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语文上教学设计集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 ,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培养目标: 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能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减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使之具有较健康的发展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能力培养: 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习惯积累一定的词汇,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
2、察和分析、表达。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汉语知识等。 四、教材重点: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积累一定的语文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教材难点: 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良好的学习和写作习惯。 六、教学进度表。 初三级语文科进度表科任老师:吴小进 2004.2 周 内容 课时数 1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和经验谈骨气 5 2 想和做哨子灰姑娘的时钟 3 第一单元作文 检测 4 怀疑与学问发问的精神 4 5 论求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4 6 事物的正确答案一止一个第二单元作文检测 5 7
3、 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 6 8 满井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 4 9 诗词五首第五单元作文检测 6 10 复习中考 1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短文两篇 5 12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病从口入”与“食物相克” 4 13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第三单元作文检测 5 14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 6 15 麦琪的礼物范进中举 4 16 不朽的失眠第四单元作文 检测 5 17 二章岳阳楼记 6 18 越巫三则 4 19 诗词五首第六单元作文检测 5 20 复习检测 21 复习期考 22 期考 1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江泽民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八十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2、理解有关议论文
4、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思维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共产党八十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思维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概括性非常强的句子。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阅读议论文的阅读 2、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议论文的阅读 2、了解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生阅读议论文的阅读,完成下面问题。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2、论点是作者对 ,是议论文的。 3、论据是 ,有 和 两种基本形式。 4、论证是 和 ,是 和 之间的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 、 、 、 。论
5、证方式常见的有 、 、 三种。 5、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 、 、 。 6、议论文的语言主要特点是 、 。 二、引入新课: 学习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揭示课题,简介时代背景。这篇文章是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节选部分。讲话全文共四个部分。本文是第一部分。此次讲话具有重大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前提下提出的,是党建工作的新目标,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建的伟大纲领。在世纪之交,为中国的改革道路指明了方向。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三、讲授新课: 导读,整体感知。 1、课文开头指出:人民总是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
6、导自己前进的真理。按照作者的观点,1840年以后的中国近代史表现中国人民最终找到的真理是什么? 2、课文中写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是哪些自然段?用双竖线划分出两个层次。 3、课文中精炼地概括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基本经验的是第 自然段,这一段总领下文第 至 自然段,其中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性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逻辑思维强的论述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有哪些?取得了哪些基本经验? 二、引入新
7、课:重点讲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三、讲授新课: (一)阅读第七自然段。 1、解释词语。 峥嵘 逶迤 磅礴 雄浑 积贫积弱 2、本段话运用什么事实证明了什么论点? 3、本段话主要运用了 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4、最后一句的“这 ”指代什么?本句中的“最基本最重要”能否删除?为什么? 练习中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及语言特点的知识。 (二)了解全文结构,掌握议论文的结构知识。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掌握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江泽民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指什么? 二、引入新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三、
8、讲授新课: (一)阅读课文倒数第3段,完成下列问题。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2、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血肉联系”比喻什么? 4、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什么? (二)写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在选文相应的括号内填入下列词语。崭露头脚 焕然一新 截然不同 应运而生 2、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 3、选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4、选文中加点的字“此”指什么? 5、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冲破”改为“冲过”好不好?为什么? 6、后一段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 参考答案:1、崭露
9、头脚、应运而生、 截然不同、焕然一新。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3、对比论证。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5、不好。“冲破”指难关上的某一段被突破,突出了革命力量的势不可挡;“冲过”不能准确地表达这种意思。6、对比论证。 2 谈骨气 吴晗 教学要求: 1、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2、议论文中的记叙。 3、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议论文中的记叙。 教学难点:议论文中的记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通读全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论据的类型。论证方法。 二、引入新课:
10、揭示新课,解释题目。 题目揭示了议论的范围内容。 作者是吴晗,历史学家。 三、讲授新课: (一)简介时代背景。 (教学用书P8) (二)学生主朗读全文,完成练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2、本文的结构是什么? 3、文中引用孟子的话对“骨气”的含义作了阐释,这句话是哪一句? 4、概括本文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 练习考查了论点、结构、表达方式等内容。 板书: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理解“阅读提示”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复述三个小故事。 二、引入新课: 这节课主要分析课文内容,重点掌握
