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猪高热病 内容概要 1“高热病”的历史和现状.1 2 历史和现在“高热病”特征对比.2 3 学者们对“高热病”病因的探索.7 4“高热病”直接致病病原解析.8 4.1“高热病”的临床表现与猪链球菌病.8 4.2“高热病”发病猪场的实验室检测结果.9 4.2“高热病”综合防治的临床经验.9 5“高热病”病因众说纷纭的原因.12 6“高热病”与 PRRSV 的关系.13 7“高热病”的综合防治.15 参考文献.16 猪“高热病”,2007 年以前又被称为“无名高热症”(以下如非特定场合,统称为“高热病”)。科学意义而言,“高热病”不能被称作一种猪病,而是一类以“皮红高热”为主要特征的猪病症状的统称。造成这类猪病症状的主要致病病原,是猪链球菌。在猪蓝耳病(Porcine Reproductiv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被传入我国以前,“高热病”在我国已经存在了近 40 年。“高热病”“高致病性蓝耳病(Highly Pathogenic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HPPRRS)”,与 HPPRRS 无必然因果关系。但因 PRRS 病原(PRRSV)感染对猪链球菌病具有诱发和放大作用,PRRSV 感染的存在,可诱发“高热病”疫情,并加重“高热病”的发病症状。近 10多年来,我国“高热病”发病之所以越来越频繁,发病症状越来越严重,又的确与PRRSV 这一外来病原的传入,存在重大关系。1“高热病”的历史和现状 猪“无名高热症”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 1960 年1。此后,1972 年,这一名词再次在相关文献出现2。1972 年1995 年 20 年多间,我国每年都有“无名高热症”的文章零星报道,但数量变化都不大;1996 年2000 年,报道数量有所增加;20012004 年,开始逐年增多;20052008 年,逐年暴发式增长,从 2005 年的 14 篇,暴 2 增至 2008 年的 296 篇(如表 1)。表 1 有关猪“无名高热症”论文数量统计*年份 论文数量 年份 论文数量 年份 论文数量 年份 论文数量 1960 1 1981 1 1991 3 2001 4 1972 1 1982 2 1992 2 2002 5 1973 0 1983 2 1993 3 2003 6 1974 0 1984 2 1994 2 2004 5 1975 0 1985 3 1995 2 2005 14 1976 0 1986 4 1996 3 2006 36 1977 1 1987 1 1997 4 2007 76 1978 1 1988 0 1998 2 2008 296 1979 0 1989 2 1999 5 1980 1 1990 1 2000 1 *资料来源:在中国知网()文献总库以“无名高热症”为主题搜索的结果。文章数量变化,大致反映了我国“无名高热症”的流行历史。2001 年以前,虽然该病每年都有发生,但都属于零星病例,对养猪业危害并不大,很多养猪技术人员对“无名高热症”一词,感觉仍很陌生。2001 年后,该病渐成燎原之势,并不断引起业界关注。2006 年,“高热病”全国性大爆发,对养猪产业造成沉重打击。因疫病流行,大批猪死亡,猪价疯狂飚升,史无前例地把一个养猪产业内部的技术问题,演化为一个全民关注的政治问题。最近几年,发病虽比高峰期的 2006 年2007 年有所下降,但其对养猪产业的影响,仍不容忽视,不少猪场仍在经受这一猪病问题困扰。2 历史和现在“高热病”特征对比 我国最早关于“无名高热症”流行病学特征的详细描述,是 1975 年辽宁省旅大市猪病调查组3对该市“无名高热症”的调研报告,当时的“无名高热症”,主要具有如下特点:(1)多发于夏、秋季,78 月为高峰,9 月以后明显减少。(2)克郎猪和育肥猪发病多,哺乳仔猪和成年公母猪发病少;社员户养猪发病多,集体饲养发病少。(3)体温升高(41左右),个别 42以上。(4)情神不振,喜卧,食欲减少或废绝。(5)鼻镜干燥,流浆液性鼻涕。(6)眼眶湿润,结膜发红。(7)走路打晃,后期跛行。(8)大便干硬呈算珠状,并常被复有粘液。(9)气喘、呼吸困准。(10)败血,尸僵不全,胸、腹下或四肢内侧、背脊部等处出现局限性或弥散性红斑,部分病猪胸腹下及四肢内侧等薄皮处呈紫红色。(11)脾充血肿大。淋巴结 3 肿胀,切面多汁。(12)肾脏针尖至粟粒大小出血点。(13)膀胧粘膜散在出血点。(14)胃底、小肠粘膜程度不同充血或出血。(15)心内外膜出血。(16)肺充血、水肿。腹腔纤维蛋白析出。(17)关节面虫蚀状变化。