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年级上册完.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591913 上传时间:2024-11-13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689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四年级上册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林周县苏州小学四年级汉语文上册电子教案 教学课题 1观潮 教学课时 2课时 备课教师 马春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读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语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难点: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准备及手段 (含网络资料的运用) 查找钱塘江大潮的图片 教学流程 教学随笔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讲讲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哪些内容?    二、讲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写潮壮观的词语,要求标上“”。    2、交流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丈来高。    3、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写作方法指导,习惯培养。    1、学完课文,你觉得文章写得怎样?    2、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吗?    3、师小结:是呀,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因此,读了这篇课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有如置身与观潮人群中间一样。   四、总结。    1、钱塘江大潮真是雄伟壮观,难怪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相机板书“天下奇观”)     2、观看录象,领略大潮雄伟壮观的气势。  五、练习。(略) 板书设计 课件存储位置(地址)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课时 2课时 备课教师 马春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课后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朗读课文想象描写的景象。 (4)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你知道的雅鲁藏布江。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拼读认识课后生字。 (2)自主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难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含网络资料的运用) 搜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资料 教学流程 教学随笔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46、3千米……”(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可不可以换成“非常”?为什么? 五、拓展实践     教师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六、 作业布置:    1、掌握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一、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二、学写提纲 三、教师总结(略) 板书设计 课件存储位置(地址)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3鸟的天堂 教学课时 2课时 备课教师 马春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部分段落。 (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难点:.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含网络资料的运用) 有关榕树的资料、图片、作者的资料 教学流程 教学随笔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读文,读准字音。   投影出示练习: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2.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重点指导:   梢:形声字,与“稍、捎”区分。   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前前后后,时断时续。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舍不得离开。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   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   3.理清课文的脉络。   (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播放《百鸟朝凤》录音带。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鸟)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二、重点感悟。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一)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二)汇报交流。   大榕树:   1.大   学生甲: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1)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2)重点体会“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出示投影:      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学生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重点体会“又”字。指树根很多。   出示图片: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   学生丙: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4)体会“卧”字。(树占地面积大。)   (5)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答:一万多平方米。)   (6)课下大家丈量了操场和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合几个操场?几个教室?(结合具体情况请学生作答。)   (7)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简直太大了。)   2.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   学生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   (1)重点体会“推”。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   学生乙: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重点体会“颤动”。   (3)同学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   (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   学生丙: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看录像:榕树的大与茂盛。   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5.请学生画板画,体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   鸟   1.播放课件录相:“群鸟纷飞”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学生汇报。   学生甲: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   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学生乙: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   我们体会了“应接不暇”。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学生丙: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   学生丁: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我们从中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5.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学生发散想象。)   6.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投影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7.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8.配上欢快的音乐,把美术课上画的小鸟,“放飞”到大榕树上。   9.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3.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播放“鸟的天堂”的完整课件。   2.出示思考题: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溜……。   3.学生分头准备。   4.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汇报交流。 五、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板书设计 课件存储位置(地址)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4火烧云 教学课时 1课时 备课教师 马春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读课后生字。 ()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特点,积累词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观的心境。 2.过程与方法: ()引导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通过读、说、画感受火烧云色彩和形状的丰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意境,体会作者对火烧云的热情赞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含网络资料的运用)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流程 教学随笔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 点及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五、总结全文。 火烧云这篇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 板书设计 课件存储位置(地址)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5古诗两首 教学课时 2课时 备课教师 马春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3)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歌的含义。 (2)通过背诵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在人生路上要懂得不怕艰难,勇于开拓进取。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古诗。 难点:了解诗句意思。 教学准备及手段 (含网络资料的运用)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流程 教学随笔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古诗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1.生自读古诗提出学习目标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明确把古诗读通顺,画出诗的节奏。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心境。能抓住重点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包含的意义等。) 2.展示学习成果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基础知识展示) 1.生字词展示 指名汇报生字:莫、腊、浑,开展我会组词并说一句话的活动,小组合作流利地朗读古诗。 2.学文悟情展示 学生按节奏读古诗, (1)悟文本 生1:我知道"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丰收之年,他们全以丰盛的菜肴招待留下的客人。 生2:我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座村庄。 (2)悟写法 我知道是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是抑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扬的写法。 (要求:没有展示的同学可做补充、答疑、记录) 3.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感受 (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读诗感受,可以使自己懂得的道理或者是语文学习上的收获等或者联想起诗人陆游写的其它诗予以展示。) 2、生自由展示心得体会。 三、知识拓展,深化感情 1.口语训练:结合你的生活事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2.生齐背此诗 板书设计 课件存储位置(地址)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6爬山虎的脚 教学课时 2课时 备课教师 马春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质疑、讨论、交流。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 (1)在质疑中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爬山虎的。 (2)通过摘抄建立好词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观察,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难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准备及手段 (含网络资料的运用) 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教学随笔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爬山虎是动物还是植物呢?学习这篇课文后,你就明白了。     大家看图片:     爬山虎是什么样儿?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茎能附着在岩石或墙壁上,它怎么会长脚呢?有什么特点呢? (二)自学课文。     1.读生字表,划出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个别学生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句;     2.检查生字认读及部分词语理解情况。     萎:干枯,衰落的意思。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3~5)     2.第1、2两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五)讲读第1段。     1.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写什么?     写作者在哪两处地方看到爬山虎。     2.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都在墙上。     3.你如果看到这两处景象你会怎么想?     爬山虎大概是长在墙上吧,爬山虎大概是靠墙生长吧?……     4.教师小结:     作者这样写,也正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5.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这两处的爬山虎的。同时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2.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这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第二句写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讲叶子颜色美,排列整齐、均匀;第四句讲风吹过时的景象。     3.叶子颜色美表现在哪里?     红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理解新鲜、舒服的词义。说爬山虎的叶子绿的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所以看上去让人觉得非常舒服。     4.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整齐:“叶尖一顺儿朝下”。     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5.导读。     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这样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爬山虎的叶子长得很整齐。     ——叶尖一顺儿朝下。     爬山虎叶子长得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当风吹过时,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6.边读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拂:轻轻擦过     漾:原指水面微微动荡,这里指墙上的爬山虎叶子轻轻波动。     7.齐读课文,个别读。     8.归纳段意:     第二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     抄生字,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上节课我们知道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二)讲读第3、4、5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     2.导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呢?(齐读)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齐读)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     生长位置,边看图边说;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脚的颜色——嫩红的。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     再读课文。     5.教师指图,引导学生按课文叙述顺序独立练说。     6.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7.导读: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呢?(齐读)     8.写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中,作者通过观察,写出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哪几个动作?(触、巴、拉、贴)     9.导读:     “触着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齐读)     是什么东西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齐读)     细丝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以后,使什么紧贴在墙上呢?(齐读)     10.教师边指图演示,边让学生用课文中语句练说。     11.左右练说: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     12.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讲什么?     13.齐读第4自然段。     14.默读第5自然段。     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意思?三句话围绕哪一点写的? (三)小结 板书设计 课件存储位置(地址)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7蟋蟀的住宅 教学课时 2课时 备课教师 马春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通过摘抄建立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 一读为主,领悟表达方法。通过品读重点字词,领悟文章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起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难点:通过了解蟋蟀是怎样建筑住宅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及手段 (含网络资料的运用) 生字卡 、图片 教学流程 教学随笔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一般来说,人们称动物的家叫什么?(窝、巢、动、穴)我们知道蟋蟀是一种小昆虫,而有人称他的家为住宅,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蟋蟀的住宅》。 二、简介作者: 这篇文章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看语文书上的资料袋,了解作者。 为什么法布尔称蟋蟀的窝为住宅呢?让我们亲眼去看一看吧!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方面来写蟋蟀的住宅? 四、反馈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 ②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五、学习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 1、指名读。(第2小节)思考:蟋蟀是怎样慎重地选择住宅? 2、反馈: 怎样才算是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请你举例说明或联系上下文。 如:他发现乌鸦的洞穴…… 这就是课文所说的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懂它的意思吗?请你说一说。 3、总结:你看,蟋蟀选择住宅是那样慎重,那么一丝不苟,真可以说是精益求精,所以,作者把蟋蟀的家不称作窝、巢、动、穴,而称为蟋蟀的住宅的原因。 六、学习3—6自然段 1 、思考:还有什么原因使作者称窝为蟋蟀的住宅。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2、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隐蔽——青草丛中隐蔽着一条倾斜的隧道。 干燥——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不深不宽——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 弯曲——顺着地势弯弯曲曲。     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