11、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三、讲授新课: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开头提出论点,其作用是什么? 2、引用孟子的话起什么作用? 3、“我们中国人”中“我们”或“中国人”能否删掉?为什么? (二)学习么二部分。 1、文天祥的事例从什么角度证明了论点? 2、穷人的事例从什么角度证明了论点? 3、写出穷人事例的六要素。 4、闻一多的从什么角度证明了论点? 5、“的高度赞扬了他表现了我们民族英雄气概”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什么作用? 6、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练习主要考查了议论文的记叙的运用的知识和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一、二、三题。 3
12、 想和做 胡绳 教学要求: 1、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2、理解本文的结构。 3、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议论文的论点的提出方式。 二、引入新课:解释题目。并列短语,强调了想和做的关系。 三、讲授新课: (一)释词: 滔滔不绝 埋头苦干 投机取巧 劳而无力 (二)初读课文: 1、给课文分段,写出提纲。 2、课文第1段(A详写B略写)了只会 , 而不会 的表现,对这种人作者的态度是 ;第2段(A详写B略写)了
13、只会 ,而不会 的表现,对这种人作者的态度是 。 3、课文中区别“人”与“牛马”的不同的关键词语是:人会 ,牛马只会 ;其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叫 。 4、文章第 段归纳了中心论点,是 。 5、文中有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这句话是 。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是 。 二、引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讲授新课: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1、在第1段中,如果只保留“空想”这个词而把“凭空”一词和“空话”中
14、的“空”删支,行不行?为什么? 这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脱离了实践的想只能是凭空的,说话自然也是空话。 2、埋头苦干不动脑筋的做法为什么不值得赞美? 3、学游泳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要举例子说明道理? 4、挑选几名虽用功但成绩不好的学生谈体会。找出文中的照应文字。 5、说说文章的分析议论的重点。 6、本文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课末练习第二、三题。 6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教学目的: 1、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掌握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论证的方法与层次结构。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
15、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 1、了解作者简历与论题的关系。 题目是用一个并列短语作标题,论证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难道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的精神吗? 作者的简历。 2、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 根据议论文的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填写表格。 中心论点: 1、怀疑是(1)对于传说,(论证) 分论点: (2)不论对于。(论证) 2、怀疑是
16、(论证)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二、讲解课文。 1、议论文的三要素。 2、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举例、道理、引证、比喻、对比。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和道理论证。) 3、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的例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明确:如,第4段中“我们听说中国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的话?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双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会飞动的虫子?有什么科学根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用这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怀疑是做学问的基本条件。
17、 又如:第6段中,为了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举了清代学者戴震的事例,说他幼时善疑,先是向塾师提出两个问题,塾师回答后,他又发疑问,足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4、举出文中抽用的道理论证的例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例如,课文开头用了和颐、张载的话,用他们的言论作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令人信服。 又如: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话,论证“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道理。 5、谈谈文中思维严谨、关于分析事理的特点。 如:作者曾把怀疑分析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在进一步论证怀疑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18、明时,又把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分析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作者通过举例、正反说理,使内容阐述得精辟入理,无懈可击。 三、课堂练习。 1、什么叫“怀疑精神”?他对做学问起什么作用? 2、课末练习P3537。 7 发问的精神 教学目的: 1、理解“发问”在求知、明理、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性。 2、巩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说理逐层递进的论证方法的理解。 3、学习层次清晰、顺序前后照应、语言表达周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文地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事例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清本文的段落结构。 2、分析课文前半部分。 教学过程: 一、正音:滚沸()
19、 释迦牟()尼 潜()修 典籍() 二、朗读课文。 检查划分段落的情况: 第一部分(13)从日常生活中的道理说起,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用举例的论证方法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三部分(1014)用讲道理论证方法再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三、讲解课文。 1、本文的论点与论题有佬关系? 论题“发问的精神”是针对全文提出的,为要论证其正确,真实可靠,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引出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加以论证,强调了发问的重要性,要能发问,勤发问。 2、文中第二部分中列举了古今中外哪些事例论证正面论点?列举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举了牛顿、瓦特、
20、释迦牟尼、孔子因好问缍取得伟大的成就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 在举例前,作者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在举例后,作者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呼应论点。做到了论据与论点一致,上下文衔接自然。 3、在语言表达上,课文第9自然段为什么要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而不写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 这关系到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这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严谨、周密。 四、练习: 掌握语文中的有关内容及预习提示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三、讲解课文