(18)以青霉素疗效为最好,其他抗菌素、磺胺类药物辅以相应综合疗法,也有较满意效果。少数病猪青霉素久冶不愈。1977 年,江苏农科所(现名农科院)4曾从流行特征和临床症状两方面,专门为“无名高热症”制定过 13 条诊断标准。其基本内容与上述前 17 大特征一致,所不同的是:(1)抗菌素(主要是青、链霉素)治疗无效。解热剂可使体温短暂下降,但不久仍然回升。(2)剖检看不到烈性传染病(即猪瘟、丹毒和肺疫)应有的典型病变。(3)所有病猪应确实在春防期间经过猪瘟、丹毒、肺疫疫苗注射。2006 年至今,我国“高热病”发病猪场常见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如图 116。2006年,杜宗亮5曾对当年全国性“无名高热症”作过一次较全面的介绍。与上述“无名高热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断标准进行对照:1975 年“无名高热症”的前 17 大特征,2006 年的“无名高热症”完全具备。所不同的是,后者的症状和病变,比前者更多样。症状方面,后者多了全身苍白(或全身黄染)、个别腹泻等症状。病变方面,后者除腹膜炎外,还可见纤维素性胸膜炎。心脏除心内外膜出血外,还有心肌与心包或胸腔隔膜粘连症状。肾脏除可见出血点外,还有肾肿大,颜色变深呈褐色,肾盂淤血。肺部病变更多样,除充血和水肿外,还有间质性肺炎、橡皮肺、花斑或大理石样肺、渗出性肺炎,化脓性肺炎。抗生素及药物疗效方面,情况与 1977 年的诊断标准一致。以上对照分析表明:2006 年至今的“无名高热症”(2007 年后习惯被称作“高热病”),与之前历年的“无名高热症”,并无明显差异,本质仍是我国历史上“无名高热症”的延续。其主要病因,与之前历年“无名高热症”症病因,应是基本一致的。不可能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病原,在相同的季节,对相同的易感猪群,引起症状和病变如此高度一致的一种猪病。近年“高热病”症状和病变之所以更多样,是因为种猪国际交流频繁,病原结构比以前更复杂,继发或并发的病原更多样。间质性肺炎多是并发或继发 PRRSV 或 PCV2 所引起,橡皮肺是 PRV 的特征症状。这些病原,我国原本是不存在的。图 1 小猪高热和皮红症状 4 图 2 中大猪和种猪高热皮红症状 图 3 败血症状 图 4 皮下出血 图 5 浆液性鼻涕,气管充满粘液 5 图 6 跛行和神经症状 图 7 关节化脓、关节腔及周围皮下水肿 图 8 眼结膜炎 图 9 肺充血、出血和水肿 6 图 10 肺表面纤维素性渗出 图 11 心脏脉管炎和心肌炎 图 12 心包炎、心包积液和“绒毛心”图 13 肾脏不同程度出血和淤血 7 图 14 胃底充血或出血,严重者胃壁豁裂 图 15 脾脏变性和梗死 图 16 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和出血 3 学者们对“高热病”病因的探索 对于“高热病”的病因,我国学者们曾经做过不懈探索。1975 年发生于辽宁省的“无名高热症”,旅大市猪病调查组3把它归因于猪丹毒。但同时又指出:大部分病猪缺乏猪丹毒典型症状和病变,而且发病猪多是经过猪丹毒疫苗免疫的。此后,相继有学者提出不同见解。1980 年,鄢自俊等6提出是弓形体。1981 年,夏定友7否认 8 了弓形体之说,认为是小新虫。1982 年,吴震明4认为“无名高热症”不是一种感染,而是热应激。1984 年,栾景辉8认为是附红细胞体。1985 年,杨合超9又认为:“无名高热症”症,多属于非典型猪瘟。总之,学者们对于“高热病”的病因,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断,从来就没有达成过一个一致的的结论。4“高热病”直接致病病原解析“高热病”发病猪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综合防治结果均表明:“高热病”的直接致病病原,是猪链球菌。4.1“高热病高热病”的临床的临床表现与猪表现与猪链球菌链球菌病病(1)“高热病”的发病季节,与猪链球菌病完全一致。猪链球菌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 710 月份最易出现大规模流行,这与我国自上世纪 60 年代迄今的“高热病”发病季节,高度一致。(2)“高热病”的易发猪群,与猪链球菌的易感猪群高度一致。国内教科书普遍认为:猪不分年龄、品种、性别,都对猪链球菌易感。但实际上,猪链球菌对猪群具有选择性。在美国,132 周龄发病猪中,75%病例发生在 16 周龄或小于 16 周龄10。由此可见,猪链球菌病的高危猪群,是 16 周龄左右中猪,这与“高热病”多发于 30110kg 中大猪的特点,也基本一致。