再由中心句展开,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具体表达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词语和句子,交流欣赏。重点理解“莞儿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2、,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的展开,由点再回到面,借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揣摩和研究。学生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重点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师朗读,学生想像。想像鲜花的美丽,体验美好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感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课后回味,觉得朗读指导还是不到位,渗透在字里行间中的美,蕴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终没有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领略。8、阳光洒下来这么长的文章怎么教呢?我决定,将这一课的教学任务,简化为一项教学生如何借助课后思考题展开
23、阅读,如何勾画批注。所以,没有了繁琐的开课,直奔课后思考题三:修鞋的老伯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阻止了平时那几个毛小子肤浅的回答,要求全班默读,静思,勾画。标注出所有描写老伯伯的句子。提示不止一、两处,一段段细致扫视一番,可能有描写外貌的,有写动作的,神态的,语言的通通勾下来。交流时,就是理解课文,品味写法的时候了!我重点指导了1、6、7、10、12、16节中的相关语句。特别是第六节“很像看报纸的外公”处,是课堂上的灵光一闪,自己事先备课时也未想到:联系开篇的话,修鞋人是“老伯伯”,比外公年轻一目了然了,劳动的辛苦,生活的艰辛,学生水到渠成发言如井喷,关键是,带着孩子们体验到了“联系上下文理解”
24、的乐趣:我可以发现别人都不知道(忽略了)的!就连我自己,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大家之为大家的细密严谨,现在的流行写手,为什么只能叫写手,不辨自明!(文章内容为:“我看看。”老伯伯低下头,看着我手中的东西。他的眼镜滑在鼻梁上,很像看报纸的外公。)后面的几个自然段,是通过动作、语言,更传神地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课堂上,我只引导孩子们把两处“哎哎”体会明白。通过这样的学习,孩子们也明白了那句“读好就是学懂了”,对于我头天早读时,批评他们第一处“哎哎”读错了,说明没读懂,回家没认真预习,孩子们也就心服口服了。(文章内容为:“哎哎”老伯伯像不知道怎么办好似的,终于一把又抓住我的书包,说:“我看看,还有什
25、么地方要缝。”他拿过书包,仔仔细细地检查,然而并没有找到。“哎哎”他又说。)当然,还是有困惑。对于“批注”这样的习惯,肯定存在着差异性,而且比试卷上的基础知识更显著,如何缩短反应迅速的孩子与学困生之间的差异,换句话说,如何让每个孩子课堂上“动”起来?还没找到更有效的办法!为此,我也专门听了一节英语课,他们读的形式之多样的确让我耳目一新,但课下一思考,问题出来了:一节那样的英语课只学几个单词啊?最多一点儿简短的句式。口语训练,目标定位在“开口”就行。而我们中高段的语文课,难就难在“启心”,心要愿意跟着你转,靠热热闹闹的声音刺激、感官刺激是没有用的,必须要自愿地和文本对话。9、父爱深深对于母爱,大
26、多数学生感受比起父爱都要深刻一些。这篇文章体现的深深父爱,它不像母爱那样表现在生活上的细致入微的关怀,孩子们感受起来可能不深刻,正如文中的“我“一样,在经过了很长时间之后才领悟到”金钱难以替代真情。教学时,以“我”的情感变化这条自始至终的线索,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我”的内心变化,引导学生感悟。同时,以“为什么父亲不给我买音箱,而要和我一起做音箱,做音箱的钱已经足够买一个音箱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感悟父亲的爱。感觉学生对父爱的感受还是不够深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对文本中的内容挖掘还不够深,如在“日复一日,闲暇”这两个词语进行感悟时,没有将“日复一日”的情景具体化,可以引导学生将爸爸和
27、“我”做音箱的那种情境想象具体,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去理解,做音箱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会很顺利吗?有困难来了,爸爸和我怎么处理的?为学生还原一个父子做音箱的夜晚,这样孩子们对父亲的爱感受自然就会深刻许多。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著名诗人王维直抒胸臆卸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如何让学生感受是个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第一步: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你喜欢过节吗?过节时开心吗?”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
28、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却有一个人闷闷不乐的,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信学过了课文,聪明的小朋友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并了解王维。然后我出示这首古诗:“王维的诗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名读,让学生说说体会。第二步:精读古诗,在学生说出感受后提问:“诗人为什么这么悲伤呢?”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第一小节,强调王维身在异乡长安,离开家乡蒲州两年了,重读“两年”。随即引出:“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引述:“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景象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创设情境;“此时此刻,