21、。 提出问题: 1、课文第二部分提出了怎样的反面观点?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的? 明确:提出了“知识和道理,何必多问?的反面观点。接着从三个方面讲道理论证的。 2、概括这三个方面道理论证的内容。 第一步,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前进。 其次,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成对的、真的。 第三,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方面更有把握。 以上三个方面从不同侧面逐层深入分析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更进一步论证论题的真实性。 3、课文结束段在写法有什么特点? 一是连续使用了三个反问句,一气呵成,语势强烈,明显地表达式了否定的意思;二是又一次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你
22、万不可忘记了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呼应了第2、3自然段,呼应了论题。 四、小结:写作特点 本文采用了正反论证相结合论证论点的方法,多次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作文训练 短文 学会写提纲 一、理解知识短文学会写提纲的内容。 1、阅读短文,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写议论文应该从提纲练起?编写议论文的提纲要考虑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写提纲有哪几点基本要求? 2、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怎样的? 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议论文有以下几种结构类型: (1)主体部分并列式(谈骨气) 开头 提出论点 主体 进行论证人 首先、其次、再次 结尾 总结深化论点 (2)主体部分层进式(怀疑与学问) 开头 提出论
23、点 主体 进行论证 一层、二层、三层(层层递进,一般是解决什么是,为什么是,怎样解决等几个问题。) 结尾 总结深化论点 (3)主体部分对比式 开头 提出论点 主体 进行论证 正说,反说(形成对比) 结尾 总结深化论点 3、编写议论文提纲要注意的问题。 (1)理清思路 (2)理清文路。 (3)防止过于简单化,立提纲的过程,就是构思谋篇的过程。 二、作文指导: 1、作文题目: (1)依照怀疑与学问一文,拟一份议论文的写作提纲:-和-。 (2)拟一份议论文的写作提纲谈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2、目的和要求。 3、提示:先仔细读一读作文参考题后的提示,然后按提示来构思你文章的结构。 第五单元 21 始得西
24、山宴游记 柳宗元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所表现出的心境。 2、理解游记小品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及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柳宗元,唐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朗读课文(或听录音) 五、讲授新课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惴 榛 灏 颓 冥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缪人 惴栗 隙 披 未始 3、翻译下列句子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B、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西山之怪特 4、讲解第一段。 (1)本段可以分为几层?并概括层意 (A写获罪滴居的心态、B写漫游、C写游赏的率性、D主出文
25、旨)。 (2)“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写作者怎样的游览方式?有什么用意?(漫无目的的游览,是心中苦闷的象征) “以为凡是州”这最后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前面写平日游览之盛,看似与西山无关,然而却都是为托出西山作铺垫) 小结:这一段写游西山之前的平日游览之胜 布置作业 给预习提示里的词语注音 第二课时 教学法内容:学习第2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第一段 三、讲读第二段 1、理解下列词语 始指异之 箕踞而遨 攒蹙累积 2、翻译下列句子 (1)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萦青缭绕,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3)悠呼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3、理解
26、课文。 (1)第一句交待了游西山的时间、地点,请找出有关语句来 (2)遂命仆()湘江()柒溪()榛莽()茅伐,这一系列动词表现作者偶得西山时怎样的心情? (3)登西山的过程怎样?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4)表现西山高峻的句子是“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5)哪些句子突出西山的宏伟气象?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伍,悠悠乎;洋洋乎而不知其所穷。) (6)怎样写宴饮?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7)“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第一段相照应的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8)写西山的特立,写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傲世蔑俗) 小结:此段写西山之怪特及游西山得到的独特感受。 四、
27、练习。 1、理解“而”的意义。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而未知西山之怪特 攀援而登 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 2、理解古今义的用法。 未始 累知 然后 于是乎 22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3、理解“也”的含义。 4、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时代背景,理解主题。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北宋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是“唐宋八大
28、家之一”,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四、通读课文(听录音)。 1、给下列字注音。 林壑 晦明 伛偻提携 山肴野蔌 觥筹交错 2、填空。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被贬后的情怀。前人说它“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景物描写。 教学内容:学习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讲解新课。(第1段) 1、这一段怎样引出醉翁亭的? (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 怎样定亭周围的环境? (山、泉、亭的景色) 远景山(色)静 环境 中景水(声)动抒情: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近景亭(形)静 作亭者 2、亭名
29、由来 命名者 命名之意 3、哪一句是破题句?哪一句微露主旨?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讲解第2段。 1、这一段采用怎样的结构? (分、总) 2、山间朝暮之景有哪些?四时之景又有哪些? 朝明 朝暮之景 暮溟 分 春发而幽香 夏秀而繁阴 四时之景 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石出 3、写山间景物主要是从哪些角度写的? (视觉、嗅觉) 4、哪一句是总收之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 五、练习。 理解“而”字的用法。 日出而林霖开、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佳木秀而繁阴。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醉”与“乐”的含义。 教学内容:学习第3、4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
30、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三、讲授第3、4段。 1、概括此段的意思。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酒、渔、肴、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样定有什么作用? (山间野味,取之当地,提示宴酣之乐来自于山水之乐。) 3、怎样写归时情景?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4、归后情景?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四、总结。 1、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乐) 2、文中写了谁乐? (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从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从礅守游而乐。) 4、怎样理解“醉”与“乐”? (“醉”是表象,“乐”是本质。) 23 满井游记 (明)袁宏道 教学目的:
31、 1、理解游记小品的特点。 2、理解比喻甸的用法。 3、理解“之”字的用法。 教学法重难点: 理解、掌握比喻句的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介绍作者。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创始人,其创作风格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介绍“满井”。 三、讲授新课。 1、通读全文(听录音)。 2、疏通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鹄,鬣,茗,LEI,蹇,倩女,髻鬟,汗出浃背。 3、讲解新课。 学习第一段。 这一段写什么? (写城中“余寒”景象。) “余寒”的具体表现怎样?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不说寒风、冷
32、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什么? (寒冷的程度。) 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写什么? (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作者怎么样写景?写了什么景? (水光山色,柳条麦田,心脏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怎么样写水 (?波色微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怎么样写山? (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 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 写游人“泉而茗者,LEI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 写鸟、鱼,“瀑沙之鸟,呷浪之鳞”,它们的欢乐不亚于游人,仿佛毛羽鳞鬣之间“皆
33、有喜气”。 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具有哲理意味。 最后一段。 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四、小结。 写景状物的特点:白描的手法,拟人的写法,生动的比喻。 五、练习。 1、“之”的用法。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限定)脱笼之鹄,瀑沙之鸟(修饰)倩女之HUI面,髻鬟之始掠(舒缓语气) 2、比喻的用法。 (1)若脱笼之鹄(以物喻人)。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3)麦田浅鬣寸许。 24 峡江寺飞泉亭记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抒发对祖国河山热爱的思想,增强探求大自然奥
34、秘的兴趣。 2、理解山水游记小品文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峡江寺飞泉亭记袁枚,清朝人。他主张诗文创作不要抄袭古人,贵在独创。他继承了明代“公安派”的文学理论。本文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 三、通读课文(或听录音)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段:通过写自己的心情引出飞泉亭。 第二段:通过写其他瀑布虽奇但得不到从容而观的特点为下文写飞泉亭张本。 第三段:借写飞泉亭旁边的东峡山的古松的奇异,侧面写飞泉亭的清幽环境。 第四段:描绘飞泉亭及人置身于飞泉亭中的活动及感受。 第五段:写水声、鸟声、松声、吟咏之声交互错杂的情景
35、,借以突出飞泉亭的独特魅力。 第六段:交代作记缘由。 四、练习。 1、体会并读准下列语句的语气,并将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在疑惑不解中表示赞叹) (2)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故意神化其事,以表示强烈的赞美礼之情) (3)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 (对意外的欢欣表示感叹) (4)寺河能飞!惟他日无余之魂梦式飞来耳。 (否定传说,却另创“神话”说梦魂再来,是悲凉的调侃) 25 诗词五首 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的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词的意思 2、激发学生热爱诗词,前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含义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三课时
36、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茅屋为积风所破歌及南园 教学重点: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诗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习茅屋为秋风记破歌 1、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杜甫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上元二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分析这首诗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写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着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飞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平静,面对顽童的“趁火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
37、,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的率真,焦灼之后,他却为沉静,渐而苦苦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秋雨是不请自来的,诗人收回视线,不再关注自然的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就是那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忆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深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也“安得广厦安如山”的呼喊,表现诗人的崇高理想和愿望,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最后表达舍已为人的善良愿望。 小结: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
38、,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二、学习南园 南园组诗共十三首,是李贺闲居乡园时的杂咏,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抒发了为国出力的豪情壮志,更多的流露了怀才不遇,无所作为的感慨。 分析层次结构 1、2句写诗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昂扬意绪和紧迫心情。 3、4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赏析: 短短的四句诗,却有一个大起伏,一个大顿挫,先骇人听闻,再以理服人,激昂流畅,无所顾忌,感谓既多,哲思亦深,令人回味不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梦江南 教学重点: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温庭筠,字飞卿,唐诗人,词人,诗与李商隐
39、齐名,时时称“温李”,也是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梦江南”,词牌名,又名“望江南”,“忆江南”,“江南好”。 赏析 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好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归来,所谓“女为悦已者容”。望心上人归来,不是偶尔的一次,可能是经常的甚至暗每天的。一个“独”字,写出了多少孤寂落寞之情!但无情的是,“过尽千帆皆不是”,只令人望眼欲穿。失望是难以忍受的。可又挥之不去,为为奈何!眼前所见,只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在写水,实际也是暗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夕阳西下了解,又一天的守望没有结果。“断肠人在天涯”。怎能不令人感叹悲伤。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已亥杂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为国出力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介绍作者,时代背景。 陆游,号放翁。 这首诗是陆游艺机晚年赋闲在家时写的。当时他已68岁高龄,犹日夜不忘恢复国土,报效祖国。 2、赏析。 (1)层次结构。 一、二句叙述他罢官后年老体衰,闲居在荒僻故乡的情景和心情,表述了他守卫边疆的志愿。 三、四写时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诗人形象,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2)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