(3)“高热病”的症状和病变,大都属于猪链球菌病的症状和病变。猪链球菌病症状,以高热(稽留热),败血,神经症状,关节炎,眼结膜潮红、流泪,颈部、耳廓、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肤紫红色,并有出血点等为主。其主要病变包括:心包积液,心肌柔软,色淡呈熟肉样。心肌外膜与心包粘连,严重者呈“绒毛心”。胸腔积液,含黄色纤维素絮片状物质。肺出血,表面出血斑点,纤维素渗出性胸膜炎。胃肠粘、浆膜散在点状出血。肾充血,变性,被膜下与切面上可见出血点。膀胱粘膜充血,或有小出血点。脾脏肿大,质脆而软,边缘出血梗死。淋巴结水肿、出血。关节化脓,纤维素性炎症,周围皮下水肿。这些症状和病变,在所有“高热病”发病猪群中,随时都能见到,而且是其主要症状和病变。皮红是高热和败血的体现。渗出性肺炎,不唯胸膜性肺炎所独有,也可以是猪链球菌肺炎。肾脏、膀胱点状出血,不一定就是猪瘟,还可能是链球菌。(4)“高热病”抗生素疗效变化规律,符合链猪球菌耐约性的发展规律。1960年的“无名高热症”,青霉素和磺胺疗效都非常显著1。1972 年,磺胺加鸡蛋清,仍是“无名高热症”的验方2。1975 年前后旅大市的“无名高热症”症3,青霉素、其他抗菌素和磺胺,仍有满意疗效,但少数病例开始青霉素久冶不愈。说明此时造成“无名高热症”的猪链球菌个别菌株,已经出现青霉素耐药。1977 年,青、链霉素治疗 9 宣告完全无效4,说明此时造成“无名高热症”的猪链球菌所有菌株,已经对青、链霉素完全耐药。最近几年的“无名高热症”,抗生素选择得当,仍有一定疗效,但其效甚微,说明引起近年“无名高热症”的猪链球菌,已经对大部分抗生素耐药。4.2“高热病高热病”发病猪场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病猪场的实验室检测结果 近年来,由于“高热病”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关“高热病”的实验室检测报告越来越多。细心研读这些实验室检测报告,我们会发现:很多“高热病”发病猪场的实验室检测结果,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高热病”主要致病病原,指向同一目标猪链球菌。2001 年,俞国乔等11对浙江暴发“无名高热症”的 20 个猪场作病原分离和血清学调查,从 40 头病猪体内,分离到 8 株致病性猪链球菌,并据此认为其病因是猪链球菌与 PRRSV 混合感染。2004 年,杨汉春12在对当年江苏、浙江、河南等地“高热病”病因进行总结时提出:该病并不是什么新病,而是由于猪群本身存在 PRRSV 等病毒多重感染,继发猪链球菌等细菌性疾病。2005 年,卫秀余等13对上海地区 40 个发生“无名高热症”的猪场检测发现:PRV(伪狂犬病毒)和猪链球菌,是引起“无名高热症”的主要病原,PRV 的检出率为75%,猪链球菌的检出率是 62.5%。因其链球菌采用的是细菌分离培养方法,其实际感染率,肯定要比这一检出率更高。20062007 年,卫秀余等14再次对上海地区 15个“高热病”发病猪场的检测,结果显示:PRRSV 和猪链球菌,分别是检出率最高的病毒和致病细菌,两者检出率都是 66.7%。前后两次检出的病毒性病原各异,但细菌性病原却高度一致,都是猪链球菌。20042006 年,成宜林等15先后对江苏滨海县因“无名高热症”送检的 1000 多份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检出最多的是附红细胞体,三年总检出率为 93.89%(952/1014);其次是猪链球菌,三年总检出率为 93.71%(879/938),2006 年的检出率更高达 97%(374/386)。因其附红细胞体为血液涂片镜检,以红细胞失去正常形态作阳性标准(这种情况很多正常猪都存在),附红细胞体的实际发病率,肯定比检出率低。这一结果实际已表明:该地区“无名高热症”的主要致病病原,就是猪链球菌。2007 年,刘健等16对上海爆发“无名高热症”某猪场 9 份内脏组织进行病原检测和分离,结果成功分离到 2 株细菌,一株为副猪嗜血杆菌,一株为猪链球菌。4.2“高热病高热病”综合防治综合防治的临床的临床经验经验 2006 年 5 月下旬,广东珠海某猪场(800 头母猪规模,以下简称案例猪场 I)突发严重“高热病”疫情。疫情暴发高峰期,保育舍小猪发病率几乎 100%,发病死亡率 70%以上。疫情暴发期间,典型猪瘟、流感、附红细胞体病、伪狂犬病、副猪嗜血 10 杆菌病的症状及病变均比较常见,但相继加强对猪瘟、流感、附红细胞体病、伪狂犬病等病的综合防治,不见任何成效。后通过加强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发病和死亡率有所下降,但疫情仍未彻底改观。