29、如果你在异乡,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么想?王维呢?”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在充分悟读的基础上再次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每句诗的意思,并试背古诗。第三步:拓展并复习。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回忆李白的思乡古诗静夜思,最后在课文全部结束的基础上第三次出示古诗,让学生诵读,达到课堂的深化和学生的巩固。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富有激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读得很有韵味,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10、蝉上蝉这节课感觉很有趣,一是因为动物世界神奇、有趣、令人向往;二是因为和
30、孩子们一起了解、探讨蝉的知识是个有趣的过程,我感觉如此,学生亦然。文章介绍了蝉脱壳、鸣叫、听觉、视觉四个方面的知识,学习重点是通过品味语言,学生能自己复述蝉脱壳的过程,并学会把内容写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蝉脱壳时的动作,来感受蝉脱壳的过程是一种体操表演。反复的读描写蝉脱壳时动作的词,体会作者是怎样有顺序地把蝉脱壳过程写具体的,辅以填空来加深记忆,为学生复述这个过程打下基础。整节课上下来,轻松愉快,学生兴趣盎然,结课时留下蝉的三大不解之谜激发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成果。 11、看松鼠做巢文中的“我”是个很可爱的孩子,为了让松鼠做巢更轻松,巢更舒适,三次给予帮助费尽心机,但结果却是白
31、费心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也感受到了小松鼠的执着,作者的执着。作者给松鼠的三次帮助是文章的重点,所以我抓住一个问题贯穿教学过程:“作者给了小松鼠几次帮助,结果如何?”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过程中,通过读作者的三次得意与失意让学生感受童心童趣,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浓浓情意,许多孩子读出了松鼠的坚持不懈。课后我觉得这里面还可以读到作者对松鼠的一种尊重,“我”为什么不尝试别的办法了,因为“我”懂得,小松鼠为做巢忙忙碌碌地爬上爬下,那是它做巢的方式,一种生活习性,“我”应该尊重,所以文尾说这是最好的材料,但教学时却局限在让学生体会小松鼠的执着这一层面,如果我放得更开一些,给学生更多
32、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或许他们能读出更多不同的感受。12、天鹅托翁的轻盈童话,美丽得让人不忍:小天鹅在长途迁徙中因体力不支而掉队,但它靠着自己的力量和信念,在危机四伏的大海上积蓄一夜的体力,第二天,又独自腾空追赶远去的同伴。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中,课文将一个勇敢机智、沉着冷静、有着执着信念的天鹅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全文,体会理解小天鹅形象,是教学的重点,而根据句子内容想象画面情境,是教学的难点和策略。情景的体验,形象的感知,引领孩子们情系天鹅,在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创设情境,反复用语言渲染强化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小天鹅所处的困境,真心为这只年幼体弱、疲惫不堪、孤单失群
33、的天鹅的命运而担忧,从而感知困境中的小天鹅形象。从引导学生走进小天鹅所处的环境入手,到逐步走进小天鹅的内心世界,想象它在海上艰难的一夜的心灵感受,与其展开心灵的对话,感知勇敢沉着、冷静执著的天鹅形象;直到最后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它,用神情的朗读赞美它,真正情动天鹅的过程,即是美感熏陶的过程,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古诗 望洞庭上望洞庭这首诗歌时,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范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
34、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在理解“白银盘”时,有孩子说:白银盘是指月亮,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前不是一直把月亮比作玉盘吗?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请那位同学再读诗句,看看插图,他想了半天,说“白银盘是指这个湖面,山就像放在里面的青螺”,我表扬了他并告诉孩子们:文中的插图也会给我们理解诗句意思带来帮助。这节课我给了孩子们较多自悟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语文乐园(四)这个乐园,从词语由小到大的归属关系,到“探究发现”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在句子
