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一、更新观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面对教学资源不知如何选择利用。其实并不是教材所有情境内容都适合学生,有时教师可以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活动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提高解读、分析、整合、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中活动要精选巧用,灵活处理,合理、有效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开发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联系和融合,以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之目的。切忌“照本宣科”,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实效性原则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渐进性原则随着学生的成长,从实际出发
2、,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达到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三、活动课中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把握。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因此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要体现出五性:即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合作性。毋庸置疑,活动课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对活动课进行了尝试,然而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不当操作等,使活动课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用“满堂动”代替了“满堂
3、灌”,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如教师设计的活动问题没有一定的深度,也缺乏一定的难度;而且出示问题后,马上组织讨论,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结果要么因为问题简单易懂、无需讨论;要么因为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无功而返”。并且学生因没有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课堂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往往成了空热闹。另一种情况是在活动时,学生们往往“各自为政”。有的学生搞“一言堂”,其他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默状;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偏离主题。这热闹的课堂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
4、“听”。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进入课堂活动后,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调控。有的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有鉴于此,我认为教师首先在设计活动课问题时要适度。设计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深度,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也要有一定的难度,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太难。要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学生易混淆处;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能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其次,活动课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竞赛、辩论、调查、模拟表演、访谈、分组讨论、自主
5、学习等。但不管采取哪种形式进行,都必须考虑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种形式必须为这堂课服务,要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探究平台。这样才能既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要提高对活动的指导水平。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这样学生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同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充分地尊重、理解、平等对待学生,亲切地与学生交流、探讨,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并且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对学生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而且当学生忽略了某些观点的情况下,教师应给以及时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