直到该年 12 月中,因之前多次送病料到华南农业大学某实验室作副猪嗜血杆菌分离培养时,每次都能分离到致病性猪链球菌,尝试用分离到的致病性猪链球菌制作链球菌自家苗免疫,结果意外发现经过链球菌自家苗免疫的当批小猪,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保育期成活率 98%以上。进而对全场猪群作链球菌自家苗紧急免疫,疫情很快被彻底控制。此后至今,该场一直坚持使用链球菌自家苗免疫,再未发生过“高热病”疫情。2007 年之后历年,生产逐年创出历史最好水平,平均每头母猪年产活大猪头数每年均在 18 头以上。当案例猪场 I 正被“高热病”困扰之际,2006 年 7 月,与该猪场存在关联关系的广东广州某猪场(400 头母猪规模,以下简称案例猪场 II)再次暴发“高热病”疫情。案例猪场 II“高热病”的综合防治,完全依照案例猪场 I 的既成经验,当案例猪场 I的“高热病”被控制后,案例猪场 II 的“高热病”也很快被控制。与案例猪场 I 的情况类似,养猪生产水平也逐年创出历史新高。有关这两个猪场“高热病”的综合防治经验,先后在广东养猪业(2007 年 1,2 期),养殖宝典(2007 年 12 月),猪业科学(2008 年第 10 期),中国猪业(2009年第 1 期)等省级或国家级期刊公开发表。2009 年 1 月,广东恩平某猪场(1000 头母猪规模,以下简称案例猪场 III。该猪场于 2008 年 7 月开始,与案例猪场 I 合资经营)两幢中猪舍近 1000 头中猪(1216周龄)群体突发“皮红高热”症状。由于有案例猪场 I 和案例猪场 II 的成功经验可循,该猪场用实验室分离到的 2 株致病性猪链球菌(1 株从正发“皮红高热”症病猪心血分离到,兰氏分类法无法定群;另 1 株从“皮红高热”消失后继发关节肿大病猪关节液中分离到,兰氏分类法定为 G 群),制作链球菌自家二价苗,经免疫正发病猪群,结合免疫前后 3 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阿莫西林 250g+氟苯尼考 100g/T)预防和治疗,2 周天内很快控制了“皮红高热“症状。全场中大猪和种猪全群普免此疫苗二次后,猪群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此后,该猪场坚持按免疫程序对猪群作链球菌自家苗免疫,生产水平亦逐年创出历史新高。2006 年 8 月至 2010 年 2 月,广东省内外先后有 4 个与案例猪场 I 存在技术交流的猪场和 14 个珠海市安富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富来)的客户猪场尝试将案例猪场 I 的“高热病”综合防治经验在这些猪场推广应用。这 18 个猪场中,17个猪场都存在程度不等的“高热病”。各猪场的综合防治方案及结果,如表 2。17 个与“高热病”有关的猪场中,12 个猪场通过采集典型间质性肺炎病料制作自家组织苗(以下简称措施 A),结合分离致病性猪链球菌,并经反复筛选和组合,从中找出免疫源性较好的菌株制作链球菌自家苗(以下简称措施 B),对相应猪场“高热病”猪群的大群应用或小群试验,都取得良好效果。另外 5 个猪场防控失败,主 11 表 2 广东省内外 18 个猪场疫情综合防治方案及结果 序号 猪场简称 规模(母猪数量)所在地区 疫情爆发时间 主要病症 是否典型 是否存在HPPRRSV 综合防治结果 关键措施或失败原因r 备注 1 XJC 600 广东粤西 2006 年 08 月 高热病 是 否 成功 措施 A+B 小群试验成功,但一直拒用措施 B,至今(即至 2010 年 10月,以下同)生产仍不正常,时好时坏。2 LCC 800 广东粤北 2007 年 08 月 高热病 是 否 失败 拒用措施A+B 至今生产仍不正常,时好时坏。3 KHC 300 广东粤西 2007 年 09 月 高热病 是 是 成功 措施 A+B 停用措施 A 后 6 个月后 09 年 4 月爆发高致病性 PRRS。4 LSC 400 广东广州 2008 年 01 月 高热病 是 否 成功 措施 A+B 至今连续 2 年多正常生产。5 PXD 600 广东广州 2008 年 07 月 高热病 否 否 成功 措施 A+B 至今连续 1 年多正常生产。6 XLE 300 广东广州 2008 年 07 月 高热病 否 否 成功 措施 A+B 至今连续 1 年多正常生产。7 LSE 800 广东粤西 2008 年 09 月 高热病 否 是 失败 拒用措施A+B 仅进场进行过 1 次初步诊断,后未再有联系。8 SGE 400 广东粤西 2008 年 10 月 高热病 是 是 成功 措施 A 母猪未用措施 A,09 年 4 月爆发高致病性 PRRS。