35、中的作用;由描写动物的一组课文扩展出“含动物名称的成语”,再由积累词语上升到积累格言警句,内在的序列性还是比较清晰的。就我班教学实效来看,孩子们对“含动物名称的成语”最感兴趣了,课堂上意犹未尽,就连“经典诵读”中都占去半壁江山。但说起容易用来难,要真正明白这么多成语的引申义、比喻7,从而恰到好处地运用,恐怕非一日之功,我也只能利用中午“经典诵读”的时间,带着学生简单按“褒贬”分了类。游戏的口语交际,孩子们有话可说,其后设计小练笔,从口头语向书面语言深化。落叶习作,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落叶基础上,着重抓住落叶的形状、颜色以及看到它的感受写下来。中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迅速发展,表现为观察的目的性、持续
36、性、细微性和概括性有较大的增长。如果说低年级是想象活动的“敏感期”,那么中年级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第四单元的落叶就属于自然景物描写。课前,让学生观察落叶的形状、颜色等;课中让学生说落叶的形状、颜色以及由此想到的,而且使学生将说的写下来。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作文不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本次教学,比较满意的是“直观感悟,读中学写,丰富想象”和“触类旁通,根据想象,自由表达”这两个环节。当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出自己拾到的落叶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之时,我相机板书“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指导他们将所想串联起来,并相机指导排比句的写法,此
37、前出现在学生作文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省略号及排比句使用不恰当。本次指导后,这一问题,有了较明显改观。1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注重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这篇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了解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周恩来青少年时代学习生活的资料,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2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体会课文中少年周恩来的思想感情,感受他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这篇设计中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这些方法包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在对比中思考、用表演再现课文情境,等等。14、小萝卜头
38、的故事本文篇幅较长,而且文中涉及的历史离孩子们很远,因此理解起来有难度,为此,我采用了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通过教师的导和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实现长文短教。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文,找出文中的人物,在黑板上,用箭头标明故事的结构图,指导学生将文章内容梳理清楚。然后我抓住几处最能体现主题的重点片断和词句,进行反复地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来一步步揭示文章的主题,体会文中的情感。如在引导孩子们感受小萝卜头不怕苦时,启发想象:他在监狱里学习,要吃哪些苦?没有一个“苦”字,你是怎么感受到苦的?想象雨季来临小萝卜头学习的情境?滴水成冰的冬天又会是怎样?再如抓住人物的语言想象画面,指导孩子们读好“我
39、是一个好孩子,我爱中国共产党”来感受小萝卜头努力学习的形象。通过引导学生与课文真真切切地对话,学生感受到了小萝卜头虽然身陷困境,但他善良、乐观、向上,对自由无限的向往和渴望。但因为受条件制约,没能让学生观看相关影视片断,没有辅以声像资料,情境的营造和对孩子们的情感激发还欠火候。15、童年读水浒传阅读课文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做到能将课文内容复述出来。按照“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收获”的顺序进行复述。作者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武松打虎”为且入口,教学时我让学生抓住作者对这个故事的喜爱来感受这本书的魅力。学习第四段,让学生抓住“迫不及待、津津有味”这两个成语,还有最后一句
40、的描写,来体会作者是多么爱读水浒传,由此可见这本书的魅力。并且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句子,发现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自己是如何读水浒传的。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和趣味性,我设计了小练习:1、把水浒传中人物的姓名和绰号连线。(比如:史进入云龙)2、把人物和故事连线(比如:鲁达拳打镇关西)。古诗 子夜吴歌教学这首诗我以诵读为主线,通过不同层次地读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体会情感。第一个层次的读是自由练读,把全诗读通顺,读出节奏;第二是让孩子们借助注释读懂古诗大意。第三个层次就是读出诗的意境,读出作者的感情。前两个层次的读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通过几遍自读可以达到。要读出诗的意境和情感,可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展开丰
