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书愤》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595511 上传时间:2024-1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愤》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书愤》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愤》教学设计 西安市三十八中 赵俊 【设计理念】 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所谓“任务”就是让学生按照要求去完成某项工作。我们可以以问题为先导,为学生设置一个学习目标,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在查找资料时就不至于茫然。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从而获得结论,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 “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通过《蜀相》《书愤》两首诗比较阅读,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了解熟悉陆游的生平经历。 2、积累陆游的名句 一、课堂导入 “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如此评价陆游。所谓亘古,不在于跨越千年的时间,而在于耗尽一生。陆游是这样一个真男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再次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二、作者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春,此时陆游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书愤”的含义为书写心中的悲愤。 四、感受诗韵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么我们先从诵读入手,感受这首诗的魅力。学生自由出声诵读,初步感受诗人悲愤的情感,明了诗的内容。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诗的五、六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最后两句诗人节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 五、鉴赏品味诗歌 学生结合具体诗歌探究讨论: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⑴前两联叙事,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⑵后两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①“世事艰”指什么?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 ②“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北望中原气如山”,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欲图收复失地。 -首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雄心勃勃,豪情满怀,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结合诗歌具体分析:①“楼船夜雪” “铁马秋风”概括了两次什么样的战斗?通过写这两次战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上句: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曾一度占领了瓜州,准备由此渡江,宋将虞允文等率部和当地人民共同抗击,完颜亮溃败,后被部下所杀。 下句:作者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军幕,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并在大散关一带与金兵激战的经历。 颔联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总结:前两联叙事,追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举,刻画了一个横戈跃马、浩气如山的奇男子形象。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塞上长城”: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①陆游引用此典的用意是什么?陆游以此自许。 可以看出他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②一个“空”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空自许”,“鬓先斑”,壮志未酬,年华已老,统治者无心救亡,收复失地、企盼统一的愿望落空。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尾联作者也是用典: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②诗人用此典有什么用意?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总结: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六、主题理解与总结: 这首诗题为“书愤”,就全篇来看,作者“愤”从何来? 1、 从时事维艰、国运衰微的时代背景中来。 2、 从报国无门、功业无成、衰鬓先斑的个人境遇中来。 总结: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七、艺术手法: ①用典 ②对比: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 “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八、诵读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感情基调:前四句 昂扬的情绪 ; 后四句 深沉的忧愤 读陆游的诗,心中有悲,不是因怜悯而生的悲悲哀,却是因愤恨而生的悲痛,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九、合作探究,拓展 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1、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3)、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探究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1、  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 A、《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B、“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抒发个人感情方面: A、《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不得重用、壮志未酬的痛苦。 追慕、敬仰之情——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惋惜之情、壮志未酬之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书愤》中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在表现手法上 A、《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融情于景中,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感慨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B、《书愤》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用典、对比。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一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借古人自况,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这句在表现手法上叫——用典明志。 教师解读:对两首诗的不同之处我们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同时我们也发现,不管是杜甫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是陆游沙场杀敌的豪迈,从他们俩身上,我们都读到了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古往今来,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爱国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发放异彩,爱国诗人由此也彰显着他们高尚的品格。那么这种凝结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爱国诗人身上的品格的内核是什么?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忧国忧民的诗人的敬仰来诵读这首诗,最好能诵记于心。 【板书】:  《书愤》 用典明志 : 借武侯自况 建功立业 深沉的忧患意识 【反思】: 1、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只有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才能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及情绪状态,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 2、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寻找、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指导,帮助学生认识的升华。 3、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如:古诗鉴赏思路为;知人论世→解题→意象意境→手法技巧。 4、触类旁通,拓展阅读,比较阅读。如:《书愤》和《属相》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爱国诗人的人格精神。 5、分析鉴赏深入浅出。如:由诵读进入作品,感受作品的情感,继而查阅、讨论。探究,在讨论中明确、理解。最后再次诵读品味。 6、由于时间紧凑,学生讨论发言较仓促,以后尽可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发表看法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