9 CLE 300 广东粤西 2008 年 12 月 高热病 否 否 成功 措施 B 生产正常约 6 个月后又出现疫情,进而停用措施 B。10 KSD 400 广东粤西 2009 年 03 月 高热病 是 否 成功 措施 A+B 至今连续 1 年多正常生产。11 JSE 50 湖南衡阳 2009 年 11 月 高热病 是 是 成功 措施 A+B 至今连续正常生产。12 ZDD 1200 广东粤西 不详 高热病 否 否 失败 拒用措施 B 2009 年 5 月小群试用措施 B 成功,但未大规模应用,至今生产仍不正常,成绩很差。13 JQE 800 广东粤西 不详 高热病 是 否 失败 拒用措施 B 2009 年 7 月做过一批措施 B 小群试验,未反馈试验结果。14 LKE 200 广东粤西 不详 猪瘟 不详 未知 该猪场饲养管理水平很差,猪瘟抗体全群阴性。15 ZJJD 400 广东粤北 2009 年 11 月 高热病 是 否 成功 拒用措施A+B 措施 A+B 经小群试验成功,但拒绝大群应用。16 FJE 600 广东广州 2010 年 01 月 高热病 是 否 未知 该场饲养土猪,技术人员缺乏,综合防治措施因其他疫情爆发被迫中断。17 SSYD 400 广东粤东 2010 年 01 月 高热病 是 否 成功 拒用措施A+B 措施 A+B 经小群试验成功,正在考虑是否大群应用。18 YWE 200 广东粤西 2010 年 02 月 高热病 否 否 成功 措施 A 措施 B 仍在试用。C 与案例猪场 I 存在技术交流的猪场。D 由安富来提供综合防治方案并派出客服人员现场协助实施。E 仅由安富来提供综合防治方案,由猪场自行实施。12 要是担心措施 A 或措施 B 可能会给猪场生产带来某些不良后果,而拒绝尝试其中一种或两种措施。LS,PX,XL,KS,JS 五个猪场“高热病”被有效控制后,坚持措施 A 和措施 B 的长期应用,都能长期维持正常生产,且大都创出历史最好生产成绩。这其中,JS 猪场曾被确诊存在 HPPRRSV,也同样能够长期维持正常生产。KH 猪场存在 HPPRRSV,曾经通过措施 A 和措施 B 的结合应用,成功地控制了该场 2007 年 9 月出现的“高热病”疫情,并连续 2 年多正常生产。但自 2009 年 10月开始,因找不到理想病料而停用措施 A,同时,为节约生产成本,自家链球菌苗生产肉猪一直只免疫 1 次。2010 年 4 月,重又出现“高热病”疫情,但发病猪仅限于肉猪和新配种的后备母猪。其 3 头病猪血清和 3 头病猪肺脏送相关机构作 RT-PCR 检测,都能检测到 HPPRRSV。5 头病猪病料送安富来作细菌分离培养,3 头体内能分离到致病性猪链球菌。SG 猪场 2008 年 10 月出现“高热病”,并经实验室检测存在 HPPRRSV。当时的发病猪心脏血液中,也能分离到致病性猪链球菌,但仅用措施 A 就成功地控制了疫情。因担心母猪应用措施 A 给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母猪不敢用自家组织苗免疫。2010年 4 月,重新出现“高热病”疫情,但发病猪则仅限于母猪和哺乳小猪。XJ,CL,ZD,ZJJ 四个猪场爆发“高热病”疫情后,小群试用措施 A+措施 B 都已取得初步成功。其中的 ZD 和 ZJJ 猪场,安富来还曾专门派出客服人员驻场协助处理。从安富来客服人员提供的小群试验图片和试验报告来看,这两个猪场猪群经措施 A和措施 B 结合应用后,生长和健康状况都比未经处理的猪群有明显改善。但由于种种原因,有效方案被搁置,疫情(直至 2010 年 10 月)仍在继续!5“高热病”病因众说纷纭的原因 这首先是人们对猪链球菌的耐药性问题认识不足。依常理,一般的细菌性疾病,抗生素都会有一定疗效。但“高热病”出现时,抗生素疗效都非常差,甚至根本没有疗效。这很容易使人们在分析病因时,排除细菌致病的可能。以致实验室检出猪链球菌为主要病原,也不敢轻易相信主要致病病原为猪链球菌。事实上,我国猪链球菌的耐药情况,早已令人触目惊心。近 20 多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普遍滥用,猪群中猪链球菌耐药性菌株越来越多,耐药谱越来越广。按常规剂量,或选用传统上猪链球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基本上体现不出应有的疗效。2005 年 7 月,农业部兽医诊断中心对该年上半年临床检测的数据显示:约 40%猪链球菌分离株有较强的耐药性,未能筛选出高敏药物;约 10%的猪链球菌分离株有很强的耐药性,仅对个别药物,如阿莫西林等中度敏感性,而对头孢类药物也不敏感17。