41、富的想象了。所以,我先抓住“一片月”和“捣衣声”让孩子们想象思妇们的生活情景,为什么夜已深,家家户户还传来洗衣声呢?让孩子们感受到丈夫远征,妻儿老小生活之艰难。再从“吹不尽”和“玉关情”中启发想象和思考:秋风吹不尽的是什么?通过想象让孩子们走进思妇与“良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去感受身心分离之苦,广大百姓生活之苦。边体会边朗读,在孩子们产生了情感共鸣后,读最后一句,引导认识“战争之残酷,和平之可贵。这节课在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内心活动时因为迂回反复浪费了一些时间,有些孩子想象单一,受局限,前面一个同学的想象时常牵制住了后面同学的想象,在引导的时候应该强调孩子们去想象不同身份,不同情境下思妇内心的
42、活动,如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会想些什么?再如在没有战争的日子里,一家人是怎么生活的?通过这种对比想象把学生体会到的情感在逐步推进和升华。语文乐园(五)这个乐园什么都好,就是口语交际和习作让人恨得牙痒痒!每次鄂教版的习作就是最让人伤脑筋的地方。完全看不到训练的序列性,这也就罢了!东一榔头西一棒,一会儿写人,一会儿写景,一会儿叙事,一会儿想象,这也罢了!最怕其“看图写话”!整个一“挪威森林”让人绝对找不着北!比如这个桥:写说明文吧,不像!几幅粗制滥造的电脑“水版”画,怎么去细致说明这种并每天接触的“建筑”,还别说是要写出历史变迁的味道。说是写想象作文吧,这四幅图又是什么?“把这四幅图连起来看一看,你又
43、发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这看到的不是实实在在要写“看图说明”吗?独木桥?天哪!城里的孩子们几个见过?更别说走过?立交倒是见的多,但如何描写也不生动吧:我们课上努力挖掘,也就“四通八达”“纵横交错”而以,充其量写出“像中国结”“像莲花”等并不高明的比喻俗套那么多可以写的自然美景,那么多可以发现的新鲜事物,这“立交桥”算什么?也真难为孩子们!难为教这课的老师了!要有哪位大师来上上这节课,教我们如何引导孩子们把这样的文章写生动,写得入情入理,嘿嘿,真要好好听一听,学一学!口语交际也够呛,讲了一课时,布置“生活点滴”写一写,还是干涩得连流水账都不算。不怪孩子们,若是换成父与子那样的经典
44、,孩子们一定能写得更好这样的拙劣漫画(能算漫画吗?存疑!)我都说不好,写不好,何况孩子?16、伯牙断琴本课教学我抓了两个重点:一是伯牙的琴艺是怎样练成的?二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开课就让学生质疑:伯牙是什么人?与第一段的教学同步进行,简介伯牙,紧承介绍,提出问题:伯牙的琴艺是怎样练成的?安排学生自读自悟13自然段,在读对和读顺的前提下,尝试搜集整理资料,在课本上作批注。结合“仙境、陶醉、浑然、情不自禁”等词语的理解,体会伯牙弹琴的投入,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学生解答第二个问题比较容易,都能在书上画出相关的语句。训练学生的朗读语感时,他们朗读的效果没有达到我想要的那种状态,
45、可能想象画面引导得不够到位吧!这部分学习由三个“时而”组成的排比句时,我拓展了一个小练习:钟子期会怎样赞叹呢?引导学生仿照前面“高山”和“流水”的部分来发表感慨,学生表达不够完整,只说了一部分,而且没有新意,想象力不够。可见学生语言的贫乏,这也是语文教学工作的缺陷之一,平时学生的阅读量太少了,语言的积累不够,需要运用的时候显得苍白。大量阅读将是下个学生需要抓的工作重点之一。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看待伯牙断琴这件事?这个问题是个开放的答案,我没有限制哪一种答案,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这也是语文课程理念的要求。 17、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本课阅读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进一
46、步感受故事所蕴涵的关于“朋友”的含义。在学生多方面接触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创设大量的语言实践练习,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学习第一部分,让学生找出描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又结合课文的插图进一步了解这位伟人的不修边幅,为后文学习小女孩教他穿戴埋下伏笔。第12自然段,抓住爱因斯坦的动作神态,表现了他的幽默,学生很喜欢朗读,我要他们表演这个环节,孩子们跃跃欲试。在全文的学习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不同语气,表现人物特点。既获取了快乐学习的体验,又入情入境地理解了课文。本文的故事性很强,为了引导
47、学生对文本的复述训练,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我安排了训练的层次,循序渐进,切实提高:1、文章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2、给每一件事情假一个小标题进行概括3、参照小标题进行复述。这个方法比较好,学生复述课文有据可依,不会因为课文太长而不遗漏某个环节。18、山和海的书信本文以独特的书信形式,写出了山和海互相景仰的事实,告诉我们:应该多看别人的优点,真心的喜欢对方,欣赏对方,这样才能成为朋友。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本课两个部分构段方式相似,我重点指导阅读第一个部分,采用边扶边放的方法,把导学与自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习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畅谈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大海,谈出自己的想法,读出自己的感受。比如学习第一个分句,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晴天的时候,白云倒映在海中的美丽倩影。第三、四个分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太阳西下和月亮升起时,大海变成金色和银子,想象这两种不同的美。在充分朗读这段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大海在其他时候是什么样子,设计成练习的形式:时,你,这时的你,看起来真;时,你,这时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