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程标准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分析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以及两次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收集有关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杨家将、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等有关史实,提高收集整理资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叙述和演绎历史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 知识的方法,增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
2、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 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 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 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教学手段:运用地图、表格等手段。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这一课中,赵匡胤、“陈桥兵变”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契丹族和党项族则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民族,封建化进程对学生而言也比较难理解。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让学生认识到三个政权的并立;并通过有关图片讲解和适当地补充知识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作业安排: 填充图。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本课立足于教材,又科学的整合教材
4、,根据教学实际将本课重新整合,利用板块式教学模式教学。导入设计:出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出中国历史在从唐到五代的阶段特征由统一再次走向分裂。五代十国之后,中国历史将走向何方呢?我带领大家一起走进 辽、西夏、北宋的并立。本节课我们分为三个篇章来学习,齐读:一、宋辽西夏政权立二、边境战争与和平三、民族融合促发展一、宋辽西夏政权立讲解新课:自主先学。阅读课文并结合地图找到北宋、辽、西夏的位置,说出它们建立的时间、建立者、民族和都城。利用表格教学,直观教学。教师强调胤、契、昊的读音和写法,学生爬黑板示范。1北宋政权的建立。教师简单介绍唐亡以后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北方的梁唐晋汉周,到后周的时候,由于
5、后周世宗的改革和民心所向,统一趋势逐渐加强。接着,请学生讲述并演示“陈桥兵变”的故事(课前即让学生自己准备),了解北宋王朝的建立经过,并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后,学生对比,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说明北宋(宋太祖、宋太宗)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并强调指出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由此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2辽政权的建立。 指导学生演示课本内容,适当补充有关知识介绍契丹的强大,并对课本插图进行简 单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视频引入辽政权。展示契丹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到十世纪初,契丹族出现了一位杰出首领,学生介绍认识阿保机。组织学生讨论:阿保机骑马跨刀说
6、明了什么?学生:反映了 契丹族已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以及勇猛善战;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除了契丹建立的辽政权,还有一个和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什么呢?学生:西夏。3夏政权的建立。视频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简介夏政权的建立。(民族、地点、生活方式),西夏和辽有何共同点?学生:游牧民族。学生介绍元昊,教师:宋辽、宋夏之间的关系如何呢?二、边境战争与和平1宋辽之间的和战。建议教师采用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关于 北宋的北伐,可向学生提问:幽云十六州是怎样割给契丹的?(讨论)“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 “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教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看
7、一段视频。以此指出当时的北宋还不具备统一的 实力,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多次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加之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开始侧重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对辽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御,实行了“守内虚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别戍卫国内要冲地区,只有少量的禁军屯驻在边境上。这使得北宋御敌能力更为减弱。辽统治者则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地进攻。学习“澶渊之盟”时,视频讲述“澶州之战”,通过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学生了解即可
8、。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些问题来得到正确认识,如:“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等。指导学生了解课本中选自栾城集的一段引言,增强对和议积极作用的认识。2、宋夏和战:教师引导学生看图,问:宋朝的西方是什么政权?宋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我们通过一段史料教学。本部分内容与“宋辽之间的和战”内容非常相似,可让学生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互相提问,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活跃课堂气氛。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楚:“西方巨患”指什么?这个“巨患”
9、对宋朝最大的威协是什么?结果是什么?于是双方议和。议和内容。“如何认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等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说出宋夏和约的内容。议和的意义:促发展三、民族融合促发展利用插图和彩图加强学生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感性认识。学生识图并总结: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等。通过学生讨论作为合约签订后生活的变化(学汉族文化、穿汉服、有骑马的游牧民族变成农耕,穿用绢做的衣服,饮茶,信佛教、读佛经等)感受民族融合的结果。课后巩固:我能行。1.如果你想考察辽与西夏的历史,你会去今天的( ) A开封和宁夏 B 辽宁和银川 C杭州和宁夏 D 辽宁和宁夏2.宋辽、宋夏和议的
10、共同点不包括(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宋朝统治的腐败3.10世纪初,定都上京(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少数民族政权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 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判断对错: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 ) 2、“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的盟约。( ) 3、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 4、北宋辽西夏是按建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1、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 A.削弱了契丹势力 B.维持了长期和平 C.消除了民族矛盾 D.加速了北宋灭亡2、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
11、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 ) A市舶使B宣政院 C榷场(qu chn) D十三行3、宋与辽、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C加强了民族融合 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4、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地区,几次北伐失败后采取了()消极防御政策 .步步为营 .守内虚外 .分兵把守 .虚内守外小结全课:小结:本课介绍了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建立以及它们之间的战和关系,战争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各族人民只有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