2006 年,许力干等18对广西 32 株猪链球菌进行 12 种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试验发现:所有分离株均对阿莫西林 100%耐药,对强力霉素、壮观霉素、林可霉素、罗红 13 霉素高度耐药,耐药率分别为 96%、89%、89%、84%,分离株都对 3 种以上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其中 3 株对 12 种抗生素全部耐药,表现为多重耐药性(MDR)。2007 年,闻清波等19对我国东北地区 101 株猪源链球菌进行体外耐药性研究发现:101 株链球菌基本都是耐药菌,100%多重耐药。对头饱菌素类 100%耐药、磺胺类 96%100%、大环内醋类97%99%、四环素类98%、青霉素类 94%97%,氟喹诺酮类 48%91%,共有 25 种不同的耐药谱型。同年,卿泰安20等对湖南 13 株猪链球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菌株呈多重耐药性,对磺胺甲恶唑耐药率 100%,四环素 100%92.3%,大环内酯类 84.6%69.2%,氨基糖苷类 69.2%46.2%,头孢菌素类为 69.2%30.8%,对青霉素类耐药率最低,除阿莫西林较高敏感(84.6%)外,多为中度敏感,对其他药物的敏感率均低于 50%。在国外,猪链球菌对-内酰胺类抗生素均高度敏感,如 2006 年欧洲 7 国从猪体分离的 384 株猪链球菌,均对头孢噻呋和青霉素敏感。而同期我国广西分离的 32 株猪链球菌,对阿莫西林耐药率竟为 100%,且有 3 株对 12 种抗生素全部耐药 18。结合闻清波等19对我国东北地区 101 株猪源链球菌体外耐药性研究的结果,把我国大部分猪链球菌归类为“超级细菌”,毫不夸张!猪群一旦感染致病性猪链球菌,基本无药可治,也完全正常。其次,是对猪链球菌致病性血清型的多样性问题认识不足。猪链球菌多达 11 个血清型(群)致病,而且很多猪场都同时存在其中 2 个或 2 个以上血清型(群)21。现行我国市场有售的猪链球菌病疫苗,仅仅包括其中有限的几个血清型或群(C、D、E 群和 II 型),对预防多血清型致病的猪链球菌,早已无济于事。然而,当人们在分析“高热病”病因时,却经常以猪群免疫过猪链球菌疫苗,而排除猪链球菌致病的可能。6“高热病”与 PRRSV 的关系“高热病”的直接致病病原不是 PRRSV,但又与 PRRSV 存在种种“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1)“高热病”HPPRRS,与 HPPRRSV 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近几年来的“高热病”发病猪场,并不是每个猪场都能检测到 HPPRRSV。以上三个案例猪场,只有案例猪场 III 存在 HPPRRSV,案例猪场 I 和案例猪场 II 于 2007 年 8 月后先后多次送病猪病料到有关实验室作 RT-PCR 检测,虽然多次检出过 PRRSV,但从未检出过HPPRRSV。表 2 中的 17 个“高热病”发病猪场,经实验室检测存在 HPPRRSV 的猪场,也只有 4 个。(2)缘于 PRRSV 感染对猪链球菌病的诱发和放大作用,PRRSV 感染容易成为“高热病”的导火索。PRRSV 感染,对猪链球菌病具有诱发和放大作用。这种诱发和放大作用,类似 14 于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作用,成倍数级地放大了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程度,使一些猪链球菌原本处于潜伏感染但不发病状态的猪场猪链球菌病发病,猪链球菌病原本处于散发状态的猪场猪链球菌病暴发。弱毒的 PRRSV 感染,即可导致猪链球菌病发病急剧增加。1999 年,Galina 等22经实验证实:SPF 小猪单独接种 PRRSV 或猪链球菌,都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和病变,组织中猪链球菌数量也不大量增加。然而,预先感染过 PRRSV 的 SPF 猪,当再次感染猪链球菌后,则表现出致命的猪链球菌病症状和病变。2001 年,Feng 等23在另一次类似的实验中,把 PRRSV 阴性母猪分为两组,一组妊娠 98d 鼻腔接种 PRRSV,另一组不接种。两组母猪所产小猪出生后全部乳前隔离饲养,并部分于产后 5d 鼻腔接种猪链球菌。结果:产前感染过 PRRSV 的母猪所产小猪,接种过猪链球菌的 90.91%(20/22)在感染后 7d 内死亡,未接种过链球菌的只有 5.55%(1/18)死亡;产前未感染过 PRRSV 的母猪所产小猪,接种过猪链球菌者 21.74%(5/23)在 7d 内死亡,未接种过猪链球菌者无一死亡。因小猪胎儿期的 PRRSV 感染,使猪链球菌病的死亡率放大了 4.18 倍(90.91/21.74)。在我国,猪链球菌病的散发性发病,几乎每个猪场都存在。这类存在猪链球菌病散发性发病的猪群一旦受到 PRRSV 感染,极容易因 PRRSV 感染对猪链球菌病的诱发和放大作用,诱发严重的猪链球菌病疫情,并进而表现出“高热病”的临床症状。(3)不仅仅 HPPRRSV 感染容易诱发“高热病”疫情,经典 PRRSV 感染同样会诱发“高热病”疫情。PRRSV 感染对猪链球菌病的诱发和放大作用,与 PRRSV 的致病力强弱无关。弱毒的 PRRSV 感染,同样可导致猪链球菌发病急剧增加。因此,无论是致病力非常强的 HPPRRSV,还是致病力一般的经典 PRRSV,乃至一些致病力比较弱的用于制作PRRS 弱毒疫苗的 PRRSV 苗毒,都有可能诱发严重“高热病”疫情。2001 年,丹麦某地曾对 1000 多头 PRRS 血清学阴性猪作 PRRS 弱毒苗免疫,不久后即爆发大规模猪病疫情24。2007 年 7 月 13,23 日,南方农村报相继报道广东茂名和广州多个猪场因免疫某进口 PRRS 弱毒苗后,旋即出现大批免疫猪发病死亡和母猪流产现象。这类现象的出现,乃是弱毒 PRRSV 感染对“高热病”诱发作用的临床表现。(4)近十多年来我国“高热病”之所以频发,PRRSV 这种外来病原的侵入,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高热病”开始逐年增多的时间,与 PRRSV 入侵的时间,非常吻合。如表1 所示,我国“高热病”开始有所增多的时间,始于 1995 年;2001 年,该病渐成燎原之势;20052008 年,逐年呈爆发式增长。对照 PRRSV 入侵我国的情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规模化养猪产业开始起步以来,由于国内种猪场频繁从国外引进瘦肉型良种种猪,PRRSV 也随之被带入我国。我国最早关于 PRRS 的报道,出现在 1995 15 年。之后,有关 PRRS 的报道,逐年日益增多。2005 年,姚建聪等25对我国各地 53个规模化养猪场作 PRRS 血清学调查,发现 PRRS 抗体总阳性率,已经高达 76.85%(2025/2635)。迄今,我国 PRRS 阴性猪场,可以说几乎不存在。PRRSV 感染的日益普遍,与我国“高热病”发病的逐年增多,存在明显的强正相关关系。7“高热病”的综合防治 实际生产过程中,有的猪场仅仅通过加强对猪链球菌病的控制,即能有效控制“高热病”疫情(如案例猪场 I、案例猪场 II 和表 2 中的 CL 猪场);有的猪场仅仅通过加强对 PRRS 的控制,也能有效控制“高热病”疫情(如表 2 中的 SG 和 YW 猪场),这一方面可能与导致这些猪场“高热病”的猪链球菌及 PRRSV 的致病力有关,有时可能还存在一些偶然因素。理论上,如果猪群受感染的 PRRSV 致病力不强,PRRSV 不直接致病,只要加强对猪链球菌病的控制,“高热病”即可被有效控制;反之,如果猪群本身存在的猪链球菌致病力不强,只要加强对 PRRSV 的控制,消除猪群中的 PRRSV 感染,PRRSV感染对链球菌病的诱发和放大效应即难以发挥作用,“高热病”也能被有效控制。但由于猪链球菌和 PRRSV 的致病力强弱,缺少一种精确的实验室鉴定方法。若要通过临床验证,必然延长“高热病”疫情控制的时间。为快速控制疫情,减少疫情给生产带来的重大损失,当一个猪场出现“高热病”疫情后,理智一点的办法,还是双管齐下,在加强对猪链球菌病控制的同时,选用免疫效果确切的 PRRS 疫苗,加强对 PRRS的免疫预防。(1)猪链球菌病的免疫预防。选用经生产实践证明免疫效果确切的猪链球菌病疫苗。如果尝试过所有商品猪链球菌病疫苗均无效,须考虑分离致病性猪链球菌制作链球菌自家苗。1)后备公、母猪。按购进或选留批次分批免疫,每批于购进或选留第 2 周,整批普免 1 次。2)生产公、母猪。每年定期全群普免 3 次,即每隔 4 个月全群普免 1 次。3)生产肉猪。按生产批次分批免疫,每批小猪 28 日龄初免 1 次,56 日龄加强免疫 1 次。免疫接种途径:颈部肌肉注射。免疫剂量:按疫苗使用说明书推荐的免疫剂量执行。如选用猪链球菌自家苗,每个血清型免疫的抗原量最少应达到 30109 cfu。有关猪链球菌病综合防治的详细论述,可参阅百度文库“规模化猪场标准化疫病防控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一文中与猪链球菌病有关的内容,阅读或下载地址:http:/ (2)PRRS 的免疫预防。首选进口勃林格 PRRS 弱毒苗,为节约免疫成本,小猪 7 日龄初次免疫时,可考虑选用价格比较便宜的国产 HPPRRS 灭活苗或很多猪场爱用的蓝耳病自家组织苗。1)后备公、母猪。选用勃林格 PRRS 弱毒苗,按购进或选留批次分批免疫,每批于购进或选留第 1 周,整批普免 1 次,每头颈部肌肉注射免疫接种 1 头份。2)生产公、母猪。选用勃林格 PRRS 弱毒苗,每年定期普免 3 次(每 4 个月 1次),每次免疫每头颈部肌肉注射免疫接种 1 头份。3)生产肉猪。按生产批次分批免疫,7 日龄选用国产 HP-PRRS 灭活苗或 PRRS自家苗免疫 1 次。如选用国产 HP-PRRS 灭活苗免疫,每头小猪颈部肌肉注射免疫接种 1 头份(一般为 2mL);如选用 PRRS 自家苗免疫,每头小猪颈部肌肉注射免疫接种 3mL(含病料组织 1g)。21 日龄选用勃林格 PRRS 弱毒苗加强免疫 1 次,每头小猪颈部肌肉注射免疫接种 1 头份。有关 PRRS 综合防治的详细论述,可参阅百度文库“猪蓝耳病”一文,阅读或下载地址:http:/ 1 汪赞海,蒋有安,杨鼎贤,王福海.针灸对猪病的疗效J.疆农业科学,1960,(1):36 2 猪病验方选登(二)J.新农业,1972,(22):53 3 旅大市猪“无名高热病”的调查研究报告J.现代畜牧兽医,1977,(2):25-27 4 吴震明.关于猪“无名高热”病的研究谈该病与热应激的关系J.中国兽医杂志,1982,(4):44-46 5 杜宗亮.猪无名高热综合征的发病现状与防控措施的探讨J.当代畜牧,2006,(12):12-15 6 鄢自俊,倪永生,刘宗汉,雷红英.猪“无名高热病”病原诊断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1980,(4):31-46 7 夏定友.猪高热病病原小新虫的探讨J.中国兽医科技,1981,(1):42-43 8 栾景辉,王连云.猪的高热病附红小体的初步调查J.中国兽医科技,1984,(2):34-35 9 杨合超.浅谈非典型性猪瘟J.甘肃畜牧兽医,1985,(5):48-49 10 Barbara E.Straw(美),Jeffery J.Zimmerman(美),Sylvie D Allaire(加),David J.Taylor(英).猪病学(中文版第 9 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433 11 俞国乔,倪柏锋,徐辉,朱家新,等.浙江省部分规模猪场猪源链球菌的分离鉴定J.畜牧与兽医,2003,35(7):32-33 12 杨汉春.猪群“高热病”的病因及防治N.农民日报,2004-09-01,第 6 版 13 卫秀余,余红梅,李维红:40 个发生“夏季无名高热症”猪场的病原体检测J.猪业科学,2006,(7):60-61 14 卫秀余,沈强,余红梅等.猪无名高热症病原体的检测J.中国兽医杂志,2009,45(8):54-56.15 成宜林,李传新,单春年,徐新曙,等.滨海县猪高热病的血清学检测和分析J.今日畜牧兽医,2007,(6):33-34 17 16 刘健,周锦萍,张维谊,鞠厚斌,等.一起猪无名高热综合征病例的病原分离鉴定J.中国畜牧兽医,2008,35(10):101-103 17 王传彬,王宏伟.猪链球菌的耐药性值得关注EB/OL.新浪科技网,2005-07-27.18 许力干,陈泽祥,吴礼洁,潘艳,等.猪链球菌广西分离株耐药性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06,33(9):1213.19 闻清波,苑青艳,赵志惠,李晓云,等.常用抗菌药物对东北地区猪源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7,29(12);977-980.20 卿泰安,颜运秋,黎满香.湖南省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动物医学进展,2007,28(5):16-19.21 冷和平,陈磊,曾俊霞,温育铭.链球菌对我国当前养猪业的危害及其有效防治对策J.中国猪业,2009,(1):22 Galina L,Pijoan C,Sitjar M,Christianson WT,Rossow K,Collins JE.Interaction between 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 and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in specific pathogen-free pigletsJ.The Veterinary Record,1999,134(3):60-